看到一位读者在网上抱怨我,说后悔看了我的文章,一狠心买了全套的《银河帝国》。如今2021年马上就要过去,14本书里就读了4本。假若可以回到过去的话,这位读者表示要劝说自己:不要购买,不要购买,不要购买。
好好的娃,怎么就魔怔了呢?为什么许多人都有这种奇怪的想法,非得给自己立一个时限,在时限之内必须读完几本书?是因为书刚下印刷机热气腾腾,多放一会儿变冷了就不好吃么?还是说书的保质期很短,放在冰箱里都会化,必须赶在融化之前吃掉?
我说一个人给自己设定一些原则是好的,但是原则太多太细,那就变成了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你设定“不锻炼就不吃饭”我觉得完全可以,但是设定“今年买的书今年读毕”我看就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荆棘鸟》我读了三十多年,目前依然没有超过第一章。《在路上》我买了好几个版,前后读了十几年,最后偶尔在航班上一口气读完。《海伯利安》我手不释卷读了75%,一看只剩下那么一点点,看完就彻底没有,于是我一停就是三年。《云图》我看完之后觉得结构很精巧,但怀疑小说本身质量上有问题,打算按照正确的时序重读一遍,结果发完这个愿又是匆匆数年过去......
如果我也给自己一个时限,那我现在应该焦虑得不得了,三十多年的旧债尚未偿还,还有一堆书需要收尾,更不用说那些我看过就忘但又觉得值得重温的书籍。怎么看都觉得是一笔巨大的债务,但我的心态却很是坦然,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事情,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情形。我看过一种玄学,它宣称人看书的时候需要找到合适的心境。有道理可我并不完全赞同,因为的确有许多人一辈子只要读书就心境不佳,但是打麻将的时候神采飞扬,我总不能承认存在适合打麻将的心境,喝大酒的心境,去夜店的心境。不过我承认人的心就是一团果冻,总是颤颤巍巍地变来变去。读书容易让心产生倦怠,于是那团果冻就一扭屁股滚到另外一个角度去,用脊背对着书籍。
读书总是需要一点专注力的,人得定在那里,然后才能跟得上内容,跟得上才能读得进去。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想要提起专注力的时候,都有强弱之分。我就不能保证我自己时时刻刻都能提起来,更不能保证提起来就能维系下去。因为心总是处于损耗状态,烦恼多了,压力大了,心力损耗就快,非要提起专注力就变得非常困难。别人电池都不足,你怎么可能要求全功率输出?人又很容易把一切都归结为外部原因。自己读不下去,那是书有问题。作者太蠢,文笔太烂,情节太枯燥,逻辑不合理,诸如此类,无穷无尽。所以那就变成选书的问题,给我一套好书,给我一套好读的书,给我一套文笔优美的书。那我观察自己,看不进去《在路上》的时候,我认为那是毫无疑问的一本烂书,啰里八嗦,不知所云。等我看进去之后,我又认为那绝对是一本经典名著,精彩纷呈,一气贯通。书的问题,我的问题?当然是我的问题。
我同样有专注力不足的问题,有领悟力不足的问题,于是也有很多摇摇欲坠无法继续的时刻。但我和那位抱怨的读者有所不同,对方总幻想存在着一个更好的自己,可以做到许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于是就没有办法快乐起来。我没有太多这样的幻想,我有的只是这个有缺陷的自我。专注力不足的这个人是我,领悟力不足的这个人还是我。这不足那不足,但那就是我,我就是这么个人。
既然如此,总有情况相对较好的时候,到了那时候我就趁着电量足多读一会儿。剩下的时间,如果倦怠那就不读,如果心力不足那就不读,且去专心充电,比如说撸猫半小时,血条回一半。于是我没有什么自我情绪波动,读得进去不觉得骄傲,读不进去也不觉得愧疚。两种情况下都是我,无非是我在不同时刻会体现出不同的性状,尊重此刻的个人特性就好。
一定要自己怎样,我没有这种人生观。当然,这一点肯定会为许多人所反对,认为是不负责任地教坏小孩子,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的确是有这种嫌疑,不过这其实也反映了不同的人对人生和自我有什么期许。总是想要得着点什么的人,就容易失望和生气。在我还去钓鱼的岁月(如今已经戒了,因为娱乐而造成的杀业甚重),一天下来空杆而归,我也不会觉得气馁或者沮丧,因为在小风里轻微摇晃着站在那里就已经很好。但也有人直接用石头砸池塘,或者拿了爆竹扔下水,那我只能说他们志存高远,所图甚大,天黑前有任务要带着鱼回家,本应该带着电瓶和触杆来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