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5/10/2022)
一早看到謹雯發來的微信,說是蔬菜已經送出去了,讓媽媽查收一下。給媽媽打了電話,她還是覺得很過意不去。她已經習慣於付出,不習慣接受。當然,他們收到了新鮮的蔬菜,不管怎樣,心裏總還是很高興的。感覺早上還是沒有是麽力氣去做任何運動,但是還是勉强讓自己堅持了一下。
都已經五月中了,外面太陽很好,但是風還是很吵鬧。
拄著雙拐出門走了一圈。
下午一點多的時候,姚麗娟又開始在微信上吐槽,說養狗很貴,并且告訴了我她的費用。
晚上跟海雲商討了半天Rixi的可能病情,因爲麗娟的描述不準確,我們找了半天有關肛門腺發炎的視頻和文章給她看。結果她也不看。一直抱怨養狗貴,費時間,還要陪玩。我提出了支付Rixi的醫療費用,她又不加理睬,所以也不知道她究竟怎麽想的,是只是抱怨一下呢?還是想把狗狗退回來,還是想讓我支付醫療費用。因爲聼她描述中狗狗舔得厲害,所以我就立刻買了一個伊麗莎白項圈。因爲想去看Rixi,也被告知不太方便的樣子。
海雲跟狗狗是有bonding的。比爾說姚麗娟並沒有。聼上去姚剛也沒有,似乎為了照顧狗狗,他們也是覺得只是責任多。但是狗狗給他們的愛和陪伴呢?
想給聰送一份比較有意義的生日禮物,所有的物質的通過錢能買到的都不足輕重,所以想做一本照片集子,選了照片,編輯照片本。應該能在她生日之前到達。
周二(5/10/2022)
晚上把Better Things看完了,這個系列是越看越喜歡,到最後都有點捨不得看完了。
周三(5/11/2022)
今天給Rixi買的伊麗莎白項圈到了,跟她説一下,她立刻說她在公司,我只是提醒她而已。一會說是啃尾巴,一會說是舔肛門,我也是暈了。Learning to fight cancer consists of learning to nourish the life in us. But it's not necessarily a fight against death. To carry through this apprenticeship is to touch the essence of life, to find a completeness and peace that make it more beautiful. Death may be part of that success. Some people live their life without appreciating its true value. Others live their death with such richness, such dignity, that it seems like an except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gives meaning to everything they have experienced.
中午的時候,我還是拄著雙拐出門了。想到我fellow的那個年輕的amputee所經歷的,眼淚情不自禁地
他今天幫我去改造我的車,整整一天的時間。下午聰回家了。搬家回來了,我啥忙也幫不上,只能幫她洗衣服。床單整整一年沒有洗了,她反正也能熬得下來。
跟cake lady交流了一下,最後還是決定在她哪裏訂蛋糕,聰喜歡,哪怕晚一天。問她想要是麽pattern,她說翅膀?才知道做蛋糕的女士也是學藝術的。
周四(5/12/2022)
不管怎麽樣,還是説服自己出門。走回來已經很熱了。出汗,需要洗把臉。想到快要一年沒有開車。這個新車買了就沒有開過;想到以前帶著Rixi發現了這個新的Mountain View Park,儅沒有人的時候,感覺整個公園就完全屬於我們兩個,那些冬日的周末,實在是太美妙了。所以情緒很激動。
居然能夠説服媽媽去參加團購,原來不能設想的事情現在一件件地發生:進門消殺,十字轉移等等。
周五(5/13/2022)
昨天晚上看書的時候,靠著被子枕頭就小睡了一會。沒有想到11點以後的入睡有點困難。後來半夜也不知道幾點聰回來了,再動作輕也還有動靜。然後早晨就是被鳥叫吵醒,看了時間5:40,不想起來。再睡過去了,醒過來已經7點多了。好在沒有早會。今天11點的presetation做完了,就覺得今天的工作已經結束了。
至少這一周還都拄著雙拐出門走一圈,雖然累,雖然纍贅,但是我想總是對自己的身心是有益的吧。
An Autobiography in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fall in.
I am lost. . . . I am helpless. It isn’t my fault.
It takes forever to find a way out.
Chapter 2
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pretend I don’t see it.
I fall in again.
I can’t believe I am in this same place.
But it isn’t my fault.
It still takes a long time to get out.
Chapter 3
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see it is there. I fall in . . . it’s a habit . . . but my eyes are open.
I know where I am.
It is my fault.
I get out immediately.
Chapter 4
I walk down the sam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walk around it.
Chapter 5
I walk down a different street. —Portia Nelson
周六(5/14/2022)
就是不能再領這她去運河邊上,看看那些野生的小花,讓大自然撫慰我的心靈。
下了一天的雨,但是下午還是出門了一趟,去了costco,取了眼鏡,買了一大堆東西,400多。現在沒有400多,都出不了costco。我很累,在他去找almond thin的時候,我坐在凳子上,覺得自己真是很糟糕,動不動就很累。
然後去了Shoprite,無心戀戰。然後去吃了自助餐。沒有想到人還很多。
沒有想到小螃蟹裏的黃還很多。我拄著拐杖在餐廳裏跑來跑去。周日(5/15/2022)
以後決定集中時間看一下疫情,不想再讓疫情的負面信息來影響我了。
2、不要低估人性的恶,也不要低估人性的善。患难有时候可以见真情,有时候也可以见真禽兽。3、除非财富对你来说已经只是数字,否则永远不要高估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危机到来时从不打招呼,并且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无论你在互联网大厂拿着高薪,还是自己创业当着老板,你拥有的一切都随时可能被摧毁。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才能在风险到来时不至于死得太惨。4、一定要为弱势群体发声,因为你我都是弱势群体。今日我们不为他人发声,明日无人为你我发声。发声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部分问题和推进问题的解决。5、人类被困,除了人类之外,地球上其他动物都变得更加快乐。包括植物,它们也能恣意生长。疫情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它们来说,可能就是礼物。6、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要以平常心来应对不确定的一切。得到了不要太得意,你随时会失去。失去了也不要太惋惜,失去是人生的常态。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得到和失去。7、米面粮油要按半年的用量来买,泡面饼干不好吃,但关键时刻能救命。8、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以前的思维模式也要跟着改变。有些事情明明以前这样做是对的,但现在你再这样做就是错的,没办法,环境在变,标准在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要变。9、家里的冰箱一定要大。疫情之后,冰箱必须坐上家电的C位。10、别让老人独居,特别是有基础病的老人。老人吃的药一定要多备几个月,药品的保质期一般都很长,即便是放过期,也好于特殊时期买不到药。11、想去的地方赶紧去,别说下次,下次遥遥无期。当然,出行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防疫现况,否则被隔离或者行程码带星就很麻烦。12、网上信息繁杂,不是每条都能信。在特殊环境下,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13、你的老板可能没那么坏,他也正在死撑,扛着一些你无法看见的压力。14、体制内的工作是好工作,不一定能发财,但一定不会饿死。15、靠人口红利和增速红利的时代已经正式宣告结束,接下来,我们都要靠自己的实力赚钱了。16、有钱是不是能为所欲为我不确定,但能确定的是,有钱能规避绝大部分风险。而且世界越混乱,资本就越集中,有钱的人就会更加有钱。17、从某些方面来看,农村比城市更加宜居、更利于应对一些危机。18、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什么时候都不会错,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更加有必要。19、那些为你发声和免费为你服务的,他们并不是欠你的,他们只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20、培养一个爱好,至少能让你在被隔离的时候不会太无聊。有个爱好,也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这个爱好能顺便为你创造收益的话则更好。21、“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没有艺术夸张成分,它是非常写实的。在疫情下,这种事情尤其多。22、远亲不如近邻真的很有道理,当你被封控在家时,能帮你的只有邻居,能唠唠嗑的也只有邻居。23、无论隔离期间的团购买菜,还是这个大环境下的工作、创业,抱团都要好于单打独斗。孤单英雄是个例,这个社会更需要资源整合。24、疫情总会被控制住,疫情之后我们以怎样的面貌迎接世界,取决于在疫情期间我们做些什么。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就努力提升自己。学习、运动、思考都是不错的选择。
---
问到最著名的福建面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沙茶面,也有不少人会想到沙县小吃里的拌面。前者富有地域特色,是闽南旅游必尝的地方风味;后者则红遍大江南北,受众极多。
但在我看来,如果要谈文化底蕴,这两种面都输给线面一大截:线面才是福建唯一的“正式”的面。
诚然,用“正式”来形容一种食物很奇怪。食物好不好吃,不在于它是阳春白雪、玉盘珍馐的“上席菜”,还是下里巴人、引车卖浆者流的果腹之物,应该由味蕾评判,而不是靠脑子里的知识臧否。
但人类就是会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增加各种引申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
线面的饮食文化意义,比起其他的面显得很不一般。在福建沿海,它是唯一传统的生日“寿面”。大年初一早上,也有很多人家吃线面。福州把这些吉祥时候吃的线面唤作“太平面”,认为吃了能保平安,一般要加两个方言里谐音“压乱”的鸭蛋(不能用鸡蛋,若是食量小,也可用鹌鹑蛋代替),出远门也要吃,结婚接亲也要吃,订婚、满月、百日等喜事贺礼里也有线面,人生的所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线面的存在。
虽然线面在民俗中如此重要,地方志倒也不怎么记录这么细微的事物,从中稽考线面的发展史有一定难度。论起来,从浙南一直到粤东,类似的面连续分布,温州叫“纱面”,福州叫“索面”,闽南叫“面线”。
“线面”这个词至少在清末的《闽县乡土志》就有用到,但福州话是把“线”训读成“索”的,《清代琉球纪录续辑》和《中山传信录》这两本记录清代琉球国风土的书籍里,“索面”的读音是“索闵”和“错闵”,显然是福州话的借词。
无论各地名称如何,线面的制作方式都很相似。加盐和面,让面本身具有咸味的同时延展性增加,也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面能否拉得纤细、口感如何,首先看和面这一步的手上功夫。接下来,将醒好后的面团沾油、撒番薯粉,进行揉条、搓条,连带拉甩等动作,成为长条的面坯,面坯发酵一段时间后再重复一整套动作,一般经过三次,使面坯变成细条,然后把细条在两根竹棒——“面筷”之间反复缠绕,把面筷固定好,面条在中间悬垂两小时,被重力拉伸变长,就可以挂到线面架上去了。一直到这步,做法都和挂面类似,但再往后的步骤就是线面制作的特色了,可以说不按这个做法的就不属于线面。
线面架是一米多高、三四米长的木架,两边支腿和中间几条横杠上排列着许多小孔。之前做好的较粗的面条绕在面筷上,把一支面筷插进孔里固定好,手持另一支面筷,用巧劲拉伸,会发出“嘭”的响声。这又是一个考验线面师傅技巧的步骤,一定要让面均匀延展,既不能断,也不能粗细不均。面拉长了以后,就可以用更多的面筷继续拉伸,让面在面架上一层一层水平铺展,直到粗细达到0.6-0.7毫米(用来炒食的较粗,有时候可以油炸之后再炒;煮食的“面尾”较细),就可以让拉好的线面自由风干一阵子,再用面筷把线面“挽”成长长的一圈,继续晾干。晾干多久要看季节和天时,大体上阴天比晴天时间长,天气不好做不了线面,但太干燥也不可以。
最后把晒好的线面捆扎成束,就可以出售了。正因为线面的工序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至今仍然只能手工制作,俨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线面师傅也不是那么多的。做线面的场景也是许多乡土民俗摄影爱好者所热衷的。一排排线面架上,线面如银丝般轻飘在空气中,又仿佛五线谱一般,阳光下散发出纯粹的面香,就是那馋人的音符;如果背景是古厝老宅,那就更是一曲乡土美食的赞美诗了。
诱人的一束束的线面
制作线面需要大片的空地。在过去福州最出名的线面制作地是鼓楼前“布司埕”(得名于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衙门,鼓楼就是布政司的正门,“布司埕”是鼓楼前的空地),有十几家线面作坊在这里集体晒面,包括名店“隆顺有”“万顺有”。近些年鼓山镇后屿村的线面较为著名,许多店里卖的线面都以“后屿线面”作为“原产地标识”,后来地方报刊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许多线面架就在尘土飞扬的马路边上,记者在报上大呼“这线面吃不得”,但福州市民置若罔闻,管他有没污染,只要这个线面是好线面,就照吃不误。
福州人对好线面的评价标准,是够细(但也不要过分细,太细的面是给小孩子吃的),口感弹,不会一煮就断(容易断的面做“太平面”很难堪),稍放一会儿也不容易吸水“发”起来(就是北方话的“坨了”),把汤水都吸干,影响口感。闽南的面线糊是一道名吃,但很多福州人就不接受线面被煮成糊糊稠稠的一小段一小段,认为这都是不合格的线面和不合格的线面做法。美食无边界,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多品味一下闽南面线糊和蚵仔(牡蛎)面线、大肠面线,以及莆田用紫菜、香菇、花生、荷兰豆、蛋皮作配料,将线面沥干水捞出食用的“妈祖寿面”等不一样的风味,不要只局限在自家代代相传的味觉习惯里。
不过话说回来,线面对于福州人来讲,是一种特别家常的食物,很少有经营线面的店铺——除了医院食堂和医院附近的饭店往往有线面,因为福州人认为线面易入口、好消化、营养丰富,适合病人食用。海鲜炒线面是个例外,这道菜在福州饭馆里是很常见的,也是上酒席的菜。因此,福州人一般只在家里吃过煮线面,也只认自己家的味道——这很像一些北京人,说街上店里的炸酱面都不中吃,只有自家做的好吃,其实连个标准也拿不出来。也无怪乎部分福州人对于闽南的线面烹饪方式接受不了。
然而许多福州人已经忘记的是,几十年前福州是有许多专营线面的名店的。施蛰存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适闽家书》中写道:
“大概福州的点心铺只有一种,那就是卖浇了酒的线面和粿饵的。”
我猜,可能现在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各种福州小吃,如锅边糊、捞化等等,过去都是推车摆摊售卖,线面却只能坐在店里慢慢地吃。正因为有店面,也不乏有身份的人去店里吃线面。比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就钟爱家乡的线面,曾亲自前往双抛桥“万顺有”品尝番鸭汤泡线面,更钟爱线面上的溏心鸭蛋。值得一提的还有1940年开设于南台岛的“第一家”羊肉线面,选用上好的福清高山羊,少膻气,用羊肉高汤泡面,带皮羊肉块块晶莹饱满,捞出蘸虾油,鲜美无比。原本福州许多人因不爱腥膻,从不吃羊肉,却在这家店开始了羊肉的启蒙。
时过境迁,福州没有了线面名店,只有每家每户仍然时常煮着线面。即使没有新正、神诞、生日和嫁娶喜事或家人远行,线面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必不可少。线面极易煮熟,只要有现成的任意的高汤,无论鸡汤、羊肉汤、鸭肉汤、排骨汤还是猪脚汤,甚至是沙县小吃里那种炖罐,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捞熟线面浇上汤,吃上一碗热热的线面,无需更多的处理。
所以在想不出吃什么的时候,吃线面总不会出错。线面又易于入口、消化,因此,福州人会给病人、老人、孕产妇和幼儿吃线面。甚至,害了胃病的人,要给他吃茶油拌线面,不放其他佐料,据说连吃几餐,即可痊愈。在这个时候,线面饱含着家人的关爱:感冒发烧胃口不佳的时候,见到家人端上来热腾腾的线面,总会在线面“发”起来之前扒几口,再吃几口肉,病似乎也好了一半。普普通通的线面都蕴藏温情,更何况在各种重大场合吃到的线面呢?全家人远行旅游出发前一起吃的那一碗太平面;做新郎新娘时被摄影师记录下的那一碗结亲面;老人做寿时颤颤巍巍夹起的那一碗长寿面,都伴随着人生中的美妙时刻,成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没有高汤的时候,也有一种“快手”做法线面叫酒蛋线面。用福州特产的黄酒“福建老酒”加水煮开炒好的鸡蛋作为汤底,再把捞好的线面泡进去,就做好了。这道菜因为特别暖身子,经常给病人或者坐月子的产妇吃,或者有时候来不及做饭,也会做一道酒蛋线面填饱肚子。
妈妈说,以前上大学坐火车回到家,外婆总会马上做一碗酒蛋线面迎接疲惫不堪的我。这不起眼的酒蛋线面,竟蕴含着几代人之间的亲情记忆,可谓是“慈母碗中线”了。
---------
饿不饿?吃个面。
面条,东西南北,无地无之。或抻长条,或压面线,或揪面片,或捻面块。可以捻薄,可以擀细,可细若蚕丝,可粗若革带,柔似春绵,韧如秋练。
汤镬沸沸,丝缕入水;热油滚滚,烹玉炊金,蒸气腾腾,碗盘上桌。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童仆斜眄。
鸡汤青菜,温肠暖胃,炸酱打卤,朵颐大快。辣椒生猛,淋漓大汗,海珍时鲜,舌华开绽。溽暑冷淘,凛冬汤面,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
朱门豪贵竞逐口腹之大欲,庶民百姓寻常充肠之滋味。不就于贵,不嫌于贫,名士歌咏,走卒唱叹。
古人所谓一粥一饭,皆有至意,今且看我,如何吃这一碗面。
“吃个面。”
“吃啥面?”
“筛罗罗,打面面, 俺问小蛋吃啥饭? 擀面条,炒鸡蛋, 呼噜呼噜两三碗。”
“你饿不饿?要不要我煮碗面给你吃?”
主人跑得不知去向——他或许还饿着肚子,便消失在时空中。但那碗面却历经劫难,近乎神奇地穿过岁月侵蚀,直到4000年后,扣在它上面的面碗才被小心翼翼地揭开,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团拳头大的面条被一只倒扣的碗封闭在三米深的沉积物下,在此之上,是被研究者怀疑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遗址。研究者将碗拿开后,在碗下一块反转的泥土顶上发现了这些直径大约0.3厘米,总长为50厘米的面条。当时它们是被泥土封闭在碗里的。”
“他的本事不小,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在拉的过程中不时地撒了干面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这样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一把面抻好投到沸滚的锅里,马上抻第二把面,如是抻上两三把,差不多就够吃了,可是厨子累得一头大汗。我常站在厨房门口,参观厨子表演抻面,越夸奖他,他越抖神,眉飞色舞,如表演体操。面和得不软不硬,像牛筋似的,两胳膊若没有一把子力气,怎行?”
“细罗面,细罗面,擀条包饺子全能干,就是当中得掺榆皮面。”
那些刺激喉咙的粗粮,唯有掺和进榆树皮,才能增加黏合力,擀成面条。唯有如此,才能顺滑地送入疲弱的肠胃之中。收藏家王世襄的儿子王敦煌,曾在《吃主儿》中描述过半个世纪前吃榆皮面的经历。“以前的粮店还卖过这东西哪,卖的价儿虽比不上白面,但比玉米面贵多了。应名它是野物,却是北京的名吃”。他和同学们,在大树堆里剥下大片大片的榆树皮,“内皮白白的,摸上去有一种滑腻感,似乎富含着一种黏液。用口袋带回宿舍,在窗台上,门前的水泥地上,门外的水泥桌上,都铺开报纸,再把榆树皮摊在上面,准备晒得干干的,再带回城去”。
“所以,你吃啥面?”
“就这个……三鲜打卤面。” “打卤面一碗——您要哪种面?”
“不多时太太传话说叫摆饭,那些个家人仆妇就奔走不迭,先端上八碗热菜请吃喜酒,然后吃面的小菜倒有好几十碟,螃蟹卤、鸡丝卤随人自便,以下的猪肉卤没什么分别。里外用完手下人也都吃毕,才叫人预备车马又打扮姑爷。”
“先起油锅,把肉片、黄花菜、玉兰片等下油锅一炒,加精盐、酱油等佐料然后入汤,再把发好洗净的口蘑、大虾米仁连汁一起倒入锅中煮,烧开后,再勾团粉浆,这样便可烧成一锅香喷喷、滑腻腻的卤了。把这卤浇在一碗碗的现出锅的面条上,便是打卤面。打卤一定少不了黄花菜、木耳、虾米等,素卤不放肉和虾米,但要加香菇、口蘑、玉兰片等。木樨卤用鸡蛋打卤,不放肉。羊肉卤则是清真教门的食品。”
“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澄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去泥沙,不重换水,一换水则原味薄矣。”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弱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行人失涎于下风,童仆空瞧而斜眄。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炸酱面、麻酱面;茄子便宜的时候,茄子打卤;扁豆老了的时候,焖扁豆面,——扁豆焖熟了,把面往锅里一下,一翻个儿,得!吃面浇什么,不论,但是必须得有蒜。‘吃面不就蒜,好比杀人不见血!’他吃的蒜都是紫皮大蒜。‘青皮萝卜紫皮蒜,抬头的老婆低头的汉,这是上讲的!’蒜都很磁棒,很鼓立的,一头是一头,上得了画,能拿到展览会上去展览。”
在老舍的《牛天赐传》里四虎子的东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不过是“一个人有面吃,而且可以随便加卤,也就活得过儿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