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2025年三月精神瑜伽

三月第二周的周末改成夏令時,雖然在那個時候一點春的影子都沒有。又是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來適應這莫名其妙被剝奪的一小時。

本月的兩個節氣是:“驚蟄”: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春分”那天立蛋,風也很大,應該買個風箏去放。



一次去朋友家裏看到了這個點心,自己回去也嘗試了一下,味道賣相都還不錯。女兒說,“好Asian啊。”













幾次外出吃飯都是跟家人。

跟女兒去普林斯頓鎮上的這家地中海餐廳拔了草。感覺沒有特別驚艷,價格性能比很差,估計不大會再去了。







到她畫室附近陪她吃越南菜。這家餐館很快會成爲她的食堂。


只要天氣不下雨,堅持每個周末都去河邊。很珍惜這樣的獨處時光。聽著我喜歡的播客。每次都會碰到各式各樣的人:跑步者居多。有年輕的小夥子,自己單獨跑的,或者一群人跑的;也有中年人士,有的身材保持得非常匀稱,估計是很有運動習慣的;有的則是爲了減重而來;也有散步的,老年人居多,有獨自一人的,比如我;有夫妻一起來的,但是沒有交談,而且也不并肩,一前一後;如果我去靠近公園那一段的河邊,那麽經常會看到遛狗的,無限地想念Rixi。這條綿延的步道自然也是吸引很多騎自行車的人們,有的穿着非常專業,嗖地一下就從身邊過去了;有的則悠閑自得地慢悠悠地騎。無論怎樣的人們,都會跟我打招呼,有的可能看到我拄著拐杖行走,會竪起大拇指。跑步的經常會用手勢和表情來打招呼,不是那麽氣喘吁吁地會對我說“嗨。”那些騎車的呢,尤其是從身後騎上來的,都會打鈴,説一聲“On your left”提醒我他們的行蹤。


這個月最後一個周末再來,旁邊的草已經冒出毛茸茸的青綠色!




一對鴨子情侶看到我接近,不慌不忙地從岸上游到河裏。


三月中旬的那個周末,終於發現了春天。蹲不下去,否則角度可以更加讓人滿意一些。



過了兩周后看到的春天:





跑到女兒畫室附近的一個Preserve,只走了很小一段,想著秋天賞楓一定不錯。



還不得不去了一次市裏。快進快出。一點都不想留在市裏吃晚飯。開車的司機不願意堵車,進隧道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入口處的暢通無阻。 因爲只能坐在車裏,角度很有限。


有的時候在反射中看到自己,或者其他影響。


本月的最後周六氣溫直冲到28度,去附近車程半個小時的小鎮閑逛,就是爲了那個iconic的紅磨坊房子:


還有:看不見,聽不到,説不出:



找了一家墨西哥餐廳歇脚,很喜歡店内的裝修:



算是給陽春三月收了一個很好的尾巴。


播客

這個月還是非常集中地收聽《蜜獾吃書》的播客。這檔播客已經在我收聽的1000多個小時中名列前茅。因爲聽得散,所以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由一集播客聽到后有了摩擦的火花,主動去搜關鍵字,再進行衍生地收聽,這樣一來,感覺就是訂閲的那些都來不及聼。但是這種沙中尋寶的感覺很有成就感,所以我想用關鍵詞來小結一下。

3月8日那一天,聽了好幾集非常暖心的播客。





聼了一起上海圖書館的播客,種草《九詩心》


關鍵詞“高林”,在“歷史學人”曉得了他。結果在小宇宙一搜索,發現他是“忽左忽右”的常年嘉賓。而且還做過一份付費專輯,專門講十九世紀。





關鍵詞“柱子哥”,在菠蘿因子裏聽到了她,對她前兩年的情況並不知曉,發現她最近作客其他播客,抓緊一切世間還在發光發熱。真的非常敬佩她,她對自己病情一絲不苟地積極治療,對她周圍親人的無私持續地付出,她對生活持續的熱愛。我實在是太有共鳴。


他人的贊美和偏愛有時是一種微妙的暴力。利他可能是討好型人格的内化!




關鍵詞“倪湛舸”,TIANYU2FM裏第一次聽到作爲嘉賓的她,結果一搜,很多播客都有她的訪談。

她闡述到她看的那本書裏説到的虛與實: 1)factual belief:日常定律

2) fictional imagining:過家家的游戲,文學,藝術

3) religious credence:因爲荒謬,所以相信

四種世界觀:naturalism, totemism, analogism and animism。古代中國說的陰陽五行,風水實際上是落在“類比主意”下。

聽這期的時候,好幾個時刻感覺電流過身,也同時又在已經非常漫長的TBR單子上又加了好幾本。這個話題可是延展到很多的層次,所以非常fascinating!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想,就所谓的虚构,它就是物质的动态,而我们的真实就是已经被这种社会所捕捉到的已经成体系的这样一个物质,而这就回到了这个马克思主义说的物质基础的那个物质,而虚构呢是物质的没有办法被人类社会所控制的那一部分,它一直在流变中,然后呢它一直在动态地生成,而这个生成它会有各种形式,然后进入到我们的所谓的经典唯物主义所描述的这种经济基础啊,这种社会生活呀,然后呢它就会被叫做这个虚构,然后叫做各种各样的信,尤其是这个fictional imagining, religious credence,而这些信在我看来哈,咱们最后在唯物主义一下,它其实呢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动态。这个世界本身是在变化的,就是我们做的虚构,我们通过虚构再回到这个世界,想要改变它,但是我不能忘记一点,我们始终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流变的一部分,所以虚构就是世界不被人所控制的动态”



這一期的視角不大一樣,她説到要有四個議題可以研究:宗教中的游戲,游戲中的宗教,宗教作爲游戲,游戲作爲宗教。仔細想想,每個都很有意思。


一席的幾個演講都很觸動: 老派的好,有时很可靠




10:55 如何疗愈哀伤?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Worden:接受现实、经历痛苦、适应变化、重建联结

這兩集互相call back,也是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帶來了很多的感動。感到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人在歷史的大海裏打撈對他們來説可貴的貝殼,雖不能食用,但這些是存在過的印記。我其實也想做這樣的勞動。







聽了好幾期有關安寧療護,照護著等:

医疗更完整的样子









一些其他有趣的播客

對西班牙語的舉例實在是讓我感到語言的精妙。想學西班牙語。如果學會了,就可以看拉美文學。想想就美。

也有幸讀到了這篇文章: 3月:语言的无政府主义





書籍

這個月總體來說還是重讀的三本書印象最深刻。《考工記》是為了配合聼葉沙播客的“子夜書社” 專題,這樣尋着一本書好好讀過,再聽聽他們的討論,感覺收穫比自己一個人閲讀要多一些,準備順著她們讀書的軌跡挑選一下自己會感興趣的去讀。其他的感覺都不是特別深刻,可有可無似的。讀書也有Slump期,我可能還是要找到下一本書,而且也時刻提醒自己并不是每一本書都是會給我脊柱發涼的感覺。《生活在低處》裏有些句子會有。

虛構之愛:

塞林格最著名的《麥田的守望者》和我之間錯過了最佳的緣分,因爲我讀的時候已經不是書中主人公的年紀了。相反我的女兒在高中時代閲讀的時候非常有代入感,所以很喜歡。而這本九個故事集子充分地展現了他的書寫的魅力。有些故事的結尾在看似啥也沒有發生之後突然扔出一顆重磅炸彈(第一篇),讓我措不及防。有些則是怎麽也不告訴你究竟發生了啥,閲讀中產生的懷疑得不到驗證,讓人感到回味無窮;最後一個故事很難想象一個小孩子能説出那麽多跟宗教和哲學有關的認識,可能也正是因爲這樣大段的輸出,最後的尖叫反而有一點點給了讀者接受的餘地。他描寫細節太入木三分了,幾乎不錯過任何一個舉止。對話也推進故事的發展。已經迫不及待地想重讀了。想起購買這本書是疫情前去紐約圖書館參觀塞林格的一次展覽,如今物是人非!

非虛構之愛:

看完之後找來作者簡介,她已經是89嵗的高齡了。寫本書的時候她也已經是年過半百了。書中的敘述讓我感到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女性。她和媽媽在紐約市的漫步貫穿整本書中,非常美好的敘述。尤其她精準地寫出了路名,很有代入感。有的時候談話的開始是美好的,讓彼此都向往的,但是一路上整個調子都有可能變化,或者往下走,或者往上走。無論如何,情感都是非常飽滿的。整本书的结构很精巧,当下与回忆互相穿插,重彩地描述了她童年和青春时期在公寓樓中的幾位很重要的人物們。書中除了描述割不斷理還亂的母女關係之外,還貫穿了作者自己的情愛歷程,非常真实而不矫情。母女關係始終是文學創作的一大主題,因爲情感非常豐富,爱、愤怒、不满、依恋交织在一起。作爲母親和女兒的我,兩個角色的代入感都非常强烈。作者語言優美犀利,很有共鳴!

I talked better than he did and I used words like a weapon. That knocked us hopelessly off balance. I opened my mouth and power was mine: I could slice, cut, and pin; thrust, batter, and storm. He was helpless before the amazing siege. By groupies she meant the women who had swum in the orbit of the ordinarily accomplishing men they had married and stayed married to. By stars she meant the rest of us: those who bucked and kicked against the allotted destiny, could neither make a proper marriage nor walk away from marriage altogether.
Love is a function of the passive feeling life, dependent on an ideal other for satisfactory resolution: the primitive position into which we are born. Work is a function of the active expressive life, and if it comes to nothing, one is still left with the strengthening knowledge of the acting self. Only when access to the imaginative life is denied does one go in for love in a big way."

本月重讀:

十二年前看了前一版含有十二個故事的,這次重讀完舊版后,才知道又新加了兩篇,讀畢,尤其喜歡“西塞羅”。這本書的文学性非常强烈,完全不是一板一眼書寫歷史,而是生动地突顯那些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歷史時刻。我沉浸于他的書寫中,為君士坦丁堡的失陷是因爲那麽微不足道的一個錯誤而震驚,也無法想象富二代幾乎是一次次將成噸的錢財/電纜抛入大洋中的心情。這些历史的关键时刻, 讓我感到历史的殘酷,美妙和偉大。文字的書寫讓我感到蕩氣回腸,多多少少有點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畢竟歷史的這些時刻的推動是人和事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

寫了詳細的筆記

其他的閲讀:

作者還是在强調碎片化叙述來营造破碎感,我發覺這樣的書寫很有效,至少對我來說,因爲我非常能夠感同身受作者的“流亡感”。但是這本書不是説都是完全悲憤的,在她描寫好幾個跟她有聯係的人物是非常細膩,有的時候甚至是充滿幽默的。所以讓讀下去不是那麽地困難。私人的記憶放在宏大的歷史背景裏書寫未免讓人思緒洶湧澎湃。我要過一陣子再去讀她的其他書。

聼得有聲書,朗讀者非常棒,演繹得惟妙惟肖,給人非常的强烈的代入感。到中間你也不知道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捏造出來的?或許這個界限本來就是非常模糊的,只是不同的世界而已。想想看這部電影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看完書,可以再去復習一邊電影,可能又是另一番感受了。人物的塑造非常栩栩如生,因爲文字,幾乎能夠感覺到他的形象就在眼前。所以畫面感很强。

女兒買給我的書,說看封面應該是很溫暖的輕易讀物。剛一開始到書本過半的時候,至少還是很活潑的,因爲這隻題目中的常常來做客的小貓。沒有想到一個突入襲來的結果就這樣抛給了讀者。我反復閲讀了三遍才接受了這麽一個寫法,以爲生下來的書寫能夠讓讀者好過一些,雖然到最後看似找到了一絲絲的安慰,那是在那看似平淡的筆觸下面還是隱埋着巨大的悲傷。在整個敘述中,作者也夾雜了一些對其他事務的思索。文本上來看,的確比較輕鬆,因爲并沒有大事發生,語言也平易近人,如小溪流水,不能跟傾斜千里的瀑布的爆發力相比,但是溪水讓人回味。讓我們善待身邊每一個出現的生靈。

非常精彩的一本有關越戰的書。雖然是寫給Young adult的,但是我讀得津津有味,對那一段歷史的書寫,我對細節知道得並不多。書名有一點諷刺,因爲男主人公只是對當時的美國政府確實是危險的,因爲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揭秘者之一。是一本非常扣人心弦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非虛構作品比政治惊悚小说都還要引人入勝。書中也引用了一首的照片資料,敘述了男主人公的個人经历,让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我也才知道他和“水門事件”也有着直接且緊密的聯係。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和男主人公有很多次面談。我們非常幸運地得到了作者的親筆簽名。推薦他所有的非虛構作品。

喜歡作者的另一本書 The Other Americans,這本卻感覺有點用力過度了。

作爲一本淺顯的引導沒有閲讀基礎的人去閲讀,這本書應該屬於“比較容易讀”的範疇。我也因此在我的TBR列表上加了幾本書。但是轉述一本書的時候實際上很危險,因爲作者一定是帶著自己的解讀在其中,但是缺乏比較細緻地解讀。如果能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拓展一下,比如作者這麽寫是因爲?還有哪些作家也寫過這樣的主題等等,那麽可能會更加有收穫。 “好的八卦故事也需要對人性的洞察,也需要幽默感,以及對人物精準的描摹。”

“人們應該關注安靜自我的培養。讓那個不耐煩的自我安靜下來。安靜包括:疏離意識(冷靜);包容性人格:能更平衡地看待自身和他人;觀點選擇,要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成長型思維。寂靜并不是某樣事務不存在,而是萬物都存在。我們只要敞開胸懷就能感受得到。”

“物品一直被人運送,出售,交換,偷竊,遺失和失而復得,故事也是某種類型的物品。故事和物品之間的共通之處,就是一種光澤。”

因爲同名改編的電影,想先看戲劇,非常細膩的文字書寫,同時又讓人感到心潮澎湃。因爲同名改編的電影,想先看戲劇,非常細膩的文字書寫,同時又讓人感到心潮澎湃。索尼婭的结尾独白令人动容,展现了一种近乎宿命的接受和对未来的盼望。

比較緊凑的一本商業書籍,從CEO的成長背景一路寫道現在。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公司的白板理念和LUA,非常直接,不浪費時間,從一個領導者的角度,我可以看到有效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和這樣的企業文化能匹配的。

Jensen learned how to consistently turn the organization away from internal political dysfunction and disorder.
He doesn't like it when people put up an abstraction or sort of puffery to deflect an answer to a question. He personally enforces his own high standards and snuffs out the dysfunciton before it can take root.
His bluntness and directness saved time, avoided miscommunication, and accelerated Nividia's pace at critical moments.
Intelligence and genius had little to do with Nvidia's success. Instead, it was hard work and resilience.

最一開始是看了他在Neflix的一部紀錄片,然後讀了他的The Tools,再接觸就是這本書。他一直强調有一個高於我們的存在,并且苦難或者用一個中性的詞就是事件不停地在發生。生活充滿苦難;未來不確定;取得任何成績都需要有一定的紀律;你並不特殊,無論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是無法避免生活中的這些方面。以上所説的不會改變。所以,書的一開始就把這個基調定了下來,那麽對與我們讀者來說,要做出真正的轉變就是行動,反思,再次行動。

Life includes pain and adversity.
The future is uncertain
Accomplishment of any kind requires discipline
You are not special. 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 can't avoid these asepects of life
This will never change

打開閲讀之後停頓了一段,生活的其他瑣瑣碎碎,大事要事總是涌來,總有更要緊的書需要去讀。今天終於把剩下的一口氣讀完了。讀類似這樣地書,很有一種“讀完了就會了”的錯覺,實際上讀完了,要做的事情才剛剛開始,因爲攝影實在是需要實踐的一個愛好。閲讀書籍是幫助開闊眼界,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這只是個起點,或者休憩點,這條路上也沒有終點。認識了很多大師,不斷學習!

作者本人就是一部历史的书写。很感叹他拥有了非常丰富的一生。剥夺了他物理身体一部份功能的同时,赐予他一个无比充盈的精神世界!

感覺有點重複,内容不錯。對談式的文字比較容易讓人讀得進去。這些文字要轉化爲實際行動才真正能夠奏效的,而且還要持之以恆。

了解了三魂七魄,明确了人活着就是要有神。

要讓周圍的尤其是内心的環境對自己有利,汲取一切身體需要的向上的能量。

很可愛的一本書。 很感嘆那麽小就有非常好的哲學,情感教育。這部分教育在我的幼年是十分缺失的。長大了也是需要自己來摸索,非常費力費時。

一些類似回憶錄的文章,將近20年了,回過頭去再看,非常感慨。


影視

電影之愛:

這部電影/話劇應該打滿分,無論是幾顆星的制度。一人一戯,如此密集的臺詞,角色的互換,敘述的推進,幾乎沒有音樂來點起人的情緒,然而,然而,她明確地準確無誤地幾乎是完美地表達了作爲女性的困境。觀看期間,我不止一次需要停頓,緩和一下心緒才能繼續觀看下去。這部劇可能就是在黑漆漆的生活中那微弱的光!推薦給所有人!!!非常羡慕那些能去現場的觀衆,那一定是非常非常沉浸式的一次體驗。

開場把我嚇了一跳,結果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現這個暴力場面,男女雙方都泰然接受。當女兒問媽媽,為什麽不改變的同時,卻也在接受着自己的命運,最後母女的對視似乎太簡單地解決之前的矛盾。我一直以爲母親是離開這個家庭,因爲投票感覺還是有與這樣一天天的生活有鴻溝,雖然我知道這個舉動的象徵。黑白的處理非常獨特,因爲我們的視野可以比較專心地觀看人物本身。在世界的另一端,女性們一起努力。

沒有對話,只有動物們本身的“語言”和發聲。對拉布拉多狗狗形象的設定毫無抵抗力。鹭鹰的出現,尤其是她救助貓貓的那一段結果被逐出自己的圈子那一段讓我有點懷疑作爲人類的我們自己。非常美的畫面,雖然沒有一絲人影,但是人的氣息卻一直都在。最後的齊心協力,真是美好而不可及。

這四個小時的“旅程”讓我對意大利電影有了强烈的向往。本來是想看另外一個《意大利之旅》的電影的,陰差陽錯地從圖書館借來了這個電影,意料之外的大美好。影片中梳理了整個意大利電影的脈絡,并且好不吝惜地為那些美好的電影展開片段和細節,爲此還特地建立了一個片單,有機會一定慢慢來觀看。歷史的切入點很奇妙,黨這樣去看電影的時候,也是看到了自己(家族)的歷史,這次是最能夠打動人的。看到了很多跟英格麗褒曼合作的電影,真是期待啊!

"Findini captured it so well, the vanity, the immaturaity these guys just waiting for the next flash of happiness to break up the long stretches of boredom and sadness.

Desperate to get out, yet terrified to leave the security of home"

電視劇之愛:

喜歡很緊凑地在六集裏把這個故事講完了。男主和女主的演技很精湛,讓人感到很能入戲。服裝也是華麗,吸引眼球!“我们曾是豹和鹰,而将来取代我们的豺狼土狗,仍会在星空下重复我们的命运!”這句臺詞概括全劇!

一口氣看完了!每一集的安排很別致,兩個綫介紹過去和展開現在。前因後果都交代得很完整。故事步步推進,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幾位演員都非常不錯,拍攝的角度也是很有新意。尤其是最後對李红旗的懷念,鏡頭很會講故事。郭柯宇也表現得非常入戲。和她那會上《再見愛人》后的狀態完全不一樣。結尾的cliff hanger讓人非常期待第二季! 立刻就順藤摸瓜找來《對手》看。

本月重看:

2016.10.14看的第一遍;2025.3.24看的第二遍,是因爲在文化有限的播客裏的超哥又提到了這部劇。分了幾天看完了。因爲每天只能承受這麽多。最後一集看得我很不安,為這假象中的一家人,為自己。用半集的時間交代了原生家庭,看得我心疼。這種永遠的喪失的感覺,在看不見陽光的酒吧裏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天氣和此時的時間,我只能說,導演,你夠狠。幸虧只有一季。

其餘影視

標志想看是去年的夏天,已經忘了是怎樣的機緣巧合。最近聼的一期老的播客了再次提到了這部影片,不想再等了,就找來看。整部影片沒有一句臺詞,除了幾首歌,但是卻非常地豐富。狗狗在裏面就是我們人類,因爲可以主動做些事情去改變,而機器人在影片裏面卻是類似寵物狗狗,因爲只能等待他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機器人在第二個主人家應該也很開心吧,但是這樣的開心和TA和狗狗在一起的開心是不一樣的。這可能就是人生吧,大家都只能往前看,如果還有前方的話。

因爲The Brutalist再去找來這部電影看,標志着2020年的6月想看,我想那個時候被迫呆在家裏,一定是覺得有大把的時間能去觀看這樣的電影吧。其實這部片子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德國軍官。他的之前和之後,他的善良和最後讓人唏噓的結局。所以,對美的追求是任何時候都是人内心的渴望。

十分可愛的一個故事。

也不知道是啥讓我在將近一年期標志了“想看”,現在看起來,八年前的電影,是在疫情之前,感覺在幾個世紀之前了。典型的爽片。

非常精彩!我只想説英國人真的蠻敢拍的,而且乾脆利落,觀點清晰明確,直擊要點!

因爲有了第一季的鋪墊,所以感覺概念衝擊沒有那麽巨大。一集針對一個人物詳細敘述,感覺節奏有點緩慢,最後一集不出意外地cliff hanger,又要等上漫長的几年。

一鏡到底已經顯示了絕佳的技術,四個單集用四個不同的角度把一個故事講清楚了。第三集最引起人的情緒波瀾,但是已經是人爲父母的我,卻真想擁抱第四集中哭泣的父母。再怎樣的付出,關注,愛護,都是不夠的。

還不錯,以爲比較輕鬆,結果有一些地方也還是蠻生重的。好在是個非常舒服的結局,各自都在感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自在。

很緊凑地説好了一個故事,就是感覺女主有點不入戲。證明了那句話“世界上就怕認真兩個字。”

所有吸引人繼續觀看下一集的元素都有了。希望歷史本身并沒有集中在這幾個元素上。

最後一集的cliff hanger真是把整個第二季推向了高潮。裏面的人物形象精彩紛呈。Medici家族是從Florence看羅馬,而這部劇是從羅馬看整個意大利。那段歷史真是的是血雨腥風。第九集裏出現的虛妄之火比Medici家族裏表現得更加讓人感到殘酷。

結束得很突然,沒有交代這個家族每個人的個體命運,也算是心裏留着了一點點空地。幾次反轉,陰謀,殺戮都已經超過了想象的底綫。真正的歷史一定比電視劇更加出彩吧。

兩顆星都給讓人着迷的景色。

節奏實在是太慢了。去看看我讀原著時候的記錄,似乎也感覺一般。

拖沓,高開低走。

非常能夠猜到凶手,邏輯也有點牽强。

政治正確已經彌漫得啥都看不清了。


一些文章和話語:

跟王安忆一起寻找费兰特

朱德庸 冯曼伦:完整

旅行中,必不可少的技術其實是量力而行,張弛有度,規劃取捨。需要考慮的不僅是體力和偏好,還有心態的準備和調整,不能勉强,不能貪婪。
學會及時“止損”,學會忽略,忽略人山人海,忽略喧囂嘈雜,忽略毫無人性的動綫規劃。。。及時停頓或轉向。學會了呆住,不着急出發。

在忽左忽右的一檔播客裏,《我的天才女友》的責編指出,以爲瞭解作者本人就可以更好地瞭解作品,這是讀者的自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