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挤到无法呼吸,也要有精神角落

向北向北

2018-07-18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春节后不久,我在上班地铁上随手拍下一张文艺男青年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照片。我从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开启自己的“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照片“朋友圈摄影展”。说摄影展当然是自嘲,但于我而言,这一主题的照片确实引发了不少人关注。

在四个多月时间里,我拍下百余位地铁上的读书人。总有朋友点赞评论这些在拥挤逼仄的环境中坚持阅读的行为,也有人不断发问“为什么你总能遇到在地铁上读书的人而我不能?”,有人开玩笑“如何偷拍才能不被打?”,也有人好奇“为什么你总是能知道书名?”。随着照片越拍越多,我想我可以试着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了。

我自己是地铁上的读书一族。在开启地铁阅读之旅前,我也跟很多人想法一样:赶时间的上班族能在地铁上有立足之地已经不易,哪里还有心情和空间打开一本书呢?但当我真正试着打开一本书并且沉浸进去,我知道,地铁上的那四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二十分钟,蕴含着探索精神世界的无数可能。我去年读过的几十本书中,绝大部分是在上下班地铁上读完的。


当我开始阅读,我发现车厢周围跟我一样的人不止一个。每当看到他们,我知道,在循规蹈矩的上下班日常中,他们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平行世界——就如豆瓣网友“脏兮兮早就”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地铁再拥挤,地铁上的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于是我举起手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又动人的阅读瞬间。

什么样的人在地铁上读书?

我有时会猜测书的后面是什么样的人,读《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的是一个穿裸粉色针织衫的女孩,她可能在技术工作之外有着一颗温柔的心吧。读《新加坡旅行小密探》和《搭地铁游首尔》读者,常常抑制不住脸上放光,他们大约不久后就会拥有一段难忘的旅程。


在所有地铁读书人中,文艺爱好者最显而易见。拿着铅笔在《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上边读边划线的男青年,倚靠在车厢链接部读《无人生还》的姑娘,烈焰红唇读《战争与和平》,青涩少年抱着厚到没勇气读完的《悲惨世界》……在摇摇晃晃的嘈杂车厢里,在能够翻开书本的地铁一隅,他们暂时告别现实生活,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地铁走走停停,一段旅程或许只有半小时,他们却在别人的故事中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



摄于2018年4月12日。读《无人生还》的女孩。

读非虚构作品的人也很多,尤以人文社科类图书读者为最。无论读《西夏瓷》的沉静女士,还是读《明式家具研究》的俊朗青年,无论是读《诗经》的儒雅先生,还是读《收纳全书》的年轻女孩,都呈现出一种或淡然柔和或笃定沉静的独特气质。大概他们长久以来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都写在了脸上,成为他们容貌的一部分。书是他们带上地铁的最好的饰品,阅读则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最好的化妆品吧。

而“人不可貌相”也是真理。大腹便便的中年并不油腻,他读的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看似“愣头青”,读的却是《毛泽东传》。读明星自传的可能是中年少女,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同样也是文艺青年,他们都有不同于外表形象的饱满灵魂。


摄于2018年6月19日。读《西夏瓷》的女士。


摄于2018年6月27日。读《毛泽东传:名著珍藏本》的男青年,刚好拍到有伟人画像的一页。

因为职场充电而读书的人也很容易分辨:那些辅导教材往往开本很大,又很厚,他们常常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一次遇到一位,即使在车厢广播已经报过站,车门打开前一秒,他仍然认真地在书本上写东西。那些备考注册会计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人,那些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地铁一族,在候车时,在车厢里,在换乘电梯上,用专注的神情改变了我对这类读者“无趣”的刻板印象——努力当然值得称赞。

摄于2018年6月8日。同时在看两本书,是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拍过这么多,有一些画面始终忘不掉。有一次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时间已经比较晚了,车厢里人不多。我上车后就发现面前有一位老人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放大手上的书中文字阅读。他在靠门的位置坐着,我走到他旁边倚门站定后,跟着他放大的字句看了好一会儿,也拍了好多张,当时就兴奋地发了朋友圈。有一位虽联系不频繁但读书颇多的师弟见了,留言说:“老头还真时髦,读太宰治。”我当时还没有练就随便给一本书就能搜到书名的“本领”。按照师弟提供的线索去搜了这本书,果真是太宰治的小说《斜阳》。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放大镜认认真真读描写日本战后国民颓废迷惘心态的小说,不能不令人动容。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端午节后遇到的一个姑娘。她几乎在每一个工作日的同一时间、同一站点的同一个位置读书。她大约是在地铁里等人一起换乘,在每个工作日的早八点十分,我总能遇到她娴静优雅地坐在站内座椅上读书。半个月时间,我目睹她读完了茨威格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完了台版《别闹了,费曼先生》,读完了古斯塔夫•勒庞的《革命心理学》,最近她又捧起了《从晚清到民国》,这是她一个月内读的第四本书。我拍过她很多次,有时也会禁不住想要上前搭讪,有着同样阅读趣味的人应该不难聊天。但我更想长久地默默拍她,拍到她发现我的那一天,或者她不再坐在同一个地方读书的时候。




摄于2018年6月19日。直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我以后会遇到很多次的姑娘,她当时读的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

他们在地铁上读什么?


对阅读本身来说,除了读书的人,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书。而那些被带上地铁的书,也为我打开了一张书籍图谱。简体中文版自不必说,读竖版古籍和繁体台版者有,读外文书的外国人和读外文书的中国人有。读页面泛黄的旧书者有,读不足巴掌大的袖珍书者也有。给纸书包书皮的不分老少,给kindle套书衣的也不分男女——他们每一次打开书开始阅读时,心情都会很好吧。


本以为小说会是最受欢迎的地铁读物,但我的手机镜头记录下的非虚构作品甚至比虚构作品更多。


那些能被带上地铁的书,无论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几乎不是经典就是畅销书。《诗经》和《三国演义》至今仍吸引着年轻的读者,东野圭吾这四个字就是《白夜行》和《秘密》好看的保证。就算是备考辅导,也基本是品牌集中度非常高的书。

摄于2018年3月18日。周末早班车读《三国演义》的青年。

阅读之美,很大程度上是纸书之美。但在地铁有限的空间里,读kindle的人也并不少。我记录下那些翻动书页的温柔瞬间,也记下了那些轻点阅读器屏幕的样子。不过,我仍然很难拍下更多地铁上的读者人,他们没有带纸书,没有用kindle,但他们也在读书,只不过是在用手机APP阅读。更有甚者,我没法拍下那些“听书”的人。地铁列车两三分钟一趟,载着无数有趣的灵魂飞驰而去,我只是拍下了我恰巧遇到的那一个,而真正读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摄于2018年5月10日。地铁上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在读的内容似乎有关远离一切俗务的哲学家,想问他书名,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后来在朋友圈得到了答案:《蒙田随笔全集》。

总有办法知道书名

最开始拍照时,我并没有特意留意书名,若是刚好看到就顺手记下。有时一个拍摄对象就会拍很多张,看正文的,翻书的,看封面、封底的,这些交替的动作往往能使我看到封面上的书名。

拍完浏览照片时,我也会好奇地放大图片,看看别人到底在读什么。如果碰巧拍到书的页眉、页脚,这些地方常常就包含了书名或章节名的信息,因而很容易通过这些线索知道书名。小说常常只有页码,但人物角色的名字常常出现,通过搜索人名也不难知道书名。不是小说也没关系,把图片记录下的书中文字输入一两句到网上,强大的互联网基本都能帮我们搜到关联的图书书名。如果正好是我也感兴趣的书,我便顺手在豆瓣上标记一下,列入我的“想读”书单。

有些时候拍照角度不好,或者对方读的是只能显示进度信息的kindle,我把那些无法知道书名的读书照发出来,万能的朋友圈总能给出答案——永远有人读过你没有读过的书。无论朋友们是否读过,那些平时联系较少、却纯粹因书而启动聊天话题的人,只是单纯地因为他读过某本书而真诚互动的时刻,给我繁忙的日常带来很多珍贵的慰藉和快乐。

摄于2018年5月30日。“乌尔比诺家里看上去一切正常,唯独主妇不在家。”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值得在早高峰地铁上花时间的小说,不知道无意中战胜了多少同类。

摄于2018年6月21日。大叔在读的是《木卡姆》,特意去搜了一下,这是一本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书籍。但它是写给一般读者阅读的,内容区别于音乐学的学术著作。


吸引力法则:为什么能拍到这么多地铁上的读书人?


我并没有乘坐“阅读专列”,也没有在上车后满车厢溜达寻找读书人,之所以拍到这些地铁读书照,没有很刻意,只是会留意。从一开始的随机拍,到后来的留意拍,都是自然的过程。


我更愿意用“爱书人总会找到彼此”这个自创的吸引力法则来解释,就像孕妇出门总是遇到孕妇,新妈妈打开电视满眼都是奶粉广告,因为我自己也爱读书,那些在地铁上读书的人吸引着我拍下他们当时的样子。

其实,对于真正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任何一天都是读书日,任何地点都可以是读书角。读书的人一直都在,只是恰巧你没发现。

摄于2018年6月28日。封面可以说是很夏天了。这本《永恒的边缘》是《巨人的陨落》的大结局,官方宣传说是火遍全球的20世纪人类史诗“世纪三部曲”的第三部。

摄于2018年6月5日。夜班车上读书人,《演讲的力量》。

“偷拍”被发现


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偷拍了这么多还没被打,我总是开玩笑说大概不是因为我运气好,就是因为我技术好吧。拍过这么多,只有一次因为距离太近、拍了太多次被发现。那位读心理学的女士看到我在拍她,并没有生气,反而和善地把书上举起来问我:“你是在拍这本书的书名吗?”于是我顺势回应下来,跟她一起聊她看的书,聊心理学,直到我先她一步下车。


还有一次,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大约为了跟孩子保持同步阅读,在地铁上读《中国孩子十万个为什么》。“大象用鼻子吸水为什么不会呛着?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鹦鹉为什么也会说话?”看到这些标题,我在心里笑,一直在我身后盯着我手机屏幕看的帅哥则直接笑出声来。这回偷拍没有被读书人发现,却被身后人发现了。我尴尬地转过头,一边跟他小声解释:“我拍了很多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一边打开手机相册给他看,他看着我手机里的照片微笑着不住地点头。

有时也想勇敢一点,跟被拍的人说:你看,我拍下了你在地铁上读书的样子。然后把照片发给对方。一个人如果看到自己专注阅读的样子,那一瞬间的眼神也很有趣吧。有时也想问问对方:你读的这本书好看吗?只是直到今天,我都选择了不去打扰正在读书的他们。


摄于2018年5月29日。换乘站人多,这位先生在换乘扶梯处打开书阅读,准备等人流渐少再上去。我假装无意从他身旁经过,瞄了一眼,是本外文书。拍照时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我尴尬地堆满笑容,做好了解释的准备,他好似一时没反应过来,合上书本上楼去了。

摄于2018年6月25日。下班时遇到这姑娘从单位出来,当时就见她拿了一本白岩松的《白说》。一路同行进地铁,跟她走进同一节车厢,拍下了她在地铁八分钟路程上读书的样子。

这些读者正在暗暗奖赏出版人:拍这些照片有什么意义?

因为爱读书而对地铁上的读书人多了一份留意,因为喜欢拍照而把那些地铁上的阅读之美随手记录下来,于我而言,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不是什么需要毅力才能坚持的项目,而是一种享受,是每天通勤路上的小快乐。

朋友们看了这些照片,有的也变成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地铁读书人的记录者。当然,最使我欣慰的是有人因此而感动或自责,进而也带着书上地铁,或者在任何方便的时候翻开书来。唤起一颗又一颗热爱阅读的心,于我就是做了一件大善事了。

在“出版是夕阳产业”的鼓吹中,在“还有人读书吗”的发问里,在几乎人人低头刷手机的现实中,那些地铁上的读书人正在用自己的阅读行为悄悄奖赏做书人。


摄于2018年7月10日。这本书非常厚,是704页的商界传奇《高盛帝国》。

摄于2018年5月30日。一个把kindle用到掉漆的大叔。

附:地铁书单


(一)小说

1.《三国演义》

2.《醒世姻缘传》

3.《浮生六记》

4.《悲惨世界》

5.《战争与和平》

6.《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纸书和kindle)

7.《穆斯林的葬礼》

8.《霍乱时期的爱情》(kindle)

9.《白夜行》

10.《白鹿原》

11.《海伯利安》

12.《无人生还》

13.《使女的故事》

14.《寡头》

15.《斜阳》

16.《十宗罪》

17.《柳林风声》

18.《重生之神级学霸》(kindle)

19.《情人》

20.《清明上河图密码》

21.《追风筝的人》

22.《那不勒斯的萤火》

23.《本源》

24.《永恒的边缘Ⅱ》

25.《藏地密码1》

26.《岛上书店》

27.《秘密》(东野圭吾)

28.《三体:死神永生》

(二)人文、社科、生活

1.《诗经》

2.《蒙田随笔全集》(kindle)

3.《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4.《孙子兵法》

5.《西夏瓷》

6.《明式家具研究》

7.《木卡姆》

8.《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台版书

9.《人类群星闪耀时》

10.《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1.《别走,万一好笑呢》

12.《演讲的力量》

13.《活法3》

1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kindle)

15.《游戏力Ⅱ: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16.《从晚清到民国》

17.《安史之乱》(易中天中华史系列)

18.《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

19.《明朝那些事儿7》

20.《中国孩子十万个为什么》

21.《新加坡旅行小密探》

22.《搭地铁游首尔》

23.《小家越住越大》

24.《收纳全书:整理×收纳×维持,最完整的居家整理术》

25.《高盛帝国》

26.《巴塞尔协议Ⅲ:全球银行业的大挑战》

27.《投资交易笔记:2002-2010中国债券市场研究回眸》

28.《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29.《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

30.《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31.《非暴力沟通》

32.《革命心理学》

33.《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34.《岩色》

35.《The Art of the Good Life:clear thinking for business and a better life》

(三)职业技能提升和资格考试类

1.《税法》

2.《经济法》

3.《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确权的法律适用:规则与案例》

4.《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

5.《建筑物电器装置600问》

6.《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7.《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

8.《零基础图解英语语法入门》

9.《2018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教材》

(四)报刊

1.《三联生活周刊》2.《半月谈》3.《读者》4.《作家文摘》5.《参考消息》6.《新京报》7.《北京晚报》

2011年,荷兰摄影师Gerritsen曾在纽约地铁上拍摄一系列读书人的照片,并将之命名为“最后一本书”(The Last Book)计划。因为他觉得,纸质书已经濒危,每个地铁读者手中捧着的,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本书。

若干年过去,纸质书还活着,地铁上的阅读也并未绝迹。北京的出版从业者朱利伟从2018年春节后开始拍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文章相继引起不小的反响,人们惊讶地问她:“为何你总能遇到在地铁读书的人而我不能?”

在我们拍摄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之前,也曾有过怀疑:地铁上还有读书人吗?在满车厢低头刷手机的人群中苦寻几个零星的阅读者,是否有意义?

然而稍加留意之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遇到这些人。甚至,他们比我们见过的许多阅读者更专注用心。他们是地铁上来去匆匆的乘客,比起在网红书店里流连的文艺青年、学校里心不在焉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发自内心,无需假装、不用摆拍。

地铁恐怕不是最佳的阅读场所,许多爱书人也未必在地铁上,但我们发现,就是在这样一个并不理想的空间里,打开书享受阅读的人,比想象中多。


读《美学十五讲》,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20日。

他们在读什么书?

我们在文末整理了一份书单,答案远比预想中丰富。有经典文学作品如《水浒传》、《活着》,有近年来赫赫有名的畅销书籍如《三体》、《人类简史》,有颇为专业的文史著作如《枕草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时代》,有通俗小说如《谋局者》、《大秦帝国》,也有成功学和鸡汤书,以及为了学习、工作充电的种种工具书。

读《人类简史》,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2日。

这是周二晚上的夜班列车,她在读常年盘踞畅销榜的《人类简史》,书里夹了漂亮的书签。

读《哈利·波特》,摄于上海地铁12号线,2019年4月12日。

他把双肩包背在胸前站着,手上是英文原版的《哈利·波特》。

读《活着》,摄于上海地铁1号线,2018年11月7日。

读《毛泽东选集》,摄于上海地铁16号线,2019年3月17日。

这是周日下午前往滴水湖的拥挤车厢,他站在过道上读一本黄皮、单色书封的《毛泽东选集》,正读到《论持久战》。他看完这一篇时,快到站了,便折下书页的一角,合上,两手将书一卷,快步下车。

读《枕草子》,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1日。

这是上午早高峰之前的地铁,人还不多。她从包里取出这本日本平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海三联书店的版本,静静地翻了很久,直到下车。

读《1787年之夏:美国宪法的缔造者们》。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2日。

他随手拿了一张小纸片做书签,可能是哪里发的广告。

读《讲道与讲道的人》,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2日。这是末班车。他好像刚刚开始读这本书,在看序言。中途突然跳起来观察列车到了哪一站,确认后松了一口气,安心地坐回原位继续阅读。他读得很仔细,几乎把头埋进书里。

读《道德经》《佛经》和《圣经》的人。读《谋局者2:风云际会》,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13日。

这是一本虚构的商战小说,写的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隐形富翁”、“中国的罗斯柴尔德”,“揭秘互联网大战真相的商战大作”。

读《人间失格》,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3月28日。

他戴着口罩和耳机,坐在车厢的最角落,读日本作家太宰治的这部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仿佛与世隔绝。

读《笑场》,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4月3日。

她在读李诞的随笔集《笑场》,但全程都没有笑。

读《演讲的力量: 如何让公众表达变成影响力》,摄于上海地铁7号线,2019年3月14日。

读《态度》,摄于上海地铁7号线,2018年11月21日。没有座位还读书吗?

早晚高峰时间,地铁上难免人潮拥挤。但对有些人来说,只要还能掏出书本,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结界,获得某种独处的放松感。读到入神处,也许连换乘走路都不舍得放下片刻,座位更在其次了。

读《三体3:死神永生》,摄于上海地铁4号线,2019年4月9日。

这是我们印象很深的一个女孩,在长长的换乘路上边走边看,等车时看,上车继续看。正是晚高峰下班时间,没有座位,她就站着看了一路。她在读《三体3:死神永生》。

读《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摄于上海地铁7号线,2019年2月24日。

这位读《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的男士,西装革履地站在晚班列车的人流里低头翻书,直到下车也没有抬头。他很可能是位年轻的爸爸,为了选绘本而仔细阅读这本指导选书的书籍,可以说是很用心了。

读《完全李敖》,摄于上海地铁1号线,2019年3月14日。

她的手上还拎着水果,一上地铁就掏出《完全李敖》,倚着扶手读起来。

读Flourish(中文版译作《持续的幸福》),摄于上海地铁10号线,2019年4月14日。


读《水浒传》,摄于上海地铁12号线的早高峰,2018年11月15日。一位年轻女孩自上车起就倚在车厢门边,手提包挂在小臂上,腾出手来捧书。车厢里的人摩肩擦踵,似乎没有影响到她。


手机妨碍了我们阅读吗?

手机不必然是图书阅读的天敌。一位读《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先生就一边读书一边用手机查阅资料。他仔细比对书上和手机上的内容,来来回回好几次,然后再继续往下读。

读《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摄于上海地铁12号线的晚高峰,2018年11月30日。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是著名的《剑桥中国史》系列第14卷,由哈佛大学的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这是一位略年长的先生,他在读第二章“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读《圣经》,摄于上海地铁13号线,2019年3月30日。这位姑娘也正对照着手机上的讲义看书。她看得很认真,差点坐过站,在车门警报声响起的一刻猛然抬起头,跳起来跨出防护门。幸好她的座位就在门边。

电子书更受欢迎吗?

电子书相较于纸质书更为轻便,尤其是对于长篇阅读而言,更方便读者在拥挤的地铁里灵巧地转身挪移。我们确实拍到了一些在地铁上读Kindle的人,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数量上超过读纸质书的读者。

读《邓小平时代》,摄于地铁7号线,2019年3月16日。这是傅高义的代表作,这位年轻女士在读第十四章“广东和福建的试验”。



1、《活着》(余华)2、《水浒传》(施耐庵)3、《三体3:死神永生》(刘慈欣)4、《人间失格》([日]太宰治)5、《月亮与六便士》([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6、《枕草子》([日] 清少纳言)7、《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儒勒·凡尔纳)8、《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孙皓晖)

9、《尾巴》(梁晓声)10、《笑场》(李诞)11、Harry Potter《哈利·波特》(J.K.罗琳)12、《谋局者2》(何常在)1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编)14、《毛泽东选集》(毛泽东)15、《邓小平时代》([美]傅高义)

16、《四十自述》(胡适)17、《1787年之夏:美国宪法的缔造者们》([美]戴维·O.斯图沃特)

18、《人类简史》([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19、《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澳]约翰·赫斯特)20、《美学十五讲》(凌继尧)

21、《一个自然科学家所领悟的老子人文智慧》(李焕喜)22、《完全李敖》(傅宁军)23、《荒野求生:贝尔自传》(贝尔·格里尔斯)24、《苏东坡传》(林语堂)25、《圣经》

26、《佛经》27、《道德经》(老子)28、《讲道与讲道的人》( [英] 钟马田)29、《态度》(吴军)

30、《资本,让你看懂世界格局》(西瓜子)

31、《演讲的力量:如何让公众表达变成影响力》([美]克里斯·安德森)

32、《麦肯锡方法》([美]埃森·M.拉塞尔)

33、《解析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原理与视觉实践》(魏秀参)

34、Flourish(Martin E.P. Seligman)

35、《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36、《你可以不生气》(一行禅师、游欣慈)

37、《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

38、《我不要被吃掉》(王叡)

39、《中国历史故事》(少年百科全书)

40、《阳光姐姐小说派》

41、《古典之殇》(王开岭)

42、《采购与供应中的谈判与合同》

4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44、《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第四版翻译版》

45、《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46、《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应试指南》

书单|这可能是北京地铁上最受欢迎的12本书

向北向北

了近两百张地铁读书照。我从这些照片中整理出一份70余种书的“地铁书单”。在做了这项有趣的工作后,我发现,有些书或者有些作者的系列作品会被不同的读者反复带上地铁。我从中挑选出拍到过两次的书——那些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也放到一起——做了这份精选书单。需要说明的是,这份书单中最后面的两本书,我虽然只拍过一次,却在偶然间发现它们也被带上过纽约地铁,中外读者同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有趣的映照,于是我也把这两本书列入书单,推荐给大家,权当是一份阅读参考吧。

1、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系列:《秘密》《白夜行》

边听音乐边读东野圭吾的《秘密》

作为写过近百部作品的多产作家,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会被读者带上地铁不足为奇。东野圭吾被称为“作家中的作家”,无论是畅销度、生命力、影响力,在他的作品王国中总能找到对应的书。在豆瓣读书页面搜索东野圭吾的作品,单本书豆瓣评论数在10万以上的就有三本。


我拍到的《秘密》和《白夜行》也是他的代表作品。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同年拍摄为同名电影。也是在这一年,他的长篇小说《白夜行》出版,并入围第122届直木奖。

读《白夜行》的男士

2017年4月,第11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发布,东野圭吾问鼎外国作家富豪榜首位。他同时还获得2017年度亚马逊中国纸质图书作家榜和Kindle付费电子书作家榜两个榜单的冠军。这一年,由《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上映。2018年,根据火遍日本和中国的东野圭吾小说《解忧杂货店》拍摄的同名电影在日本上映,同名话剧也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上演。

与美国刑侦剧完全使用高科技来追捕凶手不同,东野偏好运用逻辑推理及对人性的剖析来推导得出结论,喜欢推理小说的读者不容错过。

2、肯·福莱特“世纪三部曲” :《巨人的陨落》和《永恒的边缘》

读“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的乘客

作为一个“阅读观察员”,我常常从各个角落看到“世纪三部曲”的出版方上海读客对这套作品无孔不入的宣传——那句“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的广告语着实令人难忘。但我却是自拍到有人在地铁上读《巨人的陨落》和《永恒的边缘》的照片并发到朋友圈以后,才真正意识到作者肯·福莱特是“当代大师级惊悚小说作家”。

读“世纪三部曲”《永恒的边缘》的乘客

“世纪三部曲”每一部各有三册,三部九册横扫了全球各大榜单。豆瓣有书友评论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跟金庸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力相似:“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这一系列作品描述了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来自美国、德国、苏俄、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的故事。出版方介绍说“他们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肯·福莱特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人物、事件、地点、时间全部与史实严丝合缝,所以这套书也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在场感。

3、稻盛和夫 “活法”系列:《活法(修订版)》《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

稻盛和夫《活法(修订版)》

因为阅读偏好的原因,也因为个人经历有限,我知道稻盛和夫这个名字已久,却从没有读过他的书。所以在地铁上拍到有人读他的《活法(修订版)》和《活法叁: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时,我是费了一点工夫才辨认出来的。关于稻盛和夫写的书和写稻盛和夫的书非常多, “活法”系列即是其中代表。

稻盛和夫《活法叁》

因为没有读过他的作品,所以就把查到的资料贴出来分享吧:稻盛和夫是日本迄今仍在世的经营大师,一手创办了两大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转而去追求提炼心智的至高财富。作为经营者,他有着自己独到的经营哲学,并在50年的时间内亲身实践。作为生活哲人,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受追捧的原因吧。

这套“活法”系列书一共五册,是“全面理解稻盛哲学,完成自我心灵转变的那把钥匙” 。

4、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

边读《少有人走的路》边做笔记的地铁读书人

我还记得第一次在地铁上拍到那位俊朗的男青年读这书的情景:他依靠在车厢连接部,边读书边拿笔认真做着笔记。本以为他在复习备考,但当我透过手机镜头拍下的照片看到书中文字,我知道,他在学习“爱”。

对我个人来说,《少有人走的路》的大名在很多年前就如雷贯耳。不过,逆反幼稚如我,偏偏不爱读这种所谓“畅销书”。当我再次拍到有人在地铁上读《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kindle版后,我想我可能对这套书有什么误会。

这套书的宣传文案有一句我觉得很对,“对好书的评价永远只有四个字:相见恨晚——but better later than never!”这套书历经多家出版方,基本形成了一套四册的套系规模。如果要选一本读,那就选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吧——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

出版方提供的内容简介比较到位,也分享给大家: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5、《非暴力沟通》

读《非暴力沟通》的男士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当我接连拍下两位读者在地铁上读这本书的读书照后,我开始认真查阅关于这本畅销已久的书的资料: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是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这个书名常常让我想起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非暴力沟通”离我们没那么远:沟通中一方对另一方乃至双方相互间的指责、嘲讽、随意评判,给沟通对象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伤害,并不亚于对肉体的伤害。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模式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中累积着无数问题,人们习焉不察,直到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肯去学习。

读《非暴力沟通》的女士

我曾经受朋友邀请参加过“亲子沟通如何说”的培训课程,也读过家庭关系调适与完满人格塑造的典范指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我知道沟通模式的转变有赖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练习达成。果然,我查到的资料显示,非暴力沟通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展开。除了这本书,还配有《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和《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组成一套三册的套装格局——赚钱的书果真都是大IP。

学习非暴力沟通有什么用呢?出版方介绍说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对于处在各种关系中的我们来说,也许值得一试。

6、《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纽约地铁上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乘客

累积销量超过1000万册,《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70年代十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的梭罗。如果说这些介绍文字还不足以让你对这本书名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同样怪异的 “奇书”有直观印象,那么来看看史蒂芬·霍金对这本书的评价吧:我因为写了一部人们把它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相比较的书而感到甚受恭维。我希望拙作(《时间简史》)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样,使人们觉得他们不必自处于伟大的智慧及哲学的问题之外。

畅销全球的《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也被带上北京地铁。

2018年2月26日,在一次地铁换乘中,我第一次见到有文艺青年模样的读者读这本书,当时最大的冲动就是想问问对方:这本书真如传说中好看吗?我终究还是没有问出口。当我再次在地铁上拍到有人读这本书的kindle版并在网上寻求这本书的书名答案时,我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读过这本书。

北京地铁上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kindle版的读者

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也许这段内容简介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它,以便决定下次要不要读它:这是一本内容奇特而有趣的书,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这个男人完整讲述了在游历中体悟生命意义,获得自我拯救的过程。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奇异思考,提出了当今人类生活中许多共通的精神困惑,充满对我们生活中两难处境的洞见。

7、《使女的故事》

北京地铁上读《使女的故事》的女孩7 纽约地铁上读《使女的故事》的亚裔乘客

作为一个不怎么看视频的“怪人”,我最早知道“使女的故事”是听办公室的小伙伴谈论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剧集——这也是当时全球的热门话题。果真,书一出版立马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

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的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使女的故事》是她发表于1985年的经典作品。小说中探讨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在当代美国重又引发热议,媒体和公众纷纷宣称,“阿特伍德的小说正在成为现实”。

8、《追风筝的人》

北京地铁夜班车上读《追风筝的人》kindle版的青年这本书在豆瓣上有超过32万读者评价,全球总销量超过4000万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美国纽约和中国北京的地铁上都有读者捧读这本书了。即使你没有读过这本书,也可能听过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个发生在遥远的阿富汗的故事残忍而又美丽,它的关键词是友谊、背叛、愧疚、救赎和爱,但谁说这些不是每天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生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的真实情感呢?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文笔温暖细腻,对文学和我们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主题进行细致描写的同时,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它将那个陌生的国度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将我们每个人带入了一部具有高度质感的文学作品中。

纽约地铁上读《追风筝的人》的乘客

很多人说起在地铁上读书,第一反应是“首先得有座”。在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之前,我也这样认为。事实上,只要作品足够经典,无论有座与否,读者都会在通勤路上拥挤的环境中找到读它们的理由。“越是读平庸的大众书的人,越不会在地铁里争分夺秒。越是真爱书的才会在地铁里读”,在跟一位朋友聊起地铁阅读的话题时,她这样说。

2020年的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再次收到朱利伟的来稿。新冠疫情之下,一贯人潮拥挤的北京地铁车厢曾空无一人。而今当人们终于逐渐恢复地铁通勤时,她重新走进车厢,拍下那些戴着口罩的阅读者。她说,这是地铁读书人群体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珍贵的阅读记忆。

2020年4月17日。厚厚的一大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她有盛大的勇气,敢于把俄罗斯文学的灵魂带上地铁。(本文图片均由朱利伟拍摄、提供)

2018年2月起,我由一次不经意的相遇开启了“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手机随手拍记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拍下一千多张地铁读书人的照片,“打捞”了一份500多种书的“北京地铁书单”,记录下数百位地铁读书人的阅读瞬间。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防控之下,我再次踏上地铁铁车,上下班通勤路上,我仍然在人烟稀少的车厢里看到了光。

2020年4月7日。是毛姆的《刀锋》。毛姆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月亮与六便士》,还有那句“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这部《刀锋》评价也很不错。为加强疫情防控,近来列车加开,车上人流分散,列车启动时,他身后荧光屏广告一一退却,俊朗青年独坐一侧,犹如画中。

2020年4月17日。是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他正读到“一个人形空白”。

两个多月以来,因为乘客少,地铁上的读书人更容易被发现。我拍下了他们戴着口罩读书的样子,这也是地铁读书人群体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珍贵的阅读记忆。在此之前,我已经拍过很多地铁阅读照片,我被一手拎馒头一手拎着《超越死亡》的乘客打动过,被拿着放大镜一点点放大字体读《斜阳》的老人打动过,被每次都自带马扎上车读深度学习的“布鞋哥”打动过,更被重逢过100多次的地铁阅读“女神”打动过,但我仍然会被戴着口罩的地铁读书人所打动。无论是病毒肆虐的二月,还是防控常态化的今天,他们用阅读对抗阴霾,从文字中汲取力量,那种专注和投入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我把这些瞬间记录下来发在网上,很多人从中受到感染。当忙碌不再是借口,当地铁不再人潮汹涌,当我们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再踏上公共交通,你会像他们一样手捧一本书吗?

2020年4月21日。读书的女孩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多次看到过这本书的名字,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铁上书,原来这么厚一大本。

2020年4月22日。她背着一个图书馆的帆布包,靠着车窗读《合肥四姐妹》

更使我感动的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看到更多人回到了文学的“故乡”。纯文学作品有种治愈人的力量——在别人的故事里尽情欢笑或悲伤,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体验命运的跌宕起伏,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免疫力”。一位网友在豆瓣网我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这个相册下留言说,“读的是实实在在的书,也是虚无缥缈的梦”,在一小时的通勤路上“梦”一场,下车转身走进现实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情绪释放?

2020年4月22日。最近连续两天遇到这个读《安妮日记》的女孩。

《骆驼祥子》《红玫瑰与白玫瑰》《边城》《罪与罚》《刀锋》……经典再次被翻阅,慰藉过无数人的作品在地铁上焕发着长长久久的生命力。最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读《童年》的夫妻。高尔基的作品好像离现实太久远了,他们读的那本小书也很旧。在稀稀疏疏的车厢里,他们二人并肩坐着,不说话,同读一本书。我好奇他们怎么能在一起读书这件事上达成一致:一起选择了这本书并决定把它带上地铁,用同样的速度读完一页再接着读下一页,女士翻书,男士跟随,无需言语,步调一致,这是多大的默契呀。

2020年3月26日。这是一本太古老的《童年》,以至于在众多的版本中很难找到到底是哪家出版社的版本。疫期读书,别样心境,他们就这样一起读这本高尔基的著作,一路无话,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保持同样的阅读速度的,也许这就是默契。

2020年4月14日。是夫妻,也是书友。他两位是一家人,中间时有交谈,但女士始终Kindle不离手,男士处理完手机信息也加入阅读。

2020年3月16日。扑克牌梅花2当书签,是《鹿鼎记》啊。这也是第二次在地铁上遇到有人读《鹿鼎记》。

2020年3月16日。她读《骆驼祥子》。对一些人来说,文学就是一种免疫力吧。

2020年3月23日。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自备餐食上班。她带了饭盒便当。她读的是张爱玲全集中的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正读到最后一篇《多少恨》。

疫情蔓延,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丢掉日常纷扰的普通人有了更多时间跟自己相处。在飞快的地铁列车上,通过阅读书籍这种寻常又难得的方式去认识自己显得更富有思考意义。这段时间,我看到有人读《少有人走的路》,这也是一本地铁书单上的高频书,也看到有人读《太聪明所以不幸福?》这样的心理自助读物。不断认识自己,珍重生命旅程,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功课。

2020年4月10日。两位读者,相背而读。特殊时期,殊为难得。一个读《人间失格》,一个读《少有人走的路》。

2020年4月13日。《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工作与生活》,百年前不会思考的问题,如今要思考了。

人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关心病毒和世界。在全球战疫的语境下,地铁上读《全球通史》《今日简史》的画面更令我心生遐思,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链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当然,也有人读《资治通鉴》《万历十五年》,读《普京传》《毛泽东传》,读《菊与刀》,我想,经由历史和他者,这些地铁读书人或许能更好地体悟当下吧。

2020年3月11日。他读《万历十五年》,随手夹了便签条当书签。摘掉口罩,也是俊朗青年。

2020年3月16日。他读《普京传:他为俄罗斯而生》。在书中,我们关注自我,我们也理解世界。

2020年3月23日。终于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刘慈欣的男粉丝——是的,大刘的书在地铁上看到过很多次,但几乎都是女粉丝在读。

2020年3月25日。病毒要防,书也要读。她戴手套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作几乎是世界通史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她已经读到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 1500-1600年。

2020年4月4日。今天本是休息日,有事外出。想着疫期假日清晨,地铁上应该很难遇到读书人吧,却一上车就见他在读书。看封面似曾相识,想不起是哪本书,后来才知道是开明出版社版《菊与刀》,之前在地铁上遇到过的。今天也是国家公祭日。

2020年4月3日。我们同一站上车,她落座就打开这本《毛泽东传》,读了一会儿开始闭目眼神。在有限的独属自己的通勤时间里,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很多,有时候也需要休息。

2020年4月16日。《资治通鉴卷第十二》,他正读到汉纪四,在这样一个春风不敢沉醉的晚上。他应该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不仅因为书稍显旧,也因为看到他前面做了笔记。

疫情引发了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这段时间的地铁读物类型变化也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读经营管理、电商运营方面图书的人比以往更多。《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运营之光》《从零开始做运营》,从理论到实操,从现状到趋势,社会组织愈发多元,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普通人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到社会运转中,在现代社会这所大学校里重新开始学习。

2020年3月16日。她站在那里,就是一幅画呀。书是《金字塔原理》。

2020年3月17日。地铁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复工节奏伴着春天的脚步快了起来。是《运营之光》。

2020年4月16日。《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和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他大概是一个对企业或团队经营有要求的人。很多时候,工作中的困惑,可以尝试到书中寻找答案。

2020年3月24日。《时间的玫瑰》,看到书名时以为是诗,实际上是金融投资指南。

2020年4月14日。 她站在车厢连接处,读《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似乎是不错的一本书。

2020年4月2日。电商未来。

病毒未退,前进的脚步不能退。考试可以延期,但备考却一直在路上。无论是备考教师资格考试、人力资源考试,还是备考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成人高考的乘客,无论是背单词书的乘客,还是看《培训审判:再造职场学习,保持与时俱进》的乘客,他们都将学习装进了日常生活,他们也为我们展示了学习场景的另一种可能。

2020年3月25日。很厚的一本书,开始以为是《发展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因为都是紫色封面。后来看到是《徐光华讲刑法》,添加北京地铁书单时,系统提示已经添加过了,也就是说很久以前我曾经在地铁上遇到过另外一个看这本书的人。

2020年4月9日。一本超厚的备考书,里面有“雨水渗透设施”“雨水综合利用”“内涝防治设施”等字样。生活总要转起来,最近遇到的备考书多了起来。

2020年4月9日。上车就看到她,也是在备考吧。她旁边的空座上是自带的午饭。疫情期间,很多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小小的改变,比如为了干净卫生,自己带饭。

2020年4月15日。候车读书。他带了一本书进站来,走到这节车厢站定就开始读书。他读的是一本豆瓣上除了有书名、没有封面、没有更多信息的《岩土工程规范杂议》,能读到“杂议”这种程度的,应该已经从业多年,且对作者有一定程度了解吧。工科著作者也有趣,虽是杂议,作品却仍是专业体例,“不离本行”。


2020年4月15日。她在备考企业人力资源四级,职场人的学习之路很多是通勤之路,学习时间很多是通勤时间。

我曾在朋友圈发出感慨:我想和1000个读书人重逢在春天的地铁上。如今,国内疫情防控已经取得成效,复工复产进度加快,期待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也能在地铁上相遇。


2021年夏天,一个电视台的节目联系我,准备拍摄北京地铁上读书人节目新闻,拍完后,当编导想要在片子中插一些不带口罩的地铁空镜进行比照时,发现这个无比简单的想法在这年夏天竟然无法拍摄完成。我知道,我拍下的那些戴口罩的和不戴口罩的地铁阅读瞬间,也在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过去三年中,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网络讨论,每一次对地铁读书人的关注都是对阅读的嘉许。我偶尔也会设想:我拍下的那些地铁读书人,他们知道这些吗?我想,他们更多可能还是埋首于手中的书,对外界声音根本无暇理会。我与他们走一条同样的路,旁观着他们,他们在地铁上认真读书的样子从未让我对拍摄感到厌倦,记录美好瞬间的初心也从未发生改变。同时,在这戴着口罩读书的这一年,我遇到了更多有趣的书和人。

一、我在“北京地铁书单”更多书后面写下“两次”

从开始上传照片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后不久,我就创建了一份“北京地铁书单”,把在地铁上遇到过的书分门别类放进这个越来越庞大的书单——现在,这份书单上的书也已经超过750种。当样本数量不断增大,同一本书再次出现的几率越来越高,这一年,我在地铁书单上写下了越来越多的“两次”。

20210402。再一次,《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打开这本书的同时,他也打开了手机中的音乐播放软件。是什么在地铁上流行?是恒久闪耀的人类智慧的光芒吧。

上一次遇见:20180627。亨廷顿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是新华出版社的版本,2017年我买过另外一个版本,不过一直还没有读。

20201120。这本《全球通史》他看过不止一遍,几乎每翻一页都有已经画过线的段落,这次看他翻看的速度明显更快些,是什么吸引他又读了一遍呢?这本书在地铁上遇见过不止一次。想起几年前因为一件偶然的事跟一位近代史专家通邮件,往复之间请老人家推荐值得一读的世界史著作,他就推荐了这一本。


上一次遇见:20200325。疫情初期。病毒要防,书也要读。她戴手套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作几乎是世界通史领域有口皆碑的经典。她已经读到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 1500-1600年”。



20210324。又一次遇见它呀,是余华的《活着》,添加到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网络提示重复添加。但是照片太多,上一次拍到时的照片怎么都没找到。



20200628。换乘时又遇到读《亲密关系》的青年。他几乎要把头埋进书里。带着这样大开本的厚书上车,起初我以为是备考书,但备考书很少有飘带的,近看才发现是经典的心理学专著《亲密关系》。对认真学习亲密关系的男士有好感。这本书当然非常知名,但当我看到豆瓣有5.9万人想读时,还是被这个数字惊到了。

上一次遇见:20201117。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亲密关系》。

20200929。连续两天遇到同一个读书人不奇怪,这样的经历我有几十次,但是连续两天遇到两个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还是第一次。本以为她是昨天遇到的那个姑娘,对比了一下,不是同一个人。她读的也是村上春树《1Q84》。

上一次遇见:20200928。《IQ84》,也是遇见过的书了。除了她,还看到一位读妇产科学专业书的男士,没有拍下来。

20200925。《人生海海》,第二次遇到。频繁出现的书有时会让人有一种想去一探究竟的欲望:这书写了什么?为什么大家会看?

上一次遇见:20190724。彼时刚出版没多久的新书《人生海海》,也是当时豆瓣虚构类热门榜的前排。

二、书让故人重逢

即便是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的朋友,也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常谋面。但地铁坐多了,一切皆有可能。过去三年里,我遇到过1000多位地铁上的读书人,这里面遇到过两次以上的不下几十位,他们是我同路擦肩的“熟悉的陌生人”。在第三年里,因为留意地铁阅读,书也把相熟的人带到我面前。

20200819。在即将换乘的时候,在不常坐的夜班路线上捕获了正在读书充电的友人一枚。很久不见地铁见——是他手中的书让我们相见。他当即提议下车在站内坐一会儿,许久未见,我们就这样因为偶然的相遇交换了彼此的近况。我问他读的是什么,原来是跟他近期工作相关的《复盘网飞》。

20200805。前一天下班换乘时拍的——公司新来的领导,也是认识许久的同行。他平时开车上下班,之前一直没发现我们地铁同路。在工作之外的地铁上,又重新认识了领导。他读《汉魏名士研究》。

三、过去来到今天,阅读连着时代

有些阅读瞬间会让人恍惚以为昨日重现,有些地铁读物则贯通着一条从过去直到今天的路。从旧时光里打捞出的泛黄旧书往往有着某种特别的“香味”,“故宫60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这些社会热词也沉淀在通勤路上——地铁阅读悄然连接着整个时代。

20210107。这个瞬间仿佛又让我回到三年前拍到用作“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封面的那张照片的时候。他读一本旧书,字体和纸张满是过去的味道。干干净净清秀的面庞也似把三年时光拉到眼前。

20201105。若说把过去拉到今天,2020年的故宫也是一例。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年,故宫本就是近年来的大IP,这一年,有关故宫的一切都很火。这是一个周四下班时拍的《图说故宫》。

20201014。《苏轼传》,不知道是哪个版本,选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新版。故宫600周年之际的特展“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很是火爆,很多人为了看展特意去故宫。

20210330。该是有某种特别的热情,让她拿起这本泛黄已久的铅字排印厚书。她正看到“在德国侵略者计划中的高加索”一节,可见是一本有关二战的书,有网友提示说可能是《高加索会战》一书。

20200604。上车前就见她在我身后,拿了一本很旧的书在读,是1964年繁体版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旧书在北方干燥的空气里已经发脆,她看得快,掀页声哗哗作响。想起以前,长夏该是把书和衣物拿到日头下暴晒的时节了。后来又碰到过她几次,因为印象深刻,有一回午间逛单位附近的中国书店,一下从旧书堆中看到了同样的书,就买了下来,大概是觉得读同样的书也是对她的另一种理解——虽然后来我只是把这本书放在了书架上,并没有翻开来读。



20210317。下午外出,上车所见。金一南的《为什么是中国》,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日趋深入。她读这本书,大概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吧。加豆列的时候才发现,这竟然是我第二次在地铁上遇到这本书。

20201021。就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看到有乘客读的《为什么是中国》,隔得远,拍得不好。看到这书时忽然让我想起头天早上见到的那一位,他上一本书读的是金一南的《心胜》。《为什么是中国》也是金一南的书,目录跟昨天的书对得上,虽然戴着口罩,人也大致对得上。通过一本书,识得一个人。

202001010。同一时间,同一节车厢,还是读《心胜》的那个乘客。

20201222。王树增《解放战争》,是之前遇到过的女士。

20201207。看了页眉上的书名立马认出了他,是前些日子遇到过的读毛选的乘客,他正读到《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20200903。今天是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日,在地铁上看到他读《晋北争锋-忻口会战》,是“武汉大学抗战经典书系”之一种,就想起来他是遇到过的人,上次他读这个系列的《赣北兵燹 -南昌会战》。

20200731。遇到谁,既是随机,又是必然——相同的时间、地点和轨迹,陌生人也会变得熟悉。是读《苦难辉煌》的他呀。

20200723。最新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前也有碰到过读《习近平用典》的地铁乘客。

20200723。这位跟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乘客在同一车厢的乘客,在读《邓小平时代》。

四、在中国关心世界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关系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而这在地铁阅读方面也有体现。这一年,我拍到的有关中国国际地位、国际关系、中外比较类型的书比过去更多了。

20200519。有人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人关心《中国的当下与未来》。

20200703。他的衣服有意思,一个读《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的读者,也是一位穿着可爱T的地铁乘客。

20201221。冬至。坐在我对面一排座椅上的地铁读书人之一,《国家战略能力与大国博弈》。战略是刀尖的哲学啊。

20200921。《谁在世界中心》,一个有话题性的问题。

20200914。《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一个“想读”,如果不是特别精确的需要,大约她也不会读。

20200918。在金台路换乘通道,有一面CBD城市景观背景墙,显得现代而开放。她带了一本书换乘。很喜欢这张她与另外一位着装普通的乘客同屏的照片,她读的是《使民主转起来:现代意大利公民传统》。

20201019。通过封底作者介绍知道是18世纪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埃德蒙·柏克的作品《法国大革命反思录》,跟另外一张照片上的页脚对照了一下,确实是这本。

20200611。他读《电视剧国际交易研究》,似乎是央视内部图书馆借出来的书,在他身边,还站着一位读《逃离奥斯维辛》的姑娘。

五、大人的赤子心

我拍到过地铁上的亲子阅读,但是,当大人的身边没有孩童却依然兴趣盎然地读童书时,你会感受到一种格外的纯净。

20201209。看《彼得兔全集》绘本的人。

20210107。坐我对面的女士在读一本关于蚯蚓的绘本,《看!蚯蚓》。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一条评论,但没有一个“想读”。“蚯蚓有什么样的?”“蚯蚓爱吃什么?”“蚯蚓怎么呼吸?”这得是多有纯净之心,才能不惧这种软体动物。

2020703。她读插图精装版《柳林风声》,这本书的版本很多,我不确定是哪个版。

20210219。是看连环画的人呐!春节之前我去逛中国书店,也曾动心想买一本《杨门女将》连环画。

20201116。这天早上遇到的读《新华字典》的人,他并没有带孩子一起坐地铁,也许是小学语文老师。有网友留言说,“有可能是小孩快生了,查字典准备给小孩取名字。”而你想象不到,小小一本新华字典,也是一些网友的枕边书,另外一些网友无聊的时候喜欢翻看它,“很多不认识的字,很有趣”。


六、用新书表达对作者的爱

地铁上的书常常是经典或者实用书籍。但我也能看到一些有号召力的作者特别是文学作品的作者,新书甫一出版就被读者带上地铁。地铁上捧读新书的人,就如一滴水,折射着太阳的光辉。



20200611。2020年5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李银河自传《活过,爱过,写过》,次月就在地铁上见到啦。



20200814。马伯庸新书,《两京十五日》。

20200824。没想到又在地铁上遇到这么新的书,前一个月刚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20201117。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20210320。春分。周末地铁读书人。该是一本不错的书吧,不过我没读过,也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经过友邻和朋友圈好友提醒,是石黑一雄新作,上海译文3月份刚刚出版的《克拉拉与太阳》。

七、用文学抚慰心灵

文学能与造化争功。我有一种感悟:自己的人生再长也只一次,好的小说能给人活在里面的真实感,读100部小说就像活了100次。特别是在戴着口罩的这段时间里,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抚慰不安的心灵。正是由于文学的想象力,我们的心灵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20210308。渡边淳一《孤舟》。

20210303。原本有机会把好看的她拍的更好看,她站在车厢门口读书的样子简直就是理想画面。不过我没有机会了,她一站后就下车了。是毛姆的《面纱》。毛姆也是地铁上的热门作者了。

20210223。看《北鸢》的男士。

20200821。遇到过的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1020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遇到过不止一次的书了。

20201017。周末早上的地铁读书人。看了一半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20200922。列车进站,她在候车的空档打开了这本书,上车后她看得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是李娟,这就不奇怪了。是李娟的《羊道 前山夏牧场》。

20200819。天渐渐凉了。她读《鲁迅小说全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丁聪插图版。文学,是很多人的故乡。

20200724。我下车时她上车,是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她已经看到第九十回。有四大名著的夏天才叫夏天啊。

20200429。上车就看到他了,但因为跟人同行,没有看到书名。后来知道是李洱的《应物兄》。戴着手套看书的景象实在是疫情时代的特殊见证了。

八、因美妙而记录

有时候,仅仅是看到他们在地铁上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觉得很满足——一本打开的书就像在地铁上开出的花。

20210323。两个八十中的女孩,正在讨论《红楼梦》,刚刚开始阅读,黛玉还没进贾府。

20201127。学生时代的地铁时光。

20210113。可真是太美的姑娘了!她读《在森崎书店的日子》,是新经典2020年的新书呀。

20201110。《散文课》,有一颗安静的心呐。



20201016。他读一本很厚的书,就觉得应该是很好看的样子。地铁人多,我没能上去这趟车,就在车窗外拍下了这个瞬间。秋天的地铁也温暖起来了。



20201014。是本旧书,没看清是什么,但也是熟悉的书系中的一种,具体是哪个书系也想不起来了。

20200922。第二次遇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0200917。一本英文小说。

20200901。《王蒙文集 第十卷》,豆瓣上没有单卷信息,只好把全集加入地铁书单了。

20200831。地铁车窗外常常有一些广告,大多是北京名胜风光,兼有一些“路过·让心停靠一些”的名人名言。有时候想,如果地铁读书人的照片出现在上面,对于阅读的示范效果会不会更好?

20200824。没想到这个版本的《江城》有7.4万“想读”。

20200819。《世界的凛冬》。

20200806。哦,美丽的姑娘!是“那不勒斯四部曲03”,《离开的,留下的》。

20200723。《我们之间的距离》。

20200722。上车前遇到她,是英文小说的样子,上车后看到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英文版。再仔细看,是之前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姑娘。

20200721。盐野七生,《文艺复兴是什么》。

20200707。《人间值得》,比起这个主书名,我更喜欢它的副书名——90岁心理医生恒子奶奶写给生活的哲理小书。

20200630。边看Kindle边等人。

20200630。《安妮日记》。

20200619。《月亮与六便士》以前也拍到过不止一次,都是电子书,他认认真真读这个纸上故事。

20200618。地铁上的同事。换乘遇到同事,见她也在读书,给她“惊喜”后,她给我展示了她的N个国画风Kindle屏保。

20200618。豆瓣想读1.1万人,译文纪实系列之一《女性贫困》。戴着手套读书,注定是无数地铁阅读瞬间中特别的记忆。

20200610。上车前看到她。她高挑的身量、白皙的皮肤和简洁亮眼的穿搭配色很难让人不注意到——尤其是——她的手中还拿了一本书。走近才看到,这是六天前遇到的读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姑娘。

20200512。一本打开的书,就像在地铁上开出的花。王小波,《黄金时代》。

20200508。我也有一本房思琪,是策划编辑送的,但我不敢看。

20210222。《贫穷的本质》,遇到过两次的书了。

“能在忙碌中不被裹挟的人们,都值得精神世界的小小馈赠。”这是一位豆瓣网友在转发分享地铁读书人相册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是的,阅读本身就是对自我的奖赏,拍摄本身就是对我拍摄的馈赠。无论人们是否戴着口罩读书,作为重要的城市生活空间,地铁上一直有美丽的阅读风景。

----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写下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四年。

我偏爱长时段细致入微的观察,就如同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同一株玉兰树前驻足,耐心观察花朵每天绽放的细微变化,经年的地铁阅读观察也使我两点一线的通勤时段更具丰富细腻的质感。转眼间,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地铁上的阅读瞬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

过去一年里,“北京地铁书单”上的书从750种增加到930种。新书加入的同时,经典不断复现。《红楼梦》《白鹿原》《百年孤独》《围城》,好故事穿越时空,继续抚慰疫情笼罩下的心灵;《疯癫与文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上班族经由阅读理解人类自身的思考从未中断;《重返生态农业》《施注苏诗》《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吉尔伯特·怀特传》,小众图书找到了珍视它们的读者。是的,地铁阅读群体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阅读水准。

20210924。他读《三国演义》最后几页,直到换乘时最后一个下车。

20220127。包书皮的《白鹿原》。

2021120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版,豆瓣评分9.5。

20211213。《重返生态农业》,豆瓣条目的封面是电商网页上的,虽然只有一人想读,但看了内容简介,我也想读。

当然,在这份不断被拉长的“地铁书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时代的洪流化作文字的暗涌流淌在地铁上:我看到信息的主动诉说,也看到阅读者不得其门的随机选择,我看到女性的力量,也看到理性人对当下与未来的探问和假设。

流量与阅读

生活在当下,人们很难不被流量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到地铁阅读上。有段时间,我接连遇到几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乘客,这本书几年前我也曾拍到过,但今年更为集中。直到我的一位同事桌上也出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短视频平台把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翻出来炒,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因之重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作者豆豆的另外一部作品《背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手机镜头里。

如果说带有文学性的作品,乃至多个版本的“羊皮卷”被新媒体平台助推,尚可算是歪打正着,那么,类似“人性的优点全集”“每天学点心理学”“逻辑表达力”这类纸书作品在地铁上的阶段性流行,确实让人看到了泛众流量裹挟下,部分缺乏甄选能力的读者阅读的盲目性——这类书往往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载体,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大多较低。纵然开卷有益,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恰当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和传媒业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真正好的内容搭配好的传播则是另外一种局面。今年春节过后,我才看完尹烨作特别嘉宾的那期“圆桌派”不久,被他关于基因的解读圈粉,随手去查了他的图书作品并标注了 “想读”,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这本书。好的内容和好的传媒穿透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的作品上。2020年时,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读彼时最新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因为好奇,我也买了一本来读,从此发现了宝藏作者刘子超。2021年,我又在地铁上认出有人读他的新作。我把一位女士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照片po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同时也艾特了作者,他本人也转发了。事后反观,我才发现,那段时间他也上了一些视频节目,聊他的旅行与写作,也许这样的推广也有助于书被更多人看到。


20220331。两天前遇到的女孩,同一个车门口,这次看到了,确实是《遥远的救世主》。

20220308。早上下车前拍的,没来得及发。再次浏览相册才发现他读的是《背叛》。拍下这张照片后一周,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读这本书的女士。

20220315。《背叛》。 当我上传这张照片后,一位网友留言说:“巧了,前几日上海地铁上也看到有人读这书。”

20220209。她读华大基因集团CEO尹烨的作品《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20211201。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通过正文里的蛛丝马迹找不到它。幸而看到了勒口左上角露出的小小的“刘子”字样,是刘子超!按照作者名找到了,是《午夜降临前抵达》。2020年我读了他的《失落的卫星》,2021年8月,他的又一本书出版了。 

20211202。同一时间,同一车厢,又遇到了前一天遇到的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大姐,这次看清了封面。

女性的自我教育

如果让我挑选一本2021年印象最深刻的“年度之书”,那一定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曾多次遇到过这本出版于2019年10月的“新书”,仅去年到今年就遇到过四次。新书流行的背后,除了出版营销的推动,更多是话题本身引发的持续关注效应。我至今没有看过这本书,但知道这是一位女性“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的故事。每当我遇到捧读这本书的乘客时,我都会想,他们会从中获得什么呢?尤其是,我遇到的读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是女性。

知识女性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关注而不断丰富、变化。《知晓我姓名》《秋园》,甚至《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这样“看见女性”的学术作品,不仅以高阅读人数和高评分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也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北京地铁上。

20220407。纵然拍得模糊不清,也知道是《秋园》没错了。

20210519。第四次遇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10611。看书签知道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前已经遇到过四次了。

20220214。数不清是第多少次遇见过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20216。天呐,竟然还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前天和今天分别遇到一位读这本书的人。 

20220112。豆瓣评分9.2,《知晓我姓名》。

20220117。她并不着急上车,因为她要等一个座位,安心看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之《离开的,留下的》。添加地铁书单时发现之前已经遇到过这本书了。

20211112。她只坐了一站,所以站在了门口。即便只有一站,她仍然打开了这本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豆瓣评分9.4。

心理学作品的读者当然并不特定是女性,但每当我更多地看到是女性在读《被讨厌的勇气》《当尼采哭泣》,我知道,她们也在通过书中文字进行着对自我的教育。

20211022。“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被讨厌的勇气》。

20220215。阿德勒名作《自卑与超越》。

20211206。周一早高峰。这是一本书的第一页,一篇被划过的序言,题目里依稀有“**疗愈内在的恐惧”字样。

20220210。今早遇到的都是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20210819。今早下雨了,她带了一把粉色雨伞和一个热烈的故事上地铁,是《当尼采哭泣》,恰好我也是看过这个故事的,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

说到教育,“母职驱动”也让女性读者成为“教育阅读”的实践主体。2021年9月1号,开学第一天,我甚至看到一位母亲对着手机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那是“双减”政策刚刚施行后不久。第二天,我看到一位母亲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家长若隐若现的焦虑化作阅读的努力。相比之下,在那两周后遇到的一位女士显得更为冷静,她选择了一本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20210901。开学第一天,这位家长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了,她正对着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双减”之下,必有奇事。

20210902。开学第二天,“家长学校”也开学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20210915。是个用心的母亲啊,《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竟然还是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上月出版的。

20210812。添加“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才发现是已经添加过的书,说明之前遇到过有人读,但我完全忘记了。是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20220208。说“卷”也好,说努力也好,反正是要学习。一本关于世界各国教育观察的书,《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220223。一位妈妈,《陪孩子终身成长》。在整理相册照片时才发现,2月8日我也曾遇到过这位女士,当时她在读《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判断依据是同样的衣着。

20210611。《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与自己和解,同时,继续往前走。

20220323。一位头发花白了大姐,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著作。同样是这位大姐,因为上班时间点相同,又总是在差不多的车厢乘车,我常常能够遇见她。她通常是和一位同事同乘,他们一起聊工作。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她就选择看书。

2020年,澎湃“有数工作室”曾以我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为素材底本做了很多分析。提到读者性别时,文章说:“在记录相片信息时,有时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对方的性别”,但作为拍摄者,我知道,地铁上读书的女性总体比例可能略高于男性。她们不仅关注从自身出发的各种议题,也关注周围与世界,她们读文史社科,也读经济学,读《汉书》《四书章句集注》,也读《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流量时代,她们亦有足够的耐心完善对自我的教育。

20210831。书名叫《人性的因素》的不止一本,开始以为是毛姆的那本,看到人名时才确定是格雷厄姆的那本。

20220313。读《呼兰河传》的姑娘。

20211221。是遇到过好几次的上海译文出版的《枪炮、病菌、钢铁》。

20211129。读《百年孤独》的乘客。上一次遇到这本书时也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大姐——上次已经是很久以前了。

20211126。《夜晚的潜水艇》。

20220114。读《汉书》的姑娘。

20210725。早上拍的,等到傍晚再看才发现切口处的“大学章句”字样,应该是《四书章句集注》。看她翻动,几乎每一页都写满注解。这一页她停留了很久很久,几乎一路都在背诵。

20210914。车窗外看到她在读海外汉学丛书之一种,是《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20210713。读《见识》的女士。

20210812。《自私的基因》,也是遇见过的书了。她的帆布袋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字样。

20210809。是7月14日遇到过的姑娘,同样的车厢连接部,同样的帽子,同样的包书皮。上次她读一本与美国制药企业有关的书,这次也是美国作者的非虚构作品,“译文纪实”系列的《穷忙》。

20211123。有时候拍了会忘记发,是23号那天下班时遇到的姑娘。

20210617。读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的女孩,边读边做笔记。这本书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经济与社会

自2020年初开始,地铁读书人戴着口罩阅读已经进入第三年。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料想到疫情会成为生活的自变量。与此相关地,全球化、贸易冲突、经济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地铁读书人亦然。

20210520。美人读书。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的新作,《贸易与理性》。

20210910。一个很文艺的姑娘,读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一边读还一边用手机备忘录做笔记。

20220209。《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查了豆瓣页面信息发现是“比较译丛”中的一种,看到这里想起《比较》辑刊,想起一位朋友,他说高中时读到昆曼的《经济学原理》,对自己影响很大,以至于大学虽然没有学经济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却受益于对经济学的关注,并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阅读兴趣——包括订阅《比较》辑刊。我对经济学兴趣一般,却因为跟他的交流也买了几本经济学著作,虽然都没有读完,但再见到这类作品时也会留意一下。

20220216。先是看到了书名,觉得熟悉,确认了一下,是一周前遇到的读《贸易的真相》的乘客,上次他刚开始读第4章,今天读到第9章了。

20220216。下车前她收起了书,是《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豆瓣上有一万人读过。

20220308。我最近关注过这本《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位朋友也跟我说过他在读这本书,刚好在地铁上看到了,后来我知道是不少达人推荐过。把这本书列入地铁书单时发现,原来它与《大国大城》是同一个书系。我自己也买了这本书来读。

20220214。《西方博弈往事: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经济军事冲突》。

20210918。《长寿时代:从长寿、健康、财富的角度透视人类未来》。 

20220128。腊月二十六,地铁读书人,《原则》。

少年读书窥满月

可能是我的通勤时间相对固定的缘故,我遇到的少年读者并不算多,但他们手中的书常让我暗自惊叹:他们阅读的范围和品位甚至超出很多成年人。拍的多了我很难不想起清代文人张潮的那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无论是出于指定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还是源自自主阅读的选择,他们还处在对整个世界保有充分的好奇的阶段,学海无涯,三观待塑,流量时代的“跟风阅读”似乎并未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体现。

20210615。是北京市二十二中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比有些成年人更大,像这样小众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很多人大概都是第一次听说,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塵史侯鲭录》

20210724。一个补习归来的中学生。《灿若黎明》,我去看了内容简介,是一个节奏很棒的成长故事,她是一个会选书的姑娘呀。后面抱娃的爸爸好评,握着行李箱拉杆的是妈妈。

20220325。有趣的“偶然”。小姑娘倚站在车门读《简爱》,车门外的姑娘似乎在读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之一,车门关闭,她们各自投入到一段丰富的人生。

20210913。是汇文中学的中学生,《 The headless cupid》,中译名《没头脑的丘比特》。

20210923。中学生,《平凡的世界 第二部》。

成年是迷人的季节

张潮的“读书三境”中,中间一句便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是的,通过地铁阅读观察,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年岁渐长后,人们常常是带着过去的生命经验去理解书中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谓“道理”,有些已经是用自身去体悟过的了,其中滋味和感受,在进入文字之前便已写进身体,再读文字时,就能更多地读出背后的深意来,选择阅读对象时,也更多地有自己的逻辑。

20210705。每个工作日的6点53分,只要我上了这趟车,总能看到他,次数多到很多回都没有拍。他还在读《价值》。生活就是这样啊,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改变,可它确实又在一页又一页的文字中流走了。

20211124。中年是迷人的季节,它不是岁月对青春的无情抛弃,是心智日臻成熟的收获季节。是《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20210707。看似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专门去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可堪称同好。

20210723。《围城》是很多人的功课啊,这也是在地铁上出现过多次的书。

20210820。毛姆,《人性的枷锁》。 

20210913。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20210813。美国文学《萤火虫小巷》,豆瓣有1.1万人读过,而我甚至都没有听过这个书名。

20210831。诗人心曲。看书人心中也有诗——我们一道换乘下车,看他在拥挤人潮中轻拍一位大姐的肩头:她左顾右盼不知该往哪边走,他向她指了指不远处的换乘电梯。

20210928。儒雅之士,《人生十论》,钱穆著,三联版。

20220214。八卷本《施注苏诗》第一卷。看了下,这套书是2019年新影印出版的,豆瓣图书页面介绍说:“清代宋荦写刻本《施注苏诗》,刊刻极为精美,底本保存极好,是刻本时代刊刻最精、学术价值最高的苏轼诗集。”

20210414。读旧书需要心境。是《隋唐演义》。

20210526。今年春长,五月末的北京,早晨还要穿件薄外衣。他读《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是个有点年纪的人。

20210723。用餐巾纸当书签的人,仔细包了书皮。他读的是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

2021080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20220314。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0210806。进站前她骑自行车从我身后经过,她的包和衣服让我认出她来,是前天遇见过的读《吉尔伯特·怀特传》的乘客,从而我知道我们住同一个小区。上次见时她才刚刚翻来序言,从贴在书上的便利贴看,她已经读了几十页。因着她读,我又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是“世界观鸟之父”、《塞耳彭博物志》一书作者的传记。我猜测她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本《吉尔伯特·怀特传》才刚刚出版一个月,非热点书,往往出版社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拿到的。

20220328。大概是八个月前遇到的那位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正在看编校稿。是的,我看到了她的印着单位logo的手提袋,对这个绿色手提袋可太熟悉了。

20220209。上车后不止看到了书名,还看到了他花白的头发以及书上的笔记——在家就是学基础知识的地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豆瓣已读人数1055,评分竟然有9.8。

当他们一起阅读时

阅读是很私人化的事,但我也遇到不少“一起阅读”的景象。这样的时候,书成为一种连接物,让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联系多了一个特别的维度。

20210417。我好奇是什么书,比他旁边的女朋友更吸引到他——特别是书的封底还写着“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依照勒口上的作者名按图索骥,我知道是《高难度对话》。

20210610。两个在地铁上认识的小朋友,迅速由一本《纳尼亚传奇》毫无障碍地交流起来。 

20210710。母女读书。妈妈读《陆游传》,女儿读沈石溪《黑天鹅紫水晶》。

20210714。看书的母女。女孩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5》,妈妈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4》。(一位网友在这张照片下留言说:找到同类妈妈。我已经把女儿的两套都读完了,放弃了“现在这种书都没啥内容”的成见,觉得可读性还行!对于十几岁孩子完全是有益的,我要求的东西是我要求的,与孩子无关。) 

20210812。和妈妈一起读书,《次郎的夏天》,他们安安静静地站着,看着,一路无话。

20211019。我们都站着,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在读什么。等到我们都有了座,她合上书又从包里拿出一本毕飞宇的《小说课》翻开序言来读,我才发觉原来前面这本书她读到了最后几页。一路上,她和读《梅溪河岸》的孩子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等到下车我才发现他们是母子。

20211026。一周前遇到的母子,今天又遇到了。小男生今天读“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中的另一本,《漫长的冬季》。都说孩子读书快,这位妈妈的读书速度也很快,上次她读完一本后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今天她已经又换了一本,没看到是什么,但也快要读完了。

20211111。一对兄妹,分别读《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太空探索》和《布老虎》。

20211116。又遇到了这对小兄妹,妹妹依然在看《布老虎》,哥哥的“我的第一本百科全书”系列读到了《自然万物》。 

20211215。最近忙,拍了照片也来不及上传。这是遇到过的小男孩,旁边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小妹妹。有好几次,我遇到他们。他的妈妈大概是全职母亲,又没有人搭手,所以每次见他们都是妈妈抱着女儿送儿子上学。小姑娘很乖,坐在妈妈腿上看图画书,常常是《布老虎》系列中的一本,不怎么哭闹。有时候看累了会瞄一会儿哥哥在干什么,有时候就直接打着哈欠睡着了。

20220315。早上遇到的“老朋友”,一对小兄妹。哥哥读的还是“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系列,今天读的是《威猛兵器》。妹妹读《七只小山羊》。

20220328。地铁上的亲子阅读,《好饿的小蛇》。看了下,豆瓣上竟然有2600多人读过,仔细一看,原来是宫西达也的作品。 

20220124。可能是买给孩子的吧,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塑料袋的小袋子里还装着馒头。

20220325。有趣的“偶然”。他读东野圭吾,车窗里的中学生向他走来。中学生没有站在他身后,而是凑上来看他在读什么书。

20211119。读米小圈的双胞胎。

20220112。三个好伙伴,在欢声笑语中打开了一本书。

------

地铁上的读书人|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第五年:缓流向前

朱利伟

2023-04-23 09:06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用一个豆瓣相册、数千张照片记录着北京地铁上的阅读者,我们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邀她写下最近一年的收获。这是朱利伟拍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五年,她以出版从业者的敏锐观察着地铁阅读,并且开始与一些镜头里的读书人在线下重逢。

过去一年,我仍旧按照生活设定好的程序上班、下班、阅读、观察。有所不同的是,在共克疫情的大背景下,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2022年放慢了脚步,有时居家,有时养病,有时纯粹因为地铁停运而不能乘坐。这一年乘坐地铁的次数比往年少,除了观察读书人,我也留意客流量——这是北京地铁乘坐舒适度较高的一年。当然,作为阅读观察者,我的心境更为复杂。这一年,北京地铁书单上的书由930种增加到1100多种,我拍到的读书人和书比以往年份略少。所幸,不变的是地铁上仍有读书人,在即将摘下口罩的年份,地铁阅读似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过浅滩,流过沙砾,依旧向着远方流去了。

线下相逢


绝大多数时候,我充当的只是一个阅读观察者角色,但随着照片越拍越多,关注《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对阅读瞬间的记录,因为对书籍共同的热忱,我和我手机镜头记录下的两位地铁读书人重新在线下相逢。他们从照片中认出了自己,我们在地铁里彼此交换了新的书。

2021年12月,我遇到一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乘客。一年后,他从“做書”发布的地铁读书人文章中认出了自己。这样特别的缘分当然要认识一下。2022年5月,我们通过“做書”取得彼此的联系方式后,我打算送他一本我买重的《日瓦戈医生》,他打算送我一本他买重的《牛津拜占庭史》,我们相约等居家办公结束和地铁交通重启后交换。这一年的6月,网友兼同行见面了。

20220608。读“汉译世界学术丛书”《历史》下卷的出版同行。这一天我们一起坐了一段地铁,打趣“书都被出书的人买了”。

2022年底,奇妙的事情再次发生。是2021年夏天遇到的一个青年,从《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里发现了他自己——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就想要送对方一本书。终于,2023年初,我们约在地铁站,我送了他一本重复购买的《天才之为责任:维特根斯坦传》,他送了我一本彼时受关注度很高的《东京八平米》。我们坐在地铁站里聊了一会儿,在两千万人口的城市里,书带来的相遇多奇妙啊。

这是2021年8月30号第一次遇到他时的照片,当时他在读梁文道的《噪音》,一个很清秀的年轻人。

20230210。我们送给对方的书。

“奇遇”不止于此。2022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收到三年前在地铁上认识的一位读书人发来的手绘新年祝福,虎皮兰报春。当时我和同事乘地铁,随手拍下了他读《中国古代农耕史略》的瞬间。一面之缘,故事绵长。这个故事的后续就是2022年9月底,这位地铁上的读书人帮我预约了科技馆的团体活动并陪同我们参观。时隔三年半,在他上班的地方,我们又见面了。 当然,我们也都为对方准备了书——因为这都是书带来的缘分啊。


当书映照生活

我们常把阅读的世界当作精神世界,而当一个人用阅读链接到现实生活,TA呈现给别人的则可能是更为丰富的细节。文字有潜移默化的力量,有关照生活的美好,有消解问题的线索,有构建自身的砖石,也有穿行于不同宇宙的便利。在地铁上,无论做了多长时间的母女,仍能通过书陪伴彼此。书是做书者的工作,也是做书者的生活。书甚至给社区生活带去种种可能,书——有时候它只要被看到,就足以吸引更多没有读过它的人买下来,去读。

20230401。一对情侣。女孩在读《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后来有一站忽然上来很多老小,他们双双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

20230329。果真是春夏到了啊,她看的是《月季图鉴与栽培养护指南》,没想到还是一本日本作者的作品。

20220601。今天儿童节,遇到一位读书的妈妈,读一本有点特别的书,是国际安徒生大奖获奖作品,《同学都说我丑》。

20220906。新学期开始了,焦虑的家长用阅读缓解焦虑。是中信出版社的《养育男孩》。

20220915。《香港电影史》,2007年的书了。她的包也有电影工业文化周边的意味。

20220805。川久保玲的《时尚的艺术与批判》,她的衣着也时尚。 

20220627。一个下雨的周一的早上,她读泰戈尔,是湖南文艺版《飞鸟集 新月集》。她背了一个某医学大会的帆布包,字里字外各有人间。 

20220415。上车后所见。她们是一对母女,一起看一本艺术/生活方面的书。这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似乎很好看,但我未及看到书名她们就下车了。 

20220630。他们是夫妻,她掏出书时对他说这是“借别人的书”,中间还评价了一番“字号还行,排版还可以”。这本用报纸包了书皮的书像是被细心照料过的,封面上正好是“书香进企业 共享读书时”的报纸文章标题。她刚翻到导读,标题是“群体的时代”,是《乌合之众》没错了。

20220602。很久没有拍下读Kindle的地铁乘客,刚好遇到一位。这也是特别的一天,今天下午两点,亚马逊刚刚宣布将于一年之后,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 

20220818。这样一本十年前出版的小书,豆瓣评分9.3,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理论研究丛书——“秩序与建造”系列,《“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

20220818。没想到关于长寿的外文书这么多,竟然没找到对应的版本……他或许是一位爸爸,帆布包上有“铃木绘本”字样。后来我们从同一站下车,可能是邻居也说不定。后来发现,确实是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以及前面遇到的跟他在同一节车厢里读《“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的乘客也是同站下车的“邻居”。我甚至想,假如在我们小区举办一个长期读书会,说不定每次也能招募到一些人。

20220917。周末午后,地铁人稀,他带了一本《现实的社会建构》,这本社会学著作在豆瓣上有9.4的评分。细细察看了这本书的介绍后,我也买了一本。


是什么让书流行?

作为出版从业者,我对那些“忽然”火起来的书保持着敏感——所有的“忽然”其实从来没有“忽然”过,背后各有畅销的原因。有的是新书带动旧作,有的是作者笔力惊人,有的是影视剧热播带动,有的是年末阅读排行榜效应。随着时代境况的变化,有的书受惠于播客这种新的传播媒介,有的则纯粹是源于作者本人在跌宕人生中展现出的魅力。

20220830。最近王朔出了新书《起初·纪年》,连带着他以前的书也被翻出来了。《致女儿书》。

20230221。马伯庸新作《长安的荔枝》,畅销书作者名不虚传。

20230303。《长安的荔枝》,最近第二次见到,上次是2月21号。

左:20230104。午饭后乘地铁去医院,上车就看见一个姑娘在读书,是《三十六计》,一查竟然有很多版本,不确定她读的是哪个版本。她很认真,还带了马克笔做记号。

右:20230210。看到了书脊上的“孙子兵法”字样,但不确定是哪个版本。封面黑底红字,内文可以平摊,似乎是果麦的版本。 书早就出版,最近流行估计跟电视剧《狂飙》有些关系。



20230117。腊月二十六。刚刚过去的2022年比较火的一本新书,《它们的性》,护封拿掉了。这本书年末上了不少榜单。

20230116。腊月二十五,路上已经看到拉着行李箱的人进地铁了,她也将踏上旅程。启程之前,她还带了一本书,是本月上市的新书,香帅的《钱从哪里来4:岛链化经济》,看了下出版信息,是新星出版社2023年1月版,距“得到”跨年直播刚刚过去没多久。

20220920。《纳瓦尔宝典:财富与幸福指南》,这本书竟然有1.4万人想读,并且评分还不低,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是中信出版社2022年的新书。在认知范围之外,永远有从未听过的书存在。豆瓣网友“逾白”说“我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一些播客在推荐,现在似乎播客也成为大众阅读书单的一个重要来源了”。

20220713。看似不错的一本书,《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豆瓣网友Zzz说是“听忽左忽右那个播客推荐的书,讲金朝瞬间灭绝的历史”。

20220803。东方甄选直播间再次引发一部分人对俞敏洪的关注,她读的是《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20220815。上车后看到章节名,知道是《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8月3号也遇到过这本书。特意翻当时的照片看是不是同一个人,然后发现不是。上回的姑娘已经读到第七章第二节,今天遇到的姑娘读的是第二章第四节。


地铁阅读:一个人的短途精神旅行

如果一个人习惯带一本书上地铁,那么书就会陪伴TA一段或长或短的旅程。在几十分钟、一个小时的通勤路上,书带着读书的人作了一趟精神的旅行。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书的世界里穿行。是的,因为观察的时间够久,我常会遇到同一个人,看他们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看他们在不同的日子里读不同的书。每一次重逢都唤起我更加丰富的想象。在旁观这一切的过程中,我仿佛也和他们一道在文字间观光了一遭。

20220414。她看得相当快,如同看小说。后来才知道是何怀宏的《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问题》。她拿了一小块卫生纸做书签,这里不大能看得出来。

20220418。是上周四遇到的读何怀宏的《道德·上帝与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问题》的姑娘,今天她换了薄一些的春装。我是怎么认出她和这本书的呢?是看到她夹在书里的卫生纸,上次她就是用这样一小块纸作为书签的。

20220729。他拿茶卡盐湖景区门票当书签,读《沙丘》的乘客。

20220830。同样的包,同样的书签,同样类型的书,7月29号那天遇到他时在读《沙丘》,今天在读《沙丘2》。哦,对了,我们同站下车,才发现是附近广义上的小区“邻居”。

20220728。《红楼梦》,后来又遇到过她。

20220812。上车就看到她,一本厚厚的书,感觉很好看的样子。后来看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翻看相册的时候发现,是7月28号那天遇到过的女士,当时她也在读《红楼梦》,同样的小金属书签,同样的手镯,同样的包,当时她读到第九回。

20230217。《一九八四》。这个版本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反乌托邦三部曲”精装版中的一本。

20220916。页眉透露了信息,是《一九八四》,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版。她的帆布包上有“书香中国 北京阅读季”字样。

20220926。看到书里的文字,知道是《一九八四》。这本书前些天好像遇到过,又仔细看了下她的帆布包,隐约有“北京阅读季”字样,是同一个人了。

20230303。是遇到过的人,他背的国家地理包告诉我的。今天他读的是杜拉斯的《情人》,上次见他是2月17日,那天他读《一九八四》。半个月过去了,仿佛旁观了他这段时间的精神旅行。

20220624。《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竟然有2.5万“想读”。

20220713。《创新者的解答:颠覆式创新的增长秘诀》。看到书想起人,是遇到过的地铁读书人,上次她也是这样站在门口读书。

20220617。应该是之前遇到过的读《小话西游》的男士,今天他读《中国盒子》。

20230215。《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20230109。《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北师大出版社“新史学”的书。

20221206。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


当一个人很想读一本书

当一个人很想读一本书,TA读书的姿态、地点、文种、环境是不拘的。除了在宽适的车厢里看书,在拥挤的人潮中看书,他们也在扶梯上看书,在直梯里看书。出站时看书,甚至出站后走路也看书。他们读外文书,读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读三十年前出版的旧书,也读最新上市的书。他们读厚厚的书,也一本接一本地读大套书。循着兴趣的指引,他们甚至会把没有几个人读的小众书带上地铁。

202030316。孩子读书的姿态最不拘。还是记作实际遇到他的那天,那个读《苦儿流浪记》的孩子。

20220705。在电梯上看书的姑娘,看起来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30217。在换乘的电梯上,她刚好站在我前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这个版本豆瓣评分9.3。 

20220613。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书。

20220609。只有一层电梯开合的时间,她还是打开了手中的书。依稀看到“明清社会变迁的一个重大……正是‘士’与‘商’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约从16世纪开始,……流行一种‘弃儒就贾’的趋势……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字样。

20230111。他出站刷卡时就在看书,在长长的电梯上也在看,上到地面后停顿了一小会儿,看了最后几眼以后才把书装进包里走出去。

20220630。出站后,胡辛束《我想要两颗西柚》。

20220916。一本书读了大半,出站后在路灯下等公交的读书人。

20230302。他上车后见没有座,就直接蹲在了地上。查了下,是果麦2022年做的《表演课》。

20220922。这趟车人太多了,又等了一趟,看到车厢里的他在读商务印书馆《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 

20230301。在无比拥挤的人潮中,我看到了一本《万物原理》。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读过呀。 

20221117。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英文版,中文版大概是那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20220614。FRANK HERBERT's Dune,《沙丘》英文版。 

20220627。一本很厚的英文小说。

20230412。一本日文书,想起那本《被讨厌的勇气》。

20230302。没想到是图书馆借出的海明威《有钱人和没钱人》,没想到是现代出版社出版的。

20230112。寒暑假就很容易遇到一些读书的孩子。他读的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城南旧事》。这本经典小书有四五百个版本,虽然看到了封面,还是不好确定是哪个出版社出的。

20221201。也是一本借阅图书,《洞见新的世界:钱学森与他开启的智慧之门》,豆瓣上除了本书条目,封面、简介等全无。她的帆布包有意思。

20230111。《实用针灸疗法》,一本很有年头的旧书了。巧的是,因为偏头疼,最近我也在做针灸。

20220824。本来只知道是本旧书,后来她翻到了最末页的版权页,才看到是二月河的作品《雍正皇帝:雕弓天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将近30年前的书了。她的帆布包上有“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字样,查了下,也是五年前夏天的事了。

20220815。《天才程序员:技术狂人如何改变世界》,他已经贴了好多便签条,手里还攥了一沓准备随时使用。查了下,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2022年5月新出版的。

20220914。没想到竟然是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刚刚出版的杨时旸老师的新书《人偶》!

20230104。换乘所见,温铁军的《告别百年激进——温铁军演讲录2004-2014(上)》,他已经读到第五部分。这本书豆瓣超7000人想读,1500多人读过,评分仍有9.1。ps:虽然这张看不出来,实际上他拿了一支笔在书上划了不少线。

20220413。《资治通鉴 十四》。在这之前,他用了多少时间去读前面十三册啊,这又是怎样一颗阅读之心啊。

20230302。读《鲁迅全集》的小伙儿,他今天读的是第一卷。

20220810。一本书看到最后,直看到后勒口。是大刘的三体。当封底最后一个字也看完,回过头来再看前勒口,看前言,看目录,再翻翻整本书——在现实世界里,他对故事的世界恋恋不舍。

20230104。第二次乘坐北京地铁19号线,竟然跟高铁一样,后面还有软席。他读的是《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世界最佳跑步教练的跑步公式》,很小众的书了。 

20221219。《高尔夫球规则》,看这样专门的书,大概是职业相关吧。

20220916。周五的晚上,他带了一本《爱上高尔夫的7堂课》,真是很小众的书了,豆瓣上有4个想读。

20220913。《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与商业》,看起来是一本小众专业书,查了下豆瓣评分,还不错。

美好的事物并非无法久存

今年4月份,一个姑娘联系我说她从2018年就开始关注我发的北京地铁书单,那时候她还在上大三,那一本本被带上地铁的书让她产生了在路上放下手机带一本书阅读的想法。后来她靠着坚持的毅力跨专业学习新闻学,走上了新闻之路——如今,她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我。当我们在今年四月一个周五的晚上一同走进地铁车厢,在我们不远处就坐着一位认真阅读的读书人。因为交谈,我当时没有看清那个青年读的是什么,也没有拍下来。等我回到家,姑娘告诉我说她和她的伙伴在那个青年下车时跟他聊了聊,奇妙的是,他不仅看过地铁读书人相册,还特意从中翻看过自己有没有入镜。后来我当然知道了他在读什么了,因为他来告诉我了,是《新月与蔷薇》。

罗恩·拉什有部短篇小说集叫《美好的事物无法久存》,然而对我个人来说,当时间线被拉长,拍摄地铁读书人带来的美好与感动却越来越多——哪怕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它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什么影响,哪怕我只是自己回过头去重温那些瞬间。当然,平时随拍随发,我也只有到每年4月份临近世界读书日再去回顾的时候,才会把过去一年拍过的所有照片重新翻看一遍。当我再次看到那些永远凝固的画面,即使什么都不说,也难抑想要分享给更多人的冲动。如果有人因此而久违地翻开一本书,那一定是这点点滴滴的美好汇聚起的力量。


20220610。顺着“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小标题,知道是《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0230210。一个姑娘,一部刚刚开读的《围城》。

20220801。一位大姐,一部精装版《围城》,快要读完了。 

20230214。一本刚打开的小说,遗憾没有看到书名。经豆友提醒,是《蝲蛄吟唱的地方》。添加“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发现,原来之前遇到过这本书了。

20221229。一年将尽,她的这本书也读到了最后,是之前关注度比较高的《一日三秋》。 

20220425。一位个子很高的女生,读《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20614。豆瓣评分9.3,《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20220531。以一张《胡适四十自传》结束五月。是一位戴着耳环、身姿优雅、年过不惑的女士。

20220607。发有霜色,容神干净,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里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也是之前在地铁上看到过的书了。

20230302。一个在海淀黄庄下车的读《老子》的年轻人。 

20221025。看到重要处,她把页角折了上去以作标记。封面上有“古代中国”四个大字,但不知道是哪本。

20230104。今日头疼出门晚,上车后一直在闭目休息,下车前看到他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20221230。换乘所见,蔡崇达的《命运》。 

20221008。他和女友同行,偶尔交谈,大多时间在看书,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版《平凡的世界》。 

20221208。译林出版社的“牛津英文经典系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0220815。刚换乘就看到这本华东师范出版社版《刀锋》,毛姆也是地铁上的热门作者了,他的书总能找到读者。 

20220601。《复活》。

20220601。《老人与海》。

20220812。阿德勒名作,《自卑与超越》。她的帆布袋可爱。

20220817。不知道为什么,今天遇到的读书人特别多,这本书的页眉处写着《烟火人间》,之前没听过这本。又,刚去查了下豆瓣,竟然是老舍作品精选集,“老树画画”的插图。

20220615。又遇“甲骨文”,是《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20220621。迢迢夏日,地铁遐思。

20230309。蒋勋《孤独六讲》。

20220913。浙江文艺版《乌合之众》。这个版本豆瓣页面下高赞短评第一名提到北京地铁早晚高峰也是有趣。

--------


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第四年:流量时代的阅读选择

朱利伟

2022-04-23 10:18

“澎湃新闻·翻书党”自2018年起刊发“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捕捉地铁上的书与人。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朱利伟写下她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的第四年。

我偏爱长时段细致入微的观察,就如同每年春天我都会在同一株玉兰树前驻足,耐心观察花朵每天绽放的细微变化,经年的地铁阅读观察也使我两点一线的通勤时段更具丰富细腻的质感。转眼间,我在上下班路上用手机镜头记录北京地铁上的阅读瞬间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

过去一年里,“北京地铁书单”上的书从750种增加到930种。新书加入的同时,经典不断复现。《红楼梦》《白鹿原》《百年孤独》《围城》,好故事穿越时空,继续抚慰疫情笼罩下的心灵;《疯癫与文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枪炮、病菌与钢铁》《自私的基因》,上班族经由阅读理解人类自身的思考从未中断;《重返生态农业》《施注苏诗》《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艰辛旅程》《吉尔伯特·怀特传》,小众图书找到了珍视它们的读者。是的,地铁阅读群体依然保持着不错的阅读水准。

20210924。他读《三国演义》最后几页,直到换乘时最后一个下车。

20220127。包书皮的《白鹿原》。

2021120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版,豆瓣评分9.5。

20211213。《重返生态农业》,豆瓣条目的封面是电商网页上的,虽然只有一人想读,但看了内容简介,我也想读。

当然,在这份不断被拉长的“地铁书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变化,时代的洪流化作文字的暗涌流淌在地铁上:我看到信息的主动诉说,也看到阅读者不得其门的随机选择,我看到女性的力量,也看到理性人对当下与未来的探问和假设。


流量与阅读

生活在当下,人们很难不被流量影响,这也直接反映到地铁阅读上。有段时间,我接连遇到几位读《遥远的救世主》的乘客,这本书几年前我也曾拍到过,但今年更为集中。直到我的一位同事桌上也出现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短视频平台把多年前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翻出来炒,这本2005年出版的书因之重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甚至作者豆豆的另外一部作品《背叛》,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手机镜头里。

如果说带有文学性的作品,乃至多个版本的“羊皮卷”被新媒体平台助推,尚可算是歪打正着,那么,类似“人性的优点全集”“每天学点心理学”“逻辑表达力”这类纸书作品在地铁上的阶段性流行,确实让人看到了泛众流量裹挟下,部分缺乏甄选能力的读者阅读的盲目性——这类书往往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载体,在豆瓣上的读者评分大多较低。纵然开卷有益,为不同读者群体提供恰当的优质内容,出版业和传媒业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真正好的内容搭配好的传播则是另外一种局面。今年春节过后,我才看完尹烨作特别嘉宾的那期“圆桌派”不久,被他关于基因的解读圈粉,随手去查了他的图书作品并标注了 “想读”,没想到隔了一天就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读这本书。好的内容和好的传媒穿透力可见一斑。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的作品上。2020年时,我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在读彼时最新出版的《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的旅程》,因为好奇,我也买了一本来读,从此发现了宝藏作者刘子超。2021年,我又在地铁上认出有人读他的新作。我把一位女士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照片po到“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豆瓣相册,同时也艾特了作者,他本人也转发了。事后反观,我才发现,那段时间他也上了一些视频节目,聊他的旅行与写作,也许这样的推广也有助于书被更多人看到。

20220331。两天前遇到的女孩,同一个车门口,这次看到了,确实是《遥远的救世主》。

20220308。早上下车前拍的,没来得及发。再次浏览相册才发现他读的是《背叛》。拍下这张照片后一周,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位读这本书的女士。

20220315。《背叛》。 当我上传这张照片后,一位网友留言说:“巧了,前几日上海地铁上也看到有人读这书。”

20220209。她读华大基因集团CEO尹烨的作品《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

20211201。我预想它应该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但通过正文里的蛛丝马迹找不到它。幸而看到了勒口左上角露出的小小的“刘子”字样,是刘子超!按照作者名找到了,是《午夜降临前抵达》。2020年我读了他的《失落的卫星》,2021年8月,他的又一本书出版了。 

20211202。同一时间,同一车厢,又遇到了前一天遇到的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大姐,这次看清了封面。

女性的自我教育

如果让我挑选一本2021年印象最深刻的“年度之书”,那一定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曾多次遇到过这本出版于2019年10月的“新书”,仅去年到今年就遇到过四次。新书流行的背后,除了出版营销的推动,更多是话题本身引发的持续关注效应。我至今没有看过这本书,但知道这是一位女性“以教育之名,完成人生救赎”的故事。每当我遇到捧读这本书的乘客时,我都会想,他们会从中获得什么呢?尤其是,我遇到的读这本书的读者大多是女性。

知识女性对自我的认知,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关注而不断丰富、变化。《知晓我姓名》《秋园》,甚至《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这样“看见女性”的学术作品,不仅以高阅读人数和高评分数存在于网络世界中,也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北京地铁上。

20220407。纵然拍得模糊不清,也知道是《秋园》没错了。

20210519。第四次遇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10611。看书签知道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之前已经遇到过四次了。

20220214。数不清是第多少次遇见过这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20220216。天呐,竟然还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前天和今天分别遇到一位读这本书的人。 

20220112。豆瓣评分9.2,《知晓我姓名》。

20220117。她并不着急上车,因为她要等一个座位,安心看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之《离开的,留下的》。添加地铁书单时发现之前已经遇到过这本书了。

20211112。她只坐了一站,所以站在了门口。即便只有一站,她仍然打开了这本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豆瓣评分9.4。

心理学作品的读者当然并不特定是女性,但每当我更多地看到是女性在读《被讨厌的勇气》《当尼采哭泣》,我知道,她们也在通过书中文字进行着对自我的教育。

20211022。“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被讨厌的勇气》。

20220215。阿德勒名作《自卑与超越》。

20211206。周一早高峰。这是一本书的第一页,一篇被划过的序言,题目里依稀有“**疗愈内在的恐惧”字样。

20220210。今早遇到的都是畅销书,《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20210819。今早下雨了,她带了一把粉色雨伞和一个热烈的故事上地铁,是《当尼采哭泣》,恰好我也是看过这个故事的,只不过是不同的版本。

说到教育,“母职驱动”也让女性读者成为“教育阅读”的实践主体。2021年9月1号,开学第一天,我甚至看到一位母亲对着手机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的课文。那是“双减”政策刚刚施行后不久。第二天,我看到一位母亲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家长若隐若现的焦虑化作阅读的努力。相比之下,在那两周后遇到的一位女士显得更为冷静,她选择了一本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

20210901。开学第一天,这位家长可以考教师资格证了,她正对着视频预习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双减”之下,必有奇事。

20210902。开学第二天,“家长学校”也开学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20210915。是个用心的母亲啊,《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竟然还是一本刚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上月出版的。

20210812。添加“北京地铁书单”豆列时才发现是已经添加过的书,说明之前遇到过有人读,但我完全忘记了。是樊登的《读懂孩子的心》。

20220208。说“卷”也好,说努力也好,反正是要学习。一本关于世界各国教育观察的书,《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20220223。一位妈妈,《陪孩子终身成长》。在整理相册照片时才发现,2月8日我也曾遇到过这位女士,当时她在读《学习的战争: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判断依据是同样的衣着。

20210611。《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与自己和解,同时,继续往前走。

20220323。一位头发花白了大姐,读《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一本关于学习科学的理论著作。同样是这位大姐,因为上班时间点相同,又总是在差不多的车厢乘车,我常常能够遇见她。她通常是和一位同事同乘,他们一起聊工作。如果是一个人的时候,她就选择看书。

2020年,澎湃“有数工作室”曾以我的“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相册为素材底本做了很多分析。提到读者性别时,文章说:“在记录相片信息时,有时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对方的性别”,但作为拍摄者,我知道,地铁上读书的女性总体比例可能略高于男性。她们不仅关注从自身出发的各种议题,也关注周围与世界,她们读文史社科,也读经济学,读《汉书》《四书章句集注》,也读《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流量时代,她们亦有足够的耐心完善对自我的教育。

20210831。书名叫《人性的因素》的不止一本,开始以为是毛姆的那本,看到人名时才确定是格雷厄姆的那本。

20220313。读《呼兰河传》的姑娘。

20211221。是遇到过好几次的上海译文出版的《枪炮、病菌、钢铁》。

20211129。读《百年孤独》的乘客。上一次遇到这本书时也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大姐——上次已经是很久以前了。

20211126。《夜晚的潜水艇》。

20220114。读《汉书》的姑娘。

20210725。早上拍的,等到傍晚再看才发现切口处的“大学章句”字样,应该是《四书章句集注》。看她翻动,几乎每一页都写满注解。这一页她停留了很久很久,几乎一路都在背诵。

20210914。车窗外看到她在读海外汉学丛书之一种,是《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20210713。读《见识》的女士。

20210812。《自私的基因》,也是遇见过的书了。她的帆布袋有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字样。

20210809。是7月14日遇到过的姑娘,同样的车厢连接部,同样的帽子,同样的包书皮。上次她读一本与美国制药企业有关的书,这次也是美国作者的非虚构作品,“译文纪实”系列的《穷忙》。

20211123。有时候拍了会忘记发,是23号那天下班时遇到的姑娘。

20210617。读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的女孩,边读边做笔记。这本书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经济与社会

自2020年初开始,地铁读书人戴着口罩阅读已经进入第三年。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料想到疫情会成为生活的自变量。与此相关地,全球化、贸易冲突、经济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地铁读书人亦然。

20210520。美人读书。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的新作,《贸易与理性》。

20210910。一个很文艺的姑娘,读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一边读还一边用手机备忘录做笔记。

20220209。《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查了豆瓣页面信息发现是“比较译丛”中的一种,看到这里想起《比较》辑刊,想起一位朋友,他说高中时读到昆曼的《经济学原理》,对自己影响很大,以至于大学虽然没有学经济学,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却受益于对经济学的关注,并始终保持着对这一领域的阅读兴趣——包括订阅《比较》辑刊。我对经济学兴趣一般,却因为跟他的交流也买了几本经济学著作,虽然都没有读完,但再见到这类作品时也会留意一下。

20220216。先是看到了书名,觉得熟悉,确认了一下,是一周前遇到的读《贸易的真相》的乘客,上次他刚开始读第4章,今天读到第9章了。

20220216。下车前她收起了书,是《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豆瓣上有一万人读过。

20220308。我最近关注过这本《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一位朋友也跟我说过他在读这本书,刚好在地铁上看到了,后来我知道是不少达人推荐过。把这本书列入地铁书单时发现,原来它与《大国大城》是同一个书系。我自己也买了这本书来读。

20220214。《西方博弈往事: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世界的经济军事冲突》。

20210918。《长寿时代:从长寿、健康、财富的角度透视人类未来》。 

20220128。腊月二十六,地铁读书人,《原则》。

少年读书窥满月

可能是我的通勤时间相对固定的缘故,我遇到的少年读者并不算多,但他们手中的书常让我暗自惊叹:他们阅读的范围和品位甚至超出很多成年人。拍的多了我很难不想起清代文人张潮的那句“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无论是出于指定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还是源自自主阅读的选择,他们还处在对整个世界保有充分的好奇的阶段,学海无涯,三观待塑,流量时代的“跟风阅读”似乎并未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体现。

20210615。是北京市二十二中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阅读量比有些成年人更大,像这样小众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很多人大概都是第一次听说,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塵史侯鲭录》

20210724。一个补习归来的中学生。《灿若黎明》,我去看了内容简介,是一个节奏很棒的成长故事,她是一个会选书的姑娘呀。后面抱娃的爸爸好评,握着行李箱拉杆的是妈妈。

20220325。有趣的“偶然”。小姑娘倚站在车门读《简爱》,车门外的姑娘似乎在读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之一,车门关闭,她们各自投入到一段丰富的人生。

20210913。是汇文中学的中学生,《 The headless cupid》,中译名《没头脑的丘比特》。

20210923。中学生,《平凡的世界 第二部》。

成年是迷人的季节

张潮的“读书三境”中,中间一句便是“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是的,通过地铁阅读观察,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年岁渐长后,人们常常是带着过去的生命经验去理解书中文字的,字里行间所谓“道理”,有些已经是用自身去体悟过的了,其中滋味和感受,在进入文字之前便已写进身体,再读文字时,就能更多地读出背后的深意来,选择阅读对象时,也更多地有自己的逻辑。

20210705。每个工作日的6点53分,只要我上了这趟车,总能看到他,次数多到很多回都没有拍。他还在读《价值》。生活就是这样啊,日复一日,似乎没什么改变,可它确实又在一页又一页的文字中流走了。

20211124。中年是迷人的季节,它不是岁月对青春的无情抛弃,是心智日臻成熟的收获季节。是《收获长篇小说2021春卷》。

20210707。看似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专门去看《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可堪称同好。

20210723。《围城》是很多人的功课啊,这也是在地铁上出现过多次的书。

20210820。毛姆,《人性的枷锁》。 

20210913。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20210813。美国文学《萤火虫小巷》,豆瓣有1.1万人读过,而我甚至都没有听过这个书名。

20210831。诗人心曲。看书人心中也有诗——我们一道换乘下车,看他在拥挤人潮中轻拍一位大姐的肩头:她左顾右盼不知该往哪边走,他向她指了指不远处的换乘电梯。

20210928。儒雅之士,《人生十论》,钱穆著,三联版。

20220214。八卷本《施注苏诗》第一卷。看了下,这套书是2019年新影印出版的,豆瓣图书页面介绍说:“清代宋荦写刻本《施注苏诗》,刊刻极为精美,底本保存极好,是刻本时代刊刻最精、学术价值最高的苏轼诗集。”

20210414。读旧书需要心境。是《隋唐演义》。

20210526。今年春长,五月末的北京,早晨还要穿件薄外衣。他读《可汗的子孙与魏晋乱世》,是个有点年纪的人。

20210723。用餐巾纸当书签的人,仔细包了书皮。他读的是雷蒙·阿隆的《社会学主要思潮》。

20210801。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20220314。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20210806。进站前她骑自行车从我身后经过,她的包和衣服让我认出她来,是前天遇见过的读《吉尔伯特·怀特传》的乘客,从而我知道我们住同一个小区。上次见时她才刚刚翻来序言,从贴在书上的便利贴看,她已经读了几十页。因着她读,我又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的简介,是“世界观鸟之父”、《塞耳彭博物志》一书作者的传记。我猜测她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这本《吉尔伯特·怀特传》才刚刚出版一个月,非热点书,往往出版社工作人员是第一时间拿到的。

20220328。大概是八个月前遇到的那位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正在看编校稿。是的,我看到了她的印着单位logo的手提袋,对这个绿色手提袋可太熟悉了。

20220209。上车后不止看到了书名,还看到了他花白的头发以及书上的笔记——在家就是学基础知识的地方。《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豆瓣已读人数1055,评分竟然有9.8。

当他们一起阅读时

阅读是很私人化的事,但我也遇到不少“一起阅读”的景象。这样的时候,书成为一种连接物,让亲子之间、朋友之间的联系多了一个特别的维度。

20210417。我好奇是什么书,比他旁边的女朋友更吸引到他——特别是书的封底还写着“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发挑剔?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关系,我们越容易忽略?”依照勒口上的作者名按图索骥,我知道是《高难度对话》。

20210610。两个在地铁上认识的小朋友,迅速由一本《纳尼亚传奇》毫无障碍地交流起来。 


20210710。母女读书。妈妈读《陆游传》,女儿读沈石溪《黑天鹅紫水晶》。

20210714。看书的母女。女孩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5》,妈妈看《斗罗大陆 第三部:龙王传说4》。(一位网友在这张照片下留言说:找到同类妈妈。我已经把女儿的两套都读完了,放弃了“现在这种书都没啥内容”的成见,觉得可读性还行!对于十几岁孩子完全是有益的,我要求的东西是我要求的,与孩子无关。) 

20210812。和妈妈一起读书,《次郎的夏天》,他们安安静静地站着,看着,一路无话。

20211019。我们都站着,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在读什么。等到我们都有了座,她合上书又从包里拿出一本毕飞宇的《小说课》翻开序言来读,我才发觉原来前面这本书她读到了最后几页。一路上,她和读《梅溪河岸》的孩子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等到下车我才发现他们是母子。

20211026。一周前遇到的母子,今天又遇到了。小男生今天读“小木屋的故事”系列中的另一本,《漫长的冬季》。都说孩子读书快,这位妈妈的读书速度也很快,上次她读完一本后开读毕飞宇的《小说课》,今天她已经又换了一本,没看到是什么,但也快要读完了。

20211111。一对兄妹,分别读《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太空探索》和《布老虎》。

20211116。又遇到了这对小兄妹,妹妹依然在看《布老虎》,哥哥的“我的第一本百科全书”系列读到了《自然万物》。 

20211215。最近忙,拍了照片也来不及上传。这是遇到过的小男孩,旁边穿红衣服的是他的小妹妹。有好几次,我遇到他们。他的妈妈大概是全职母亲,又没有人搭手,所以每次见他们都是妈妈抱着女儿送儿子上学。小姑娘很乖,坐在妈妈腿上看图画书,常常是《布老虎》系列中的一本,不怎么哭闹。有时候看累了会瞄一会儿哥哥在干什么,有时候就直接打着哈欠睡着了。

20220315。早上遇到的“老朋友”,一对小兄妹。哥哥读的还是“我的第一套百科全书”系列,今天读的是《威猛兵器》。妹妹读《七只小山羊》。

20220328。地铁上的亲子阅读,《好饿的小蛇》。看了下,豆瓣上竟然有2600多人读过,仔细一看,原来是宫西达也的作品。 

20220124。可能是买给孩子的吧,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塑料袋的小袋子里还装着馒头。

20220325。有趣的“偶然”。他读东野圭吾,车窗里的中学生向他走来。中学生没有站在他身后,而是凑上来看他在读什么书。

20211119。读米小圈的双胞胎。

20220112。三个好伙伴,在欢声笑语中打开了一本书。


---

地铁阅读|滔滔生活归于一:北京地铁冬季书单(2023)

朱利伟

2024-01-03 10:58

来源:澎湃新闻

这一季,因为生活多有变故,我的心思常在车厢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总觉得到了冬天地铁上的读书人也变少了似的。

即便是这样,当我再次翻阅过去三个月的豆瓣相册时,还是有些左右为难——想要分享的好书15本是打不住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一本好书如果没有更多机会被看到,等待它的几乎就是悄无声息的命运。

但想到开启北京地铁“季度书单”这个系列之初我给自己定下的原则:大致秉持读者综合评价较高和较为宽泛的阅读“口味”两条,于是决定舍去此前已经推荐过的书,例如前不久刚发布过的“北京地铁上的彩虹墙”专题书单推荐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和《潘恩选集》;拿掉读者评价较少但仍不失为佳作的书,例如我记录下一位女士认真翻阅《西游记连环画》,一位男青年捧读《韩非子》,这两本书豆瓣想读都只有十人以内;地铁上的经典畅销书“常客”们也没有列入本季书单,因为像《平凡的世界》《目送》《百年孤独》《IQ84》这类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即便我不选入也少不了他人推荐。左右斟酌后,有了这一季的北京地铁冬季书单。

当这期书单推出时,2024年已经启程,滔滔生活又将重新出发。新年总有新期待,不妨试着从一本书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通过阅读观照头顶星空和内心宇宙。

1

20231009。《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2023年5月出版的新书。

书名: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

作者:[美]克里斯·米勒  译者:蔡树军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之江文化

装帧:平装

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全面触及日常生活的时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哪些技术是关键技术,它们之于我们的未来到底有什么意义,其实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不过,置身于当下,“贸易战”“卡脖子”这样的热词听得也很多了。可以想见,科技越发展,对“科技解码”的需求也将越普遍。

这本《芯片战争》是一部芯片产业的发展纵览:芯片行业巨头如何创业发展,以及各国围绕芯片如何从技术到经济乃至到地缘政治进行激烈的争夺战——其中充满了科技冒险、商战故事、大国博弈,因此也是一部技术与经济的竞争史,一份未来日趋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分析。作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的经管科技作品,这本《芯片战争》在国内也得到多位业内外人士推荐。有趣的是,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5月,此前也有一本《芯片战争》(余盛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同样被不少读者评为了解芯片产业史的佳作,作者是中国人,此《芯片战争》全书分为上下部,上部主要讲述了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史和芯片产业链的变迁,下部聚焦中国芯片的崛起与芯片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把两本书都找来对照阅读。

2 20231010。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精装版。

书名:万历十五年(经典版)

《万历十五年》各个版本在豆瓣上的评分总人数超过20万,中华书局曾在2022年推出过该书出版四十周年的纪念版。我在地铁上遇到的这个版本是初版于2014年的“经典版”。

《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人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首先出的是英文版,英文版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后由作者亲自译为中文。这本书融会了黄仁宇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特别为普通读者所易于接受的是,作者以万历年间六个重要历史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的人物命运为出发点,通过他们在明朝的人生轨迹,引出明朝逐渐走向衰亡的事实。对“个体”作大局观,乃至由此深入到对明朝和整个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的剖析,使之具有学术普及、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3

20231019。一本刷边特装《飘》。豆瓣网友“冰冻卖糖”在照片下留言说,“我也是忍不住感叹,原来真的有人开了特装书来看,那一路看书的心情一定很美”。书名:飘

《飘》(又名《乱世佳人》)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因为已进入公版领域而有多个中译本。公版书想要在众多版本中脱颖而出,须得非常“努力”——这意味着新的版本需要流畅优美的译文,或是打动人心的装帧设计,当然最好两者兼具。出版领域的头部民企“磨铁图书”推出的这个版本算是刷边特装版——切口处设计了图案。

《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乱世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由虚荣骄傲的小姐,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勇敢独立的女性的故事。据这本书的设计师艾藤说,“设计核心图案源于美国内战期间,物资拮据,斯嘉丽去狱中探望男主瑞德,为了撑面子,把塔拉客厅的窗帘做成了崭新的裙子。书脊图案来自于为这套书设计的窗帘图案”,果真别出心裁。


20231031。他拿一支铅笔读小说。我看到其中有一句“改变了孙有元的命运”,于是知道是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他这本是2023年7月最新版封面。 

书名: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余华

我发现小说的简介最难写,尤其是当我根本没有看过这本小说时。余华的《活着》算是地铁书单上的“常客”,也为他带来无尽的声誉。而这本《在细雨中呼喊》号称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是“《活着》之前的余华”。余华擅长用不动声色的文字描写普通人的孤苦无力,把读者带入强烈到无言的情绪。至于故事本身,借用官方介绍如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细腻地刻画了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对待自己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绊脚石;家中三兄弟的道路只是短暂地有过重叠,随即就又叉向了各自的方向。无赖的父亲、沉默的母亲、平庸的哥哥、对往事沾沾自喜的祖父……每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都卖力于自己的人生表演。而“我”则在这一出出家庭闹剧中孤独地成长,像小动物一样观察世界,试探同类,艰难地理解家庭、爱和生命的含义。


5

20231102。这个世界中,总有人关心更多,他读《经济发展理论》。

书名:经济发展理论

很难想象,这本书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写于110多年前的作品——他在本书中提出了“经济周期理论”和“创新理论”,这本书也被誉为“创新理论的开山之作”。更难以想象的是,据这本书的介绍称,“当我们阅读《经济发展理论》时,会发现熊彼特所具有的惊人的时代洞察力:从经济增长到结构性改革、从经济转型到宏观调控、从企业创新到企业家精神,新常态下,他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开出了治标治本的‘药方’”。这本书的读者多为经济领域专业读者,想必我在地铁上遇到的这位也是个中人士。将这本书列入书单实际上是有些犹豫的,因为时见对翻译的批评,但考虑到原作是用百年前的英文写就的,译介本就与当代英语情况不同,而且这本书也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还是列入书单,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6 20231103。金爱烂,《滔滔生活》。

《滔滔生活》是“韩国八零后天才女作家”金爱烂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曾于2014年首先出版过该书的中文版。近年来,关于女性主义、女性文学的讨论越来越多,韩国文学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也日渐展现出丰茂的雏形。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后赶上了这波潮流,作品因此再次受到关注。这部小说集共收录八篇作品,它们聚焦城市中那些看似平常、边缘,实则每天都在与生活无声抗争的可敬的普通人,读者能从这些充满想象力和智慧的文字中映照出自己,辨认出生活的重压之下个人的内心曲折。


7

20231106。《后真相时代》。 

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本书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是全球知名商业咨询专家,他为世界顶尖企业提供商业咨询服务。在本书中,他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不明真相”在所难免,麦克唐纳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读者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


8

20231108。今天有事请假,坐地铁的时间跟平日不同。上车前看到她在读一本书,上车后看到是《通向奴役之路》,香港商务版。

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哈耶克作品。这本书体量不算大,但影响力却不小,不仅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他奠定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声誉,而且自问世以来一直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中国知识界也多有讨论。这本书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颇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9

20231120。他翻到封底的时候我看到小小的“顾颉刚”的字样,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中国史学入门》。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后亦有文津出版社等加入其中)出版的一套著名的开放丛书品牌,自2002年陆续出版,至今已近400种。古典文学家、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在为该丛书撰写的总序中说,“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老人家如话家常般平易地述及,“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的”。这本《中国史学入门》为丛书之一册,由史学泰斗顾颉刚20世纪70年代口述,何启君整理。当时,顾颉刚已年届高龄,因此这本书可谓凝聚了他一生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和心得。因是口述,读来亲切。而文风平实,介绍全面,足以引领读者轻松、快速地进入史学殿堂。


10

20231123。大降温。她读珍妮·文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丛书:新经典文库 珍妮特·温特森作品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作家,而译者于是也是拥有多部作品的中国当代作家。这种作家对作家的译介是读者的福气,因为译者的写作经验同时也是译文的加成。中文版在国内先后由多个出版机构出版过,译者都是于是。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孩面对种种质疑和打压时,如何探索人生道路,成为她自己的故事。作者将个性投入时间的洪流,书写主人公的成长及她与所处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对人类共性的观察与个体进行自我突破的格局和雄心。


11

20231123。她其实在读两本书,一本实体英文小说,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一本似乎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电子书,她正看到其中关于“自祭文”的部分。

该书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译名《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故事以二战为背景,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生活在巴黎的法国少女玛丽洛尔和从小失去双亲的德国少年维尔纳原本是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但他们的生命轨迹因为战争而意外交汇。外部社会碾碎了他们的希望,时间却在他们细腻的内心世界放缓了节奏。文笔优美、情绪动人是读者对这本书难得一致的好评,也无怪乎即便是英文版也有不少人读。豆瓣网友“黔尘”对本书“举重若轻”式写作的风格点评很精当:战争重压下,本书却有一种轻盈之美。


12

20231127。钱钟书,《人·兽·鬼》。

钱钟书先生最为知名的代表作当属《围城》,但其讽刺妙绝的语言文字天赋在其短篇小说中也多有展现。《人·兽·鬼》收录作者早年间四篇短篇小说《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若要感受其精辟的“刻薄”,可读此书。


13

20231211。他读《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这本也是我在地铁上不止一次遇到过的书了。

一位媒体朋友曾跟我求证:地铁上读毛选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我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毕竟我的地铁观察样本还是太有限。但我确实见过多次——甚至于因为见过多次,又听一位北大教授随口提起他的阅读体会,我也在单位门口的书店里好奇地翻了翻实体书,并在网上下单买了一套。巧的是,今年恰逢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据人民出版社官方介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14

20231215。《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1971—1989)》,去掉了护封。

《战后欧洲史》(全四卷)是当今世界备受尊崇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之作。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了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这套书出版后获得包括诸多史学家和媒体在内的赞誉。

第三卷自20世纪70年代讲起,从战后欧洲的经济繁荣热潮退却,西欧政治图景受经济下行影响开始分裂,到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登上政治舞台,再到经济衰退、民生困顿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终结苏维埃政权对话语权的垄断,最后讲到1980年代末欧洲共产主义政权相继轰然倒台,旧秩序迅速、平静且和平地终结了,欧洲大陆四分五裂。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连缀起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为读者理解欧洲和现代世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人见解。


15

20231228。《我们的孩子:危机中的美国梦》,是一本很厚的书,他翻到了最后。

看了豆瓣简介,似乎也是一本不错的书。看他的帆布袋,他似乎参加了2023年4月在澳门举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大概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相关工作吧,如果是这样,也是一位愿意对工作本身有深入思考的先生啊。

这部400页的大部头,其内容简介清晰明了,不妨直接贴在这里: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尤为难得的是编辑在简介最后提到的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新的一年开始了,2024年,你有什么阅读计划吗?如果你对世界充满好奇又不能随时出发旅行,愿意分出时间品尝智识与思考的乐趣,那么,在众多的文化消费形式中,阅读仍不失为一项好的选择。如果你实在找不出时间读书,不妨试着带一本书或电子阅读器上地铁,即便拥挤的车厢让你无法打开它——但如果稍有余地,你可以试试翻开它,在书中作每天通勤路上的精神之旅。

2023年10-12月更多地铁阅读书目:

1.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2.    《潘恩选集》,托马斯·潘恩著,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

3.    《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

4.    《目送》,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如雪如山》,张天翼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6.    《1Q84 BOOK2:7月-9月》,[日]村上春树著,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7.    《假面山庄》,[日]东野圭吾著,陈文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8.    《百年孤独(插图纪念版)》,[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智利]路易莎·里维拉(绘),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新经典文化

9.    《有人自林中坠落》,蒲熠星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0.  《Different Seasons》,Stephen King著,Berkley出版社

11.  《韩非子》,韩非撰,北方文艺出版社

12.  《法华经新释》,[日]庭野日敬著,释真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西游记连环画》,(明)吴承恩 原著 李春明 绘,成都地图出版社

14.  《非往事集——汪曾祺别集》,汪曾祺著,浙江文艺出版社/读蜜

15.  《贪婪的多巴胺》,[美]丹尼尔·利伯曼/[美]迈克 尔·E.朗著,郑李垚译,中信出版社·鹦鹉螺

16.  《梦的解析》,[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殷世钞译,江西人民出版社/斯坦威

17.  《真实的幸福(珍藏版)》,[美]马丁·塞利格曼著,洪兰译,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文化

18.  《组织的未来:一个激发工作中每个人创造力的有效计划》,[美]加里·哈默/[美]米凯尔·贾尼尼著,陈劲/姜智勇译,中信出版社

19.  《罗布泊的孩子》,徐鲁著,海豚出版社

20.  《为乡村找魂:乡村振兴之品牌乡村方法论》,乡立方智库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张春:从接待的500名女性,看中国女性最隐秘的痛

 2023/7/22 11:22:24  张春去年开了自己的播客电台,每期都会邀请来5-8位的女性聊天,主题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讨论相亲,有女孩说,自己有一个相亲对象,双方家长已经在四五个月内互相约见了多次,但是那个男孩始终没有出现过。这桩相亲自然是进行不下去了,她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