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第八日:黃金時代的回聲之威尼斯

現在回想這次意大利之行,最開心的一天就是這天了。天氣舒爽,在原來的行程上女兒還增加了兩個她想去的景點,都圓滿地完成了。

早晨非常自在地在酒店用過餐后,就出門了。昨天在溜達的時候,看到圣罗格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的廣告,她問可不可以去,我看了一下,裏我們的酒店只有不到10分鐘的步行距離,就說,早點起來,讓這個景點插隊一下唄。結果我們居然在開門前到達。





這麽短的步行距離,也需要過好幾座小橋。

该堂以其众多的丁托列托作品而闻名:


路過面具店

  

我們到的時候,有一對年輕的韓國青年趁着剛開門並沒有多少游客的時候,肆無忌憚地打卡拍照。

裏面可以看到 丁托列托耗时23年完成的叙事性壁画群,當然有《聖經》故事, 圣洛克救治瘟疫场景等。


這次意大利旅行觀看藝術真是對頸椎友好,很多天頂壁畫都需要好好地仰頭,仔細觀看。世俗人物和宗教場景的融合,看得我上頭。




離開后,我們去威尼斯的重點景點。路上看到陽臺上的花兒們。




這樣有着傳統匠人/手藝的店已經不多了,所以看到特別驚喜。


在去聖馬可大教堂的路上,必須要做一程及其短小的擺渡,生意實在是好。擺渡費用的錢幣扔在船上,船老大都不屑地整理。


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天主教宗座圣殿是拜占庭式建筑的著名代表。圣马可大教堂的前身修建于828年,当时是为了存放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投运出来的圣马可遗体。雖然在做攻略的時候讀到過一些簡介,當親眼看到它那擁有拜占庭式的穹頂和希臘十字架平面佈局,還是被震撼到了。正門有五個拱門,每個拱門上方都有一副鑲嵌畫,一起描繪了聖馬可的事跡。


它的内部穹顶镶嵌着超过8000平米的金色马赛克壁画,故也被称作为“金色教堂” 。 很多畫家參與了鑲嵌畫的繪製工作,包括丁托列托。最中央的鑲嵌畫描繪的是耶穌升天。

八根紅色大理石圓柱為聖壇屏,後面就是黃金祭壇。(讓我想起了聖彼得大教堂)






買了套票,同時參觀聖馬可博物館。最重要的館藏則是這四匹青銅馬(Cavalli di San Marco)。拜占庭皇帝將青銅馬運到君士坦丁堡,後來威尼斯不對洗劫拜占庭的時候,又將其劫走。18世紀末,拿破侖又將馬從威尼斯半島巴黎,放在凱旋門,直到1815年,馬兒門才又重新回到威尼斯。原件在聖殿内。而在露臺上的則是複製品。


可以登上二樓近距離地觀賞教堂穹頂的鑲嵌畫。最暇意的是可以來到室外露臺,休息片刻。


近觀总督府。在露臺欣賞風景的時候,正好正午鳴鈡,廣場上的鴿子自由地在藍天下飛翔。我感到離天那麽近。




總督府(Palazzo Ducale)是一座哥特式建築,是最高行政機關與法院,也是威尼斯總督的住處。因爲聖馬可廣場實在是太大了。想參觀的幾処都沒有購買門票,因爲想給行程已定的靈活性,並不知道是否還想繼續參觀這些大景點。我們出了大教堂后以爲另一個隊伍就一定是總督府的門票隊伍。結果快要到的時候,才被告知這是登鐘樓的,於是重新再找。而每個建築的門票總是非常複雜,有這樣的套票,那樣的普通票。這個也不例外,只是女兒想參觀的Lion's Mouth,是在“秘密行程”的套票中,而這套票早在一周之前就賣完了,不過我也覺得長舒一口氣,因爲那個參觀至少要兩個小時,而我們還有三處景點沒有光顧。

Institutional Rooms是威尼斯共和国政府机关与法院的工作场所,也是总督宫最重要的参观部分。





The Chamber of the Great Council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布面油画——《Paradiso》,由丁托列托及其工作室创作于1588-1592年。




最著名的嘆息橋,我們在參觀監獄的時候看了一眼,人山人海。於是就放棄了一定要去橋上的願望,想想本來是傳説中監獄的犯人從審判室内經由嘆息橋送往牢房的時候,發出的長長的嘆息。

聖馬可廣場的餐廳裏吃簡便的午餐:


我們繼續向剩下的兩個景點出發。一個是在我的list上的,就是沉船書店(libreia Acqua Alta)。

書店收養了很多流浪貓。他們一動不動,要不是我女兒摸了他一下,他才懶得搭理我們。


這個是一閒非常有特色的書店,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貢多拉書店,本來是因爲怕雨季和大潮的時候漲潮把書弄濕,就把書裝在貢多拉中。所以這裏的底層都叫0層,或者ground floor,相當於我們的1層。如果在0層,所有物品就會泡在水中。我們看到過有些商店標志出過去的水位.


書店外面堆滿了書,只是這些書并不出售,而是過去被迫泡水的書,現在壘起來做的書墻。


她挑選了很多明信片,我挑了冰箱貼,心滿意足。



我很喜歡步行在威尼斯,因爲弄堂狹小,轉彎之後總是會有驚喜。可以說是一步一景。而且可能沒有車輛,整個威尼斯是個巨大的步行城市,感覺非常安全和安靜。

去的路上,女兒着急想上厠所,我終於練習了一下某書上的技巧:用意大利文徑直問一家餐廳或者咖啡廳的侍者是否可以上厠所。直截了當反而能夠迅速地達到目標。於是當一個帥侍者問我是否要點餐的時候,我婉言拒絕之後問了一聲“bagno”?他立刻想裏一指。女兒笑了,順勢走進餐廳。


最後一個景點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是女兒前一天加出來的,本來想着在佛羅倫薩已經飽嘗了藝術,可能不想再參觀美術館了,而且説句心裏話,歐洲的藝術和宗教緊緊相扣,所以參觀教堂就是參觀美術館。所以并沒有把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放在行程上。當女兒提出來之後,我說那就擠到行程裏吧。結果這次的參觀反而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意外之喜。

學院美術館是威尼斯美術學院的附屬美術館。威尼斯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威尼斯畫派文明,最著名的是三傑:提香(Titian),丁托列托(Tintoretto)和 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

因爲沒有做功課。我在前一天晚上迅速地掃描了一下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館藏,找了幾個我感興趣的:

焦爾達諾的《聖彼得殉教》


看女兒看畫也是一道難得的風景。


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的《聖母升天》。威尼斯總督宮的大廳天花板上也有他的畫作。



他的另一幅非常著名的《利未家中的宴席》,是爲了頂替被火災焚毀的提香的《最後晚餐》。畫面色彩鮮明,人物情感和彼此之間的互動栩栩如生。


法國來的一群孩子,由老師帶領着參觀美術館。非常羡慕他們的教育和成長。



這是巴特鲁姆·费拉利(Bartolomeo Ferrari)的“聖殤” 。三位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實在是太真實了,我在雕塑前站了半天,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眼睛已經濕潤了。這尊《聖母哀悼耶穌》雖然不如米開朗基羅的著名,但是我卻被這個同一主題不斷地打動。



最著名的收藏之一是達芬奇的素描《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一個男人張開手臂,腿脚立於一個圓型和方型的框架中來顯示人類體格構造完美比例的圖。很幸運,聽説這并不是長年展,我們這次是趕巧了。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被稱爲德國的達芬奇。出生在一個金匠家庭。他和貝利尼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一生創作了大量木刻畫、銅版畫、油畫和人物素描。我被他的這幅《威尼斯服裝研究》(Venetian Costume Study)素描深深地吸引了。在來之前,根本也不知道有他的作品。後來還在禮品店裏買了這張素描的明信片,現在壓在我的書桌的玻璃板下,天天都可以看到。


整個美術館沒有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或學院美術館熱鬧。確實非常能夠沉浸其中。好在有很多凳子可以坐下來靜靜欣賞。也同時欣賞一下正在看畫的女兒。

這幾天下來,感覺感受藝術實際上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那些名作,傑作之所以有那麽高的評價,一定是有其原因的,這個毋庸置疑。但是藝術品與人之間的連接,那一定是可遇不可求的,那可能就是緣分了。

在禮品店裏,她選了一本書和明信片。離開美術館,我們都想念中餐。隊友還去一家中國人開的雜貨店裏詢問是否有好的中餐可以推薦,結果被告知,“這裏沒有好吃的中餐。”於是借助谷歌地圖上的評價找了一家回酒店路上的中餐館,到了才知道只有外賣。我們也不需要很華麗的菜餚,一些點心就聊以安慰我們的胃,要了燒賣,炸醬麵,炒飯和煎餅果子。離開不遠的地方有一小片廣場,零星有幾個長凳。在樹蔭下的比較搶手,好在太陽已經躲到了雲層後面,我們找到一個長凳坐下。立刻就有鴿子圍上來。女兒處於好心喂了幾個,結果烏泱泱地來了一片,并且非常魯莽地表達了他們對投喂的質量和速度的不滿,一隻居然飛到女兒的面前,哇啦啦地叫。結果女兒的尖叫讓我和隊友嚇了一跳。所以,鴿子是不能隨便投喂的。

非常美好的一天。直到今日我記錄下這日,都能感受到在空氣中的甜美和内心的平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