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句话,似乎都是一个调调:一个人埋头NB,确信自己所向披靡。“鱼不是在海里死的,是在厨房死的。”
一个在日本福岛开餐馆的中国女人谈论核废水的排放。抛开这个背景,这句话也极富哲理。
“渴望被集体接纳的时候,心理格局就开始变小了。”
来自段义孚的自传《我是谁》。他还说:“得体本身应该受到质疑,这种行为的动因不是源于力量,而是缺乏安全感。”
“望着致眩的大海而不用闭上眼睛的人,可以够得到永恒的一部分。”
来自《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本哈明·拉巴图特的著作。这句话是物理学家玻尔对自己的学生海森堡的提示。也许,物理学家更需要诗意,否则无法洞悉万物的隐喻。
一个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的自我备注。这三行字单独看很平常,但组合在一起就妙不可言,简直是一首生活的赞美诗。“不要预测未来,只要把你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写出来,你就成了一名先知。”来自诺奖作家奈保尔。我想这句话的本意是:预测未来没有意义,历史都是重复的,写下来的事情必然会再次发生。“不管读什么书,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区别。对于一本不太相关的书,我会读得更加深人,直到它与我或我的作品相关为止。”读到爱默生的读书方法很欣慰,因为我也一直这样实践。段义孚说:“当我引经据典时,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书本知识有多丰富……相反,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沐浴在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的思想里。”“旅行得少没什么,写得少才是问题……我开始舍得把时间花在这类记录上。”来自罗新的《月亮照在阿姆河上》。书中的一些文章是旅行之后补写的。旅行的闭环,看来作者也是较晚才意识到。“意识到渺小,令人惆怅,但宁愿要这种忧伤,也不愿用它和快乐交换。”十三邀许知远采访何怀宏那期中的一句话。这是一句自省也很傲娇的话,人应该抽象的生活在二者之间,会激发自我博弈的能量。“避开人多的路,突击补习历史,不结队,别做太多计划,尽量步行,语言不是障碍。”黛芙拉·墨菲的旅行守则,来自保罗·索鲁《旅行之道》一书。旅行的行家都有自己的准则,比如《寻路阿富汗》的作者罗瑞·斯图尔特的路上信息三要素:最好的道路、一天可以走完的距离、每个村子头人的名字。苏东坡《猪肉颂》中的一句。多么自在放松的状态,要等待,莫追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