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词汇
从一年级就买回来的全套wordly wise 3000.这套书按每一两个礼拜一课的速度进行,提高了儿子的词汇量。感觉是开始得越早越好。孩子小,听话,也没有多少学校的作业,时间和情绪上都容易安排。孩子到了高中忙,所以,计划就是高中之前完成全套。第十一本和十二本开始出现一些生冷的词汇,是为SAT准备的,会比较花孩子时间。前面的十来本的词汇是比较常用的,孩子在阅读时都会碰到和加强。
许多人说被词汇太枯燥,没错。但这套书的设计是让孩子在阅读中领会,所以,父母不必让孩子背,而是让孩子配合阅读来完成记忆。每课的练习我不检查孩子是不是作对了,而是从图书馆借来书让孩子大量阅读。前十本书的词汇在这中大量阅读上很能排上用场,也加深孩子对这些词的理解,比纯粹的“猜”要好的多。
要跟上wordly wise的词汇,孩子的阅读内容在小学阶段可以找孩子有兴趣的小说书籍,父母不用限制。这种随心所欲的阅读,孩子兴趣浓,不用父母推。往往是他们自己放不下书本。父母的真正工作是找孩子的兴奋点:一个电影引发的,一个老师推荐的,一个朋友谈话提到的。公共图书馆都有小孩子的专区,找书也容易。小孩子这个期间的阅读往往是3w的水平:Where,when,and who。在comprehensive上强调不多。所以,是词汇的积累阶段。wordly wise的使用和大量阅读相映提高。
到了初中,孩子的阅读开始从简单阅读转向到comprehensive,阅读的内容可以有一些改变。读小说一类的对词汇的帮助不大了,对comprehensive也没有太多的作用,我引进了Time杂志,让孩子阅读时事短文,每天一篇。这个时候通过几年学习wordly wise,孩子的词汇量到了读这类杂志生词不多的时候了,只是对时事不太关心,所以一些父母的引导还是需要的。对孩子碰到的生词,每期十来个到二十个,我让孩子圈出来,我有空的时候查一下字典,写在卡片上,孩子过目一两次就可以了。阅读时反复碰到几回孩子就记住了。
初中是孩子阅读的一个坎。很多孩子会在这个时期突然跟不上的。父母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让孩子作一作SSAT的练习。这些书在书店都有卖。自己去挑一套,让孩子作一下,然后拿一套正式的考题,让孩子抽个周末作一下,父母就有底了。由于是从简单阅读向comprehensive阅读的过渡,孩子跟不上的话,父母可以去找tutor补习或找一套引导孩子过渡的书,自己和孩子一起作,很容易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在那里。父母指点一些,孩子的改进往往会很明显。
数学
总听说中国孩子的数学好,其实就是数字感觉好。真要论数学,顶尖的孩子里,中国孩子的优势并不大。吸取了老大上苦闷的经验,爹地决定老二不上。不让儿子背乘法口诀(估计他那点中文也不够用),不让儿子进苦闷用题海战术来取胜,而是另劈一条径绕。
美国的小学数学其实是不停重复的,每高一级再加点新东西,还特别强调实用。唯一的缺点是小孩子practice少,孩子学的快,忘得也快。所以,爹地去书店,每个年级的practice书找一套回来,让儿子每天一页,每天十分钟解决问题。爹地也不检查对错,看孩子太粗心的时候察看一下,看孩子是不是掌握了,就是出了错,也分清是粗心还是不理解的差别,再对症下药。就是要保证孩子对爹地布置的作业不产生厌恶情绪。
进了初中,开始引入代数了。这是孩子必须过的坎,差不多大学理工科的所有专业都必需的数学知识。怎么办?孩子学得不差,在honor program里。但你看他作SSAT,就知道粗心是主因。让孩子题海?难。所以,就从启智入手,拿他学校里带回来的mathcount作蓝本,父子一起作。没有争名次的压力,反而是父子一起的快乐时刻。每天十分钟到半小时,每天解两道题,顺便还可以把儿子代数上的概念理清,也教会了孩子对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解法,往往能开阔思路,不容易出错。
等学完八年级数学,回头测试孩子是不是真过了代数这个坎,发现还没完全。不信,你写个公式,a^2-b^2=(a+b)(a-b),把a和b换成数字或复杂的数字组合,孩子就会糊涂。爹地手里早准备好了“art of problem solving,Volume 1,basics",继续让孩子开阔思路。不用多,每天读完解析,作两三道题,让孩子豁然开朗。其实孩子也到了一点就懂的地步,爹地提示一下,孩子就知道了思路。再作两三到题加强一下,减少操作上的错误,基本就达到了目的。
儿子说,他已经去下半年上学的学校听了一堂课,觉得他们一年级学的和他现在学的在一个水平。有心考试一下,单科跳一级。所以,对“art of problem solving,Volume 1,basics"里的内容,我们现在是挑他在学校学过内容来启智和加强。对没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只能一步一步来。最重要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情绪,不要在父母的责备声里把孩子的那点兴趣磨掉了。
写作
写作是比较难推的项目,一来和数学阅读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二来爹地本身的水平有限。好在看老大过了一回河,知道孩子在写作上的几个里程碑,所以,心里还有底,不会盲目地瞎着急。
到五年级之前写作的好坏都是孩子天赋决定的。有一个理工思维的孩子,父母着急也没有用。这个时期的写作,孩子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爹地就万事大吉了。你看呀,人家干瘪瘪地就会记流水账,实在体会不到秋雨梧桐般的意境呀,更不会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用比喻的方式连在一起了。
不是读得多吗?那是小说,人家读十遍,也就是为着故事情节转。看小人儿捧起一本书,吃饭上厕所也放不下,常常自嘲还是爹地的基因在起作用:爹地当年不也是这样么。常常在儿子五遍十遍后问问儿子:你都能背下来了,让你重写这个故事,你会改变哪些情节?这是想提醒孩子在结构上思考一本小说的写作技巧,不至于读了一本小说,唯一的收获就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了。小学老师偶尔也会让孩子写故事,教孩子用不同的手法来吸引读者。多读一些故事,尤其是短篇的(鬼怪故事里这类最多,三五页一个故事),会有一些效果。
从五年纪开始,老师就开始引导写八股文了,初中是正式开始写。对这个爹地虽然英文水平有限,但接触不少,可以帮上点忙。经常孩子讨论如何论证一个观点,提醒孩子多个论据之间的承接,让孩子从理工思维的第一第二第三转变到多用"也","最后","然而"等连接词,读起来顺畅一些。
两次申请磁校让孩子体会到了写八股文的好处。申请里一篇写"在学校里你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的essay,孩子有点为难,写不出内容。爹地坐下来,和他讨论,建议他把这个文章写成一个他个人有兴趣,想证明的假设,这样不就成了八股文了么。结果儿子写了自己对历史课,尤其是二战的历史的兴趣,因为自己一直关注武器的先进性是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二战是记录最完善的战争,各种电影,个人传记等等在图书馆都能找到。而儿子对这类书籍的兴趣表现在他对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先进武器的了解,从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到美国Hellcat,德国的潜艇坦克和导弹,到美国的原子弹,他如数家珍,洋洋洒洒写了老长一篇,既展示自己的兴趣,也写得有血有肉。
要进高中了,爹地从老大那里了解到的经验,知道学校的哪些课程(Journalism, creative writing)对孩子的写作提高会有很作用,会和孩子商量如何选课。推孩子写作真不容易,父母要么找辅导老师,要么因势利导,对没有天赋的孩子,在开始学写理工科思维的八股文时和孩子多讨论引导。我呢,让孩子读时代杂志饿另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饿让孩子学写八股文。这些杂志的许多文章其实就是八股文,让孩子多读,我有空的时候也读一些,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论据,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养一个理工思维的孩子,对写作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层次分明,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想要妙笔生花,估计我得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基因有没有潜力。
1。杂志阅读:每天四页左右,保证每个礼拜能完成周刊的全部内容。爹地陪读,负责查字典,把儿子圈出来的生字以卡片形式记录。儿子每天阅读之前先过一遍。
2。数学:学校的mathcount题作蓝本。儿子每天三到四题,这样能保持和学校的进度(学校是跳跃式有挑选的解题,剩余的该是孩子在家自己完成)。儿子需要给爹地解释他的解题思路。发现这个很有用。碰到儿子解不出的题,爹地和儿子一起讨论解决。爹地手里有老师发下来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个月下来,看到了进步--许多数字题在用代数的形式来解题的思路慢慢形成。
3。阅读:这是儿子的弱项,也是爹地的心病。爹地基因不好,上中学是语文水平差,读文章从来就找不出中心思想,而写文章有“下笔前言,离题完里”的“美誉”。所以,只能找阅读练习题让儿子作。每天一篇小文和附带的练习,有标准答案,十五分钟可以完成。
4。词汇:wordly wise, 每个礼拜一课的速度,每天十分钟到十五分钟。
三个月下来的效果是儿子对时事关心多了一些,会经常看看新闻一类的电视,对读杂志的兴趣也有提高;阅读上的进步难以评估;词汇上有不少进步;数学上解决了不少因作题少而没有完全理清的思路(连续几次的discount/growth一类的计算,代数function套function的处理。),也学会了不少考试的技巧:如昨晚的一道数学题,一个三角形,一边是12,一边是6,而不知道的那一边正对着一个大于九十度的角。问对那个不知道的边的长度,下面那个答案是不可能的:8,12,6,19。儿子明显地被图形迷惑,选了8。爹爹让他自己拿尺画,让他体会“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最短”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缘由。提醒他千万不要让考题里的图形迷惑。
家长比较辛苦一些。每天爹地要花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补习中间常常会有一刻钟的休息。为了让儿子不产生太多抵抗情绪,碰到儿子有其他活动或比较多的学校homework的日子,这个补习就取消或减少。功课完成后的活动父母尽量不干涉。
吸取了上次考前不好好复习的经验,这次爹地决定坐下来和儿子一起复习,看看儿子的毛病出在那里。把以前复习时作过的练习题拿出来,爹地让儿子再作一遍,再一题一题对标准答案。很快就发现儿子除了粗心,常常没看清题意就作答外,确实也存在概念没有完全理清,似是而非地猜答案的情况。在阅读上,对比较笼统的问题,如阅读材料的最好title是什么,作者想说明什么问题等等,往往无从下手。并且,在这类问题里的几个常用词的词义也没搞清。如objective,儿子一直以为是rejecting的意思。所以,父子俩一起复习了几个礼拜,爹地心里就有了谱,知道那里该是复习的重点了。
为加强阅读练习,老爸决定买一套适合七八年级孩子水平的阅读练习,书上有标准答案供参考,让儿子每天花十到十五分钟,以四到五天一课的速度练习。这是针对性比较强的联系,纯粹是为了考试。当儿子对标准答案出现质疑时,爹地就自己阅读,和儿子一起探讨。同时,为增加儿子的阅读量,爹地要求儿子每天阅读杂志,每天一篇四页左右的文章,保证每个礼拜能完成周刊的全部内容。爹地陪读,负责查字典,把儿子圈出来的生字以卡片形式记录。这些生字在儿子每天阅读之前先过一遍,但不要求儿子记牢。
在数学上,爹地把学校的一套mathcount题作蓝本,让儿子每天练习三到四题,这样能保持和学校的进度(学校是跳跃式有挑选的解题,剩余的该是孩子在家自己完成)。为让儿子作到真正理解这些题目背后的数学逻辑,爹地要求儿子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如果思路不明确,或不懂,老爸再给儿子解释。发现这个方法非常有用。爹地手里有老师发下来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万一爹地也不知道怎么解,就先看答案,再和儿子一起讨论。三个月下来,看到了进步--许多题爹地都用儿子正在学的代数的形式来解题,让儿子能真正理解代数的含义。儿子离跨过代数这个坎的目标为期不远了。
词汇部分除了一直坚持的wordly wise书外,老爸把SSAT要求掌握的基本词汇加入儿子的日常练习里。Wordly wise是儿子小学gifted program用过的书,一直坚持着,以每个礼拜一课的速度,每天花十分钟到十五分钟。这套书设计得不错,每课的新词汇,除了4种不同的练习让孩子记住词意,还在最后配一篇用到这些词汇的短文,让孩子体会这些词的用法。鉴于书设计得不错,爹地就没有买标准答案来检查儿子的练习情况。儿子词汇考试不错,很可能得益于这套书。而SSAT的基本词汇,爹地让儿子先看一篇,圈出他不认识的词,爹地再以卡片的形式列出来,让儿子有空的时候过目复习,提高效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