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9日星期五

断食 - 和菜头写的

 不是很开心,觉得这多年被当成孙子一样给涮了。是在90年代吧,炒菜终于可以多放点猪油,香得不行,却说是脂肪有害健康,一夜之间家家户户植物油一桶桶用起来;30年过去,又说脂肪是好的,反而植物种子加工业化生产出的油不行。还说不单猪油好,牛油更好,老年人很合适,因为不用额外费力气消化吸收。


还是90年代吧,说胆固醇高了不行。还说得很形象:血液就会变成粥状,粘粘乎乎把血管堵塞了。行吧,茶叶蛋、咸鸭蛋、猪肝大肠腰花都别吃了,降低胆固醇才能活命。30年过去,对不起,以前弄错了,FDA说胆固醇和你吃什么关系不大,它在身体里总会自己合成的。鸡蛋鸭蛋继续吃吧,适量就行。

依然是90年代吧,说一日三餐不可少,不吃早餐胆结石。还有歌谣呢:早上要吃饱,中午要吃好,晚上要吃少。好了,一吃三十年,现在告诉你说: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人体,适合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三餐都有,消化道得不到休息,血糖体重难以控制,肌体自噬清理程序无法启动。建议断食或者间歇性进食,恢复身体健康,一天两餐够了。最好一周两天断食,每周7顿饭就好。

理论之树长青,我等民众追赶不及。于是在这个长假我专门花了一点时间,去研究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断食,综合各路神仙的文章、视频,以下就是我的笔记:

1、人体经过数万年进化而来,肌体适应了远古的生活模式。而以碳水为主要能量来源的方式,只有3000年。高糖高蛋白高脂肪24小时足量供应的现代饮食方式,只有50年时间不到。

根据1,则有推论1:人体自然演进的过程,远远落后于饮食结构和习惯的改变;进而有推论2:人体并不适应目前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2、考虑古人的生活模式,以外出狩猎为主,采集为辅。这就意味着不可能随时都有东西吃,经常性地处于饥饿的状态之下。然而如果饥饿状态下,肌体的性能大幅度下降,则意味着种群的灭亡。因此,肌体势必进化出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叙述性论证)

3、生理学基础:大脑可以用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因为效能快,所以优先使用葡萄糖。同时,当葡萄糖不足时,大脑还可以换一种工作方式,以消耗脂肪的方式获得能量,即为燃烧脂肪替代燃烧葡萄糖。也就是说,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大脑使用葡萄糖工作模式;在饥饿状况下,大脑使用脂肪工作模式。(生理学实证)

4、假设人体处于饥饿状态,外出捕猎。那么,如果在脂肪工作模式下,输出效能远低于葡萄糖工作模式,那么肌体势必进入恶性循环,越饿越弱,最终造成物种灭绝。因此,在事实上,脂肪工作模式下,大脑的反应速度得到增强,肌肉收缩速度加快,血糖保持平稳避免情绪波动,这样对于捕猎反而有很大帮助。同时,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开启自噬功能,对残缺、病变细胞进行分解回收,以此向正常细胞供能,使得肌体开始自检自愈,增加存活几率。(论文支持)

基于3和4,可以得到推论3::现代人因为无限获取食物,造成脂肪工作模式无法唤起,身体始终以葡萄糖工作模式进行,进而引发高血糖、肥胖、胰岛素抵抗、炎症、癌变等问题。自然也就有推论4:如果现代人实施断食或者间歇性进食,就可以让肌体重启脂肪工作模式。

论证如下:

a)胰岛素分泌,则抑制脂肪燃烧。因为换句话来说,就是身体不允许双开,同时燃烧葡萄糖和脂肪,这样对生命体不利,消耗太快太大;

b)胰岛素分泌,是因为进食。那么,不进食胰岛素就不分泌。胰岛素不分泌,而肌体还在活动和消耗,则会开启脂肪工作模式;

c)断食或者间歇性进食,目的是为了人为形成一个超过14小时以上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内没有进食,也就没有胰岛素的需求,也就没有办法通过体内葡萄糖供能,只能开启脂肪消耗。

基于此,则血糖恢复正常,胰岛素抵抗下降,肌体开始自我修复,脂肪消耗速率增快。

同时:d)断食或者间歇性进食,无论如何,比一日三餐摄取的热量都要低。推论5:可以减肥,甚至是维持原有日常运动消耗的水平下,因为燃烧脂肪而减重,体脂率下降。

笔记完毕。

人体经过数万年进化而来,精密而复杂。关于断食和间歇性进食的论述,也相当复杂。无论是这种理论,还是之前一点的生酮饮食理论,都基于相同的假设:人体的进化,远远落后于人类社会的演进。最近这些年,这个假设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究竟是不是如此,人的适应性究竟有没有限制,超过限度之后对肌体带来的损伤是个怎样的关系?好像也并没有看到很好的论证。

给出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四个字:回到过去。原始人拿着木棍漫山遍野晃荡,抓到了猎物就一顿吃完,所有人抱着肚子在火边翻滚。没抓到就吃点浆果对付,大家四目相对饿得两眼发青,等着明天继续晃荡。所以,现代人也应该时不时体会一下饥饿,而不是24小时打开冰箱点开App就有无限量的美食供应。这样一来,我们的身体也就和古人一样健康。

可是这样我就产生了两个疑惑:

1、既然古人吃得那么好,为何死得那么早?
2、在这种描述中,关键性因素究竟是饱一顿饥一顿,还是每天拿着棍子走2、30公里?

也就是说,古人普遍短寿的原因是什么?卫生条件、自然条件、生活保障水平等等都可能是原因。那么,饮食在其中占到多大的比重?你不能说古人因为这套饮食结构,身体要比现代人健康,不得心脏病、糖尿病、奥兹海默,但是不到40岁就死。那岂不是可以推论出,也许古人不得这些病,是因为他们还来不及活到得这种病的年纪就挂了,而不是饮食结构的问题?

同样的,我们讨论饮食模式是否也需要考虑生活模式?假设古人真的身强体壮,百病不生。那么,是因为饮食模式对他们的身体贡献大,还是每天爬高上低步行几十公里对他们的身体贡献大?我想,要每天拿着一根棍子,和一群草裙兄弟在丛林里那么走,大概无论如何也胖不起来。但是精神高度紧张, 每周能打到三头野猪,估计也治不好胃溃疡。现代人选取古人的饮食模式,但生活模式并没有改变的话,效果又会是怎样的?

对于特别流畅,特别好理解的理论,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心存疑虑。上学那会儿,任何一个定理的学习都要为此付出许多努力,把小脑瓜里的风扇开到最大,才能一点点啃下来。我相信以人体的复杂和精密程度,不比我学过的任何一条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定律来的简单。而关于食物和人体之间的关系,总是有层出不穷的理论,而且每一样都是“颠覆你的认知”,都是听起来极为有道理,异常顺畅地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这让我忍不住要迟疑一下,“好消息不断”感太过强烈。

希望有人能给我讲解一番相关知识,好去除掉我心中的疑虑。不过不管怎么样,猪油回来了,鸡蛋回来了,总归是好事,最起码蛋炒饭终于香得跟童年时一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张春:从接待的500名女性,看中国女性最隐秘的痛

 2023/7/22 11:22:24  张春去年开了自己的播客电台,每期都会邀请来5-8位的女性聊天,主题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讨论相亲,有女孩说,自己有一个相亲对象,双方家长已经在四五个月内互相约见了多次,但是那个男孩始终没有出现过。这桩相亲自然是进行不下去了,她却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