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好几天看完的这本书叫《巨人的方法》,是美利坚精进派代表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最新作品,也是他上一本访谈集《巨人的工具》的续集。费里斯这哥们真是很能折腾,这几年做高手访谈做得风生水起,影响力日隆,在国外某著名视频网站上拥趸无数。
高手是怎么成为高手的?有何心法和秘诀?他不是空口说白话灌输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去找高手聊,要从高手的嘴里套出天机。他找到的这些人,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有不少是各自领域在世界上能排进前三位的人物。他向他们每个人抛出11个问题,寻求他们的回答,这些问题包括最推崇的三本书、最惊喜的小产品、最感恩的失败、坚持的人生准则、最有价值的投资、最糟糕的建议、重拾专注力的方法等等。每个问题都像一把不同形状的勺子,从不同角度插进去,来挖出西瓜里面的瓤。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把书看完我有一种吃撑的感觉。我边看边划线,划线完再折书角,把其中让我感觉最受启发的部分给摘了出来。其实看一本书有一两个点能打动我已实属不易,而这本《巨人的方法》能击中我的点要多得多。我整理了一下,下面这些观点是我最迫不及待地要跟你分享的——
1. 一心打败对手的想法会走到创造力的反面
这个观点来自泰瑞·克鲁斯,他曾是一位棒球明星,后来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演员。他说,当他满脑子想的是打败对手时,他就没法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了,反过来,创造性的思考是可以去除那些竞争的观念的。成功的钥匙不是来自于你打败了对手,而是来自于你受到了其他人的启发。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竞争的思想会让一个人的思维变得狭隘化,他会仅仅考虑赢得比赛的那些关键指标,这使他没法跳出来去看待更高维度的东西。他会困在这个比赛里,僵持住,从而渐渐失去了创造力。相反,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他唯一的对手是他自己,他不需要打败别人,他只要不断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他就赢了。
2. 人需要走在“僵化”和“混乱”这两极的中间
这个观点来自格雷厄姆·邓肯,他是一位投资家。他引用了一个心理学中的模型,即人的思维有“僵化”和“混乱”两极,在极点处往往是精神疾病,如强迫症是在僵化的极点处,而精神分裂症是在混乱的极点处。因而人需要处在既不那么僵化又不那么混乱的中间位置,才是适宜的。
僵化和混乱又跟年龄阶段有关,当一个人初入职场时,偏向僵化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他需要更多地去向前辈学习,了解过往的经验和陈规。而过了几年后,他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僵化的位置了,他要想办法来增加自己的灵活性,往“混乱”这边游过去,此时正如格雷厄姆·邓肯所说,“你的工作是为自己而做,你将生活视为一种自我表达,而不仅仅是扮演他人世界里的角色”。而某些创造力特别强的人,比如艺术家、作家或者离经叛道的创业者,他们偏向“混乱”的趋向会更加强一些,换句话说,“混乱”让他们更为受益。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职场中有两种常见的人,一种是特别僵化,他们亦步亦趋,即便已经有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仍旧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事情,还有一种人则是喜欢混乱的年轻人,在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工作素质、能力和经验的时候,就过度信任自己的自由发挥。这两种人都是在僵化和混乱的坐标轴上站错了自己的定位。
3. 用反事实推理识别废话
这个观点来自“V神”,即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他说,判断对方所说的话的信息量和可信度非常重要,一般人总是会轻易地认同别人的话,而他则会采用“反事实推理”来作出评判。
“反事实推理”指的是,如果有人告诉你X是正确的,那么你可以想一想:(1)如果X真的正确,他会说什么;(2)如果X是错的,他又会说什么。如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他们会把差不多的话重复一遍,那么显然他们所说的话信息量为零。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把事情反过来想是一种非常锐利的思考方式,它能破除我们思维中的很多“迷信”。假设现在你正坐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你正在参加公司年终总结大会,公司的领导现在正在慷慨陈词,他回顾了2021年公司的业绩表现,并展望了2022年的发展策略。然后你的思维一下子跳到了一年以前,你发现在一年以前的公司年会上,尽管那时的公司发展状况和现在很不一样,但是领导还是说着差不多相同的话。这时你就可以判断,这个领导说的话信息量基本为零。
4. 一次失败并不表示你输了,一次成功也并不表示你赢了
这个观点来自安妮·杜克,她是世界顶尖的德扑选手。她的这个观点是她从打扑克的经历中学到了。在打牌的时候,有时候你做了糟糕的决定,但由于运气好,就赢了;有时候你做了非常明智的决定,但是却输了。因而你要判断,一次或者几次的输赢并不能说明你做对了还是你做错了。如果你偶尔赢了几把,就推断出自己的思考方式是对的或者自己是很行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即便你输了很多次,但是在反思中你仍然可以认为你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可能在一个更长期的角逐中你终会获得胜利。
安妮·杜克说,“打扑克牌教会了我不要把失败与结果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形成一个“从长远来看能帮助你赢牌的明智策略”。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文化中,安妮·杜克的观点是一剂清醒剂。有些人很富有,但是他可能只是运气特别好,赢了一把大的,但并不表示他的策略或者做法是对的。如果你效仿他的做法,就可能会很惨。因此,不是简单的从结果出发,而是严格地、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才是在长时期内取得稳步成功的必经之路。
5. 提升自我是最好的投资
这个观点来自乔西·维茨金,他既是国际象棋大师,又是巴西柔术和太极推手的顶尖高手,他所著的《学习之道》在中国也有很多读者。他是一个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我之上的人,他会拒绝所有公开露面的事情(比如登台演讲、商业走穴肯定是没有的),也会拒绝绝大多数的项目合作。他人生所信奉的核心原则是:“没有比自我学习更好的投资了”。他会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让自己迎接严苛的挑战。他的谋生方法是培养和训练和他一样追求极致的人。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很多年前看过维茨金的《学习之道》,他显然是一位学习大师。他最强的地方是他非凡的专注力,非凡的掌控自己身心的能力。可贵的是,在他成名这么多年来,还一直保持着一种极端专注、奋力挑战自我的状态,非常值得学习。
6. 宏观上要有耐心,微观上要有效率
这个观点来自加里·维纳查克,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也是一位投资人。他通过观察发现了多数人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对多年以后的自己显得很急切(比如发誓自己一定要在35岁前实现财富自由),但对于现在的自己却显得很有耐心,大把地挥霍时间,比如看一些毫无营养的综艺,疯狂地傻玩等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方面在担心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另一方面又不耽误他们当下即刻的享受。
而加里·维纳查克的做法是反过来,他认为在当下人需要有效率地去做事,让每一天过得有价值和意义,而展望未来时却可以耐心一点,不用发什么宏愿,更不用担心未来的自己会怎样怎样。这就是宏观上要有耐心,微观上有效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