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2025年四月精神瑜伽...

實在是不曉得一下的文字包含了什麽。我只是想記錄一下,對付我的記憶力。我是準時發出,而DB卻讓我看起來拖延了好幾天。也不知道這篇是否還包含。

這個月吃晚飯的時候,天色還亮。我可以透過窗戶看到後院的植物們的生長。冬青灌木的顔色幾乎已經被忽略了,總是在那裏,讓人心安。前院的紫色的風信子報春后,小區裏的玉蘭樹一個個按時綻放花姿,潔白的,粉紅的。接下來登場的就是單瓣櫻花和白色的梨花。重瓣櫻花和深紫色的玉蘭總是爭先恐後地競爭。今年的春天氣溫很奇怪,突然高溫幾天,引誘着花兒們探頭探腦的,結果又冷下去,所以居然可以同時看到重瓣櫻花和紫色玉兰。這個時候,後院的海棠也會表現了,只是感覺它是生了病,色彩不如前兩年那麽艷了,和小區裏其他的海棠樹比起來要慘淡很多,而且花期也愈發縮短。如果看到四照開始冒嫩芽了,那麽一定是已經到了仲春。那天隊友居然把萸樹認爲是四照,原因是都是四個花瓣。我不解釋,觀察是需要習慣的。有觀察的心願是第一步。

去圖書館取on hold的書的時候,新的一期Book Page又出來,好像前幾期的都還沒有仔細看。時間就這樣突飛猛進地把我甩在了後面。

本月節氣:清明和谷雨。清明的那個周末是下雨的。好不容易老天哭得歇息的黨,去了一次普大的校園。玉蘭那是盛開,只是玉蘭樹下的椅子卻找不到友人。


谷雨是最後一個春天的節氣,取自“雨生百谷”之意。那天的天氣多雲。

這個月太多的景致,大自然每天換不同的衣服。我也感到應接不暇。月中的長周末跑去紐約Staten Island的植物園,就是為了看看那一小點中國園林,完全可以假裝在蘇州。


還有比在這樣的窗戶下會友讀書更加瑕意的事情了嗎?


小區裏的景色也是一天一變。相冊放在這裏了:


月初摔了一跤。正大踏步地向我的目標行進的時候,現實狠狠地給我一下,馬上歸零。Iphone不停地督促我“你最近七天的平均步數少了很多。”“你最近兩周的平均步數少了很多。”能夠做的只有等待。好在還有書可以依賴。

最後一周的周末,看到附近玫瑰園開放一天,(雖然還沒有玫瑰)讓大家看郁金香和聞聞香料:


這個月有一些網上的互動:在小宇宙給“與語言漫步的日記”播客留言,因爲有一集聼不太清,居然有了文稿的鏈接,很感動;與《讀庫2401》的作者之一談論了一些書籍;聼一期播客種草一個作者的書籍,怎麽也找不到電子版,直接問作者,雖然被告知沒有電子版,至少整個互動還是比較postivie的。也算比較感恩了。

在月初參加了女兒學校的一項活動,見到了她喜愛的教授們,也看到了在學校裏的她,很自信。


播客

這個月對播客有了一點鈍感,或者說很少有單集聽到洶湧澎湃的。

越來約以主題為單位進行收聽,感覺這樣的收穫比較大。

因爲參加《重走》的共讀活動,所以把加油包裏提供的播客清單都聼了。(是的,我是一個好學生)有一些是以前就聽過的。有很多重複的内容,到後來是有點厭倦了;

集中聽了很多跟編輯的訪談。這是得好好感謝一些默默無聞的編輯們。一本本拿到手上的書裏包含着他們多少的辛勞。有相當一部分編輯是哲學和歷史專業博士畢業,能夠感受到他/她們講起自己編輯過的書,如數家珍,於是被安利了很多很多書呀!


看理想圓桌的“加印啦!編輯”這個主題也很不錯:


忽左忽右的“午後偏見”專題也是一個挖不完的寶藏:


每個月總有那麽幾天的“異國變奏曲”專題也相當不錯,很開拓視野。


集中聼了好幾期“與語言散步的日子”,很開眼界,畢竟,對語言還是非常喜愛的:




這一期結尾最後朗誦的那一段非常美。


書籍

這個月閲讀了好幾個大部頭,加上看了兩部韓劇,有那麽幾天,感覺emotionally depleted。第一次參加了共讀活動,讀的書是我一直在想讀單子上的《重走》。趁了這個機會,又加上微信讀書在世界讀書日前後還算慷慨,能夠借閲,機緣巧合就讀完了這本大部頭。

沒有想到非虛構的閲讀占據了我閲讀的更多的比例,這在前幾年都不大敢想。

虛構之愛:

故事本身看似平坦,其實波濤暗湧。用劇中的一個人物的話來説就是,“Do any human beings ever realize life while they live it? - every, every minute?"我想這也許就是我們說的自知和不自知吧。的確象前言所説的,如果是高中孩子閲讀這本書或者表演這個劇本,他們是不大曉得其中的深意的。而等到過了半生再來閲讀,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Stage Manager這個角色的介入讓整個劇本非常有趣。

這本書買來有一點年頭了,總是有其他的書插隊。趁著自己看《苦盡柑來》和《我的大叔》的時機,几乎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第一個臨睡前的晚上看的同書名的那一篇,簡直就是一個小迷你劇,畫面感很强,而書名和敘述也帶來了很强的感官的刺激。我幾乎可以看到那些頹廢的、無力的、不得不負重前行但是同時也沒有目標的,至少沒有遠一些的目標的中年男子;其中的短篇感覺有點局促,顯得最後的一篇的衝擊力又強了很多,雖然帶來了一些生理上的不適,但是這是不是説明作者描述的精準但同時也是極度克制,所以憤怒也好,哀愁也罷,似乎也不能那麽波濤洶湧地淹沒我的全身了,但是閲讀的過程中,始終是覺得雙脚是濕的。

非虛構之愛:

在竇文濤的節目中聽到了作者對音樂、對生活,對藝術的理解。他身體不好,但是仍舊選擇出席節目,讓我非常動容。他的回憶錄非常坦誠,非常細緻地從他的童年開始敘述,在北京的生活是他的前半生,應該說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法國的後半段人生則是另一種局面,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打點,但是始終貫穿整個人生的是他對音樂的追求,那種執著地不能有瑕疵的追求。書中的最後幾個章節談到了他通過音樂對人生的反思,非常濃重!在那些珍貴的照片裏,我注意到他在後來的出場中總是要戴一條圍巾,估計跟他的健康有関。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不斷進階的音乐旅程,更是他對人生、艺术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在電視上,在書中,他還是顯現出强烈的個性。很佩服。

一個周末看完,非常如意。對作者已經有了很高的期待,但是她的文字一點都沒有讓我失望。整本書裏的記錄每一篇有長有短,短的時候就幾句話,一個段落;長的篇章會有好幾頁,它是一部城市漫遊者的心靈日記,以她在城市的行走為主綫,穿插着對陌生人的觀察,對戲劇、小説等文學作品和音樂會藝術形式的鑒賞,對朋友,媽媽,童年夥伴,情人的回憶。作者對孤獨與連結的描寫非常真摯,不煽情卻深刻,讓人產生共鳴,尤其是她對友誼的理解和闡釋,非常一陣見血,尤其喜歡她和Leonard 的對話和她與媽媽的情感聯結,因爲真實和自然。她對語言的把握非常如火純青。她説出來的句子幾乎無法修改,精準而細膩。要把她的其他書也找來看。

Good conversation is not a matter of mutuality of interests or class concerns or commonly held ideals. It's a matter of temperament: the thing that makes some one respond instinctly with an appreciative "I know just want you mean," rather than the argumentative "What do you man by that?" In the prseence of shared temperatment conversation almost nver lose its free unguarded flow; in its absence, one is always walking on eggshells.

知道這個作者是女兒在她還在中學的時候給我推薦的“The Book Thief”。這是他對狗狗們的回憶錄,他的第一本非虛構。在GR上,一個讀者評論簡短有力:“我會去讀他的購物單”,可見他文字的魅力。這一次,我知道自己一定需要準備好紙巾才能讀完的一本書。一直到第四部分的開始,我的情緒一直都因爲他的狗狗們給他們家庭帶來的故事而跌宕起伏,以至於不大敢在睡覺之前閲讀。我的決定是爭取的,在一個倒春寒的上午,我讀完了讓我心碎的最後一部分。我哭出聲來。狗狗們在他的一家占據着那麽大的比重。他描寫孩子們跟狗狗說再見時的哭聲是unrescureable。我可以想象,但是不忍。每一個狗狗都Live hard,這是他們交給我們人類的:ALL IN!

He showed me the way, he lit the path. He gave me the opening line, and the line is my first directive.
He lives hard, he rests hard.
Their mornings and evenings not so much of greatness, but just good. And dare I say it, their love.
And their love wrapped up in mine.
I love those dogs so much, and it came back to me in spades each day!

標記“想讀”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因爲書很厚,一直也都沒有找到閲讀的契機。這次借着共讀活動,督促自己提前完成了閲讀。很多收穫。一共有三根綫:一根是80年前原始路綫,裏面出現了無數響當當的人名,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光時刻,這麽近距離地聽到他們的日常,很新鮮,而且還引發了無數本“想讀”書目;第二根綫自然是作者的行走,對當地的客觀觀察,尤其是對標語的記錄,讓人忍俊不禁;第三根綫是若有若無的更早的古人:徐霞客/陶淵明,當地的政府對歷史的記錄和保留也來再次驗證歷史的足跡。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果斷地切換場景,剛開始有點不大適應,後來就很容易進入,類似看一部紀錄片。書中提到的衆生是最暖人的,無論是歷史的,還是跟歷史有鏈接的現代人,或者就是飄零的現代人。

本月重讀:

第一次閲讀是十多年前了。读的时候把外面的书套给撤了。里子是洁白的。 小小的一本册子,让我分外地思念上海。书中的语气、用词似乎就把上海搬到了我的面前。 我看的时候,聪凑过了,读了一句话,都是认识的字。说,你看,我能看懂一行字。我说,真是了不起,如果你能跟妈妈一起看,然后我们一起讨论,该有多好啊。這次重讀,感覺被書中各式各樣的聲音的描寫所吸引,看著自己十幾年前的輕輕的鉛筆做的記號,真是感到物是人非。歐伯伯的話不多,但卻切中要害。作者的筆觸細膩,離不開細緻的觀察和語言功底的錘煉。再次閲讀,還是很能觸及到我的心坎上!

搭配着聼一集播客,也算是共讀的一種形式吧:

其他的閲讀:

這本書很沉,貴重的銅版紙印刷。從圖書館借來,續了好幾次,感覺實在太多書插隊,還回去,再次借來,慢慢地每天看一點,讀完了。按照時間綫,哲學家們各自登場。如果是大師,篇幅給得多一些。每一個哲學家以他/她說的一句名句開場,生平,重要思想,分支,流派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配圖,一個配圖是貼切哲學家思想的配圖,綫條簡潔,直抒胸臆;另一個配圖是在同時期找一副畫作,也來表明中心思想。非常有心。可惜的是東方哲學旨在最初的時光提到,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思想的延申。而女性哲學家,也是屈指可數。非常好的梳理!生活的哲學就是哲學地生活!

一口氣讀完,詩歌一樣的語言,卻沉重如刀,句句刺向心臟!喜歡她對語言的描述,雖然在翻譯中,我們一定是失去了她原來想要表達的意思的完整性。整本書的敘述讓我想起乌格雷西奇的書。感觸敏銳,筆觸尖銳!

寫作是一種獨處。落在紙上的文字之餘經歷的時間。相當於沉默之于説話。
因爲喝水還冷,春天的太陽還只是睡眼惺忪地舔過水面。
太陽已經滑進夏天,水不會冷了。

這本書開頭進入比較緩慢,大段的背景介紹和思辨的對話,讓我感到有點不知所措。七天的描述,進入第四天后,節奏開始快起來,最後三天是一口氣看完的。這本書包含的内容實在是太宏大了,融合了推理小說、中世紀歷史、宗教哲學與符號學,是一部思想深邃又情節引人的作品。有諷刺意味的是以爲這些命案和聖經的《啓示錄》相關,結果謎底揭開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試圖破案者的一廂情願的聯想罷了。給我的感覺是非常沉甸甸,而推理只是披在最外面的一層外套。

作爲海明威的妻子,是不是被他的光芒所遮蔽?如此生動的文字和寬廣的人生經歷,讓我敬佩。她的旅行文學簡直就是冒險,雖然她也書寫抱怨,但是記錄下來這不平凡的經歷,作爲那個時代的女性,真的屬於鳳毛麟角吧。也是因爲需要一本有聲書來喚起我對長篇的願望。而這本書的朗讀者恰好是我鍾愛的朗讀者之一,所以人和書真的是有緣分的。

不知道怎樣的機緣巧合,在一期播客中聽到了郭玉潔的采訪,覺得交談得非常有意思,於是在小宇宙裏搜索了一下,一口氣聼了好幾檔播客對她的采訪。自然順藤摸瓜找到了這本書。非常喜歡,因爲真實,因爲這些親歷的感受無法被替代。最喜歡那幾篇在台灣的回憶還有就是一起建造房子的那一篇。畫面感非常強,我幾乎能夠看到她的“窘境”。喜歡她的故事和她書寫的故事。

聽了好幾集與編輯郭玉潔和羅丹妮對談的播客找過來看的。除了兩篇和何偉的對談之外,還很喜歡最後兩篇散文,估計也是峰終定律在起作用。書寫這些並不起眼的角色,甚至是並不給人向上力量的角色,是困難的,但是卻又是那麽緊迫。這些非虛構的書寫是多麽地珍貴。讀到了無奈,堅持,放棄,掙扎,失聲,努力,邊緣,躲藏,各式各樣,千姿百態,可能就是這些都已經是足夠足夠的了。感謝編輯們的默默努力,讓我看到了這樣的故事。

我不作爲一個家長去閲讀這本書,我是作爲一個普通讀者,很想知道如何去接近中國(傳統)文化而閲讀的這本書。非常想看《太平廣記》和《鏡花緣》。中國古典玄幻故事也是非常令人神往的。

閲讀過她的《詩人十四個》,非常喜歡,聼了她的一席演講之後,愈發想讀她其他的書。

美国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一生接待了很多的来访,将这些倾诉的烦劳总结成了四个问题,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叶芝有一首诗,叫做《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下面是提到鏡花緣的一段話:

“上帝創造第一世界,童話奇境,就是secondary world,為抵抗發生在這個墮落第一世界的罪過,需要在”第二世界“裏復原人類已經喪盡的天良。”The intermediate area指個人的天馬行空的内在幻想和現實之間的中間區域。它是一個中介物,人妖通過這個中介,才能把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轉換成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參與,所有的創造都發生在這個過渡性空間裏。如果沒有了這個看空間,人就會被現實的壓力壓垮,或者處於一種幻視幻聽的精神分裂狀態。

很有趣的閲讀,阿城的心情一定還是蠻輕鬆的。一個城市邀請你去居住三個月,然後寫一些文字來敘述旅居的這段時光。真是令人羡慕。特別喜歡他在書中穿插着對中文(歷史)還有其他文學的反思,對比。很喜歡他的輕鬆和真誠。

這一期中《那些最奇怪的大腦》最出彩。做了一些筆記,看長評

微信讀書推給我的,很容易讀,寫作部分的比重不多,更多教的是如何閲讀,這也是寫作的第一步:做一個細心的讀者。倒是給我“想讀”的書堆上又添加了好幾本書。

作者還是很會講故事,衆多人物群像都還描繪得很好,故事結構也還算精巧。雖然謎底到最後才揭開,但是七七八八地已經猜到了一些。每個人物是人生的一種境遇,很生動。是最近虛構作品裏還算比較能讀得進去的。

雖然是一本懸疑小説,但是卻夾雜了作者太多的“私貨”。愛爾蘭口音的有聲書一開始聽得有點吃力,後來沒有這口音還不習慣了。

有聲書的演繹非常入心。所以後三分之一讓我感到有點不適,心痛的不適。

陸陸續續地聼了大半年的有聲書,主要是在開車的時候跟隊友一起聼。開長途也不再畏懼,就是因爲有這本書的陪伴。非常好地縷清楚了明朝的那一段歷史。作者行文幽默,給我這個門外漢提供了很多的快樂。


影視

這個月高中的閨蜜推薦我兩部韓劇,緊接着飽滿地看完。果然是又哭又笑地,把我所有的情緒都帶走了。還跟我的韓國同事討論了一番,都為《我的大叔》的主角的逝去而難過。

還有就是陳丹青的《局部》,收穫不少。

電影之愛:

標記想看是疫情之前,現在看過已經是今昔非彼。神反轉一個接一個!

電視劇之愛:

如果可以給十顆星星,我都會給這部劇,雖然剛剛進入今年的第二季度,但是這部劇一定會是我的年度最佳!整部劇把普通人的一生表現得非常淋漓盡致:細膩的對話,生活化的細節,卻又不缺幽默。愛純和寬植的愛是可以為對方去拼命的:他為她跳入大海游泳,她身懷六甲去找他的老闆為他出頭。這份感情的深厚在如今應該是不大看到了吧。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呢,他們也是做到了無條件的付出,而在情感表達上,也是跟我們一樣,反著來。其中有一段金明跟愛純有關鞋子展開的對話,我想所有的觀衆可能都會很快地帶入:孩子以為自己“從來沒有過想要的東西”,但父母卻早已傾盡所有給她最好的。這種“彼此不懂但又深愛”的矛盾啊!父母再全心全意地愛孩子們,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委屈,所以這會永遠是“不對等的愛”!

看完《苦盡柑來》順著導演找來的。看完之後就想修改我評《苦》為年度第一的説法,這兩部劇至少是并列的。這不是那種看完會立刻歡笑或痛哭的劇,像100%可可的巧克力,哭是肯定的,但是卻留有餘香,在我心裡留下同樣分量的痛楚與溫柔。情感非常內斂,但卻真實得幾乎讓人窒息。不知道導演是如何將這些生活的細節編織到這部劇裏,一絲不漏,不回避貧窮、壓力、責任、疲憊,或者說是迎面而上的。就在覺得無路可走的時候,身邊也總是有人默默托舉,三兄弟間的愛、責任與無奈,默默付出的媽媽,孤單的酒館老闆娘,那些明辨是非的屬下,都點出了最後說的“每個人都是能夠療愈自己的”。我已經等不及要看第二遍了。為這些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平凡的人向導演致敬。也為我自己!

除了第四集有點拉跨,其他几集水平還是保持得不錯。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集和最後一集。開篇就讓人非常能夠共情,這就是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呀:被自己所訂閲的頻道也好,APP也罷所控制了,那些算法安排我們想購買的東西,想聼的音樂,想看的電影,閲讀的書籍,除去廣告嗎?可以,升級,升級,再升級;最後一集真的是想象力無限,對克隆,對游戲的理解完全更上一層樓。第二集感覺很諷刺,一個能掌控一切的人,格局卻那麽渺小。期待下一季。

一口氣看完,非常痛快。很久沒有一部偵破劇如此吸引我了。對話非常密集,其實都是偵探在思考,在分辨,think out loud。非常成功的一個角色塑造。尤其是偵探把自己觀鳥的經歷活靈活現地運用到破案中,讓人佩服。裏面的群像也是生動,每個人都把絲絲縷縷的關聯在放大鏡下審視。諷刺貫穿全劇,也是會心一笑的時候佩服編導的智慧!

先看了《黃雀》,然後一路找到這裏。諜戰片的題材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爲觀衆要麽有著上帝視角,而其中的一方並不知道將要來的危險;要麽就跟隨其中的一方,更加不知道會發生什麽,所以很容易進入劇中。這30十多集的高低起伏讓我深深地感到了作爲中年人的無奈,强调他们的脆弱、矛盾和挣扎。這種不知道兩眼一睜開還不知道今天的糖葫蘆是否又是一串了。這部電視連續劇突破了传统的英雄叙事,不再是戰爭狀態的諜戰,更注重“普通人”间谍的生存状态。全局節奏紧凑、充满悬念,而且人物塑造非常豐滿,沒有絕對的壞人(當然林某除外)。幾位演員的表演非常出色。

記錄片最愛:

十年之後觀看這部紀錄片。非常棒地對藝術傑作的介紹,短短一集可以引申開來的内容實在是太多太多。每一集都是人類智慧的高度結晶。我想他著重講的是匠人和藝術家是完全的兩群人。非常棒的節目!

其餘影視

沒想到月末的最後幾天突然生病了,腦子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看不進書,這個劇是很好的陪伴。英國的偵探劇總是帶有那麽一點點詼諧,而且喜歡三位女主互相幫持的狀態。

爲了段奕宏去看的。故事的結構還是不錯的,但是實在是受不了對女性的習以爲常的壓迫。那位老父親實在是讓觀衆惡心。

斷斷續續終於看完了。感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近代史的電視連續劇。幾位老戲骨實在是太出彩了。幾乎所有角色都非常日常,生活氣息濃鬱。

這一季實在是乏善可陳,對於這種自我感動,片段式地“刨析”生活實在是很厭倦。

這種mini劇挺好的,簡短地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故事。

老年人的律政劇,非常推!最後一集的Cliff hanger,有得等待!

所有星星給最後一集。

被很多人推薦,但是我實在是不大能get到這部劇的美好。沒錯,外星人,未來人,超能力人的參與,的確是比較有喜感,不過,除此之外呢? 感覺很少能跟日劇共情。

感覺很淡,但是又很濃重!

郭柯宇演得很好。一種生存狀態。

太好的敘事!!!

對這部電影鋪天蓋地地長久的推薦終於讓我想打開我的好奇心看一眼, 結果感覺是太煽情因爲兩位主角。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片農田。還有孩子們的眼睛。

再次刷新我對人的狂妄的定義。


一些文章和話語:

“提高旅行質量的二忽原則:忽略和忽悠。看到不好的掉頭忽略,看到好的點頭贊美。有了忽略的懊惱對比,才有忽悠的愉悅誇張。”

“我喜歡我們的人生不僅僅爲了生存,還有奢侈,虛榮和美麗,有些階段就是需要踩著這些華麗的東西才能跨過去。”

(小人多的公衆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