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開始讀徐文兵和梁冬的《黃帝内經》,知道了節氣的算法:五天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做一下算數,那麽一年二十四節氣就是這麽來的。“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開始,春發。
忆春雨 (唐)李德裕
春鸠鸣野树,细雨入池塘。潭上花微落,溪边草更长。梳风白鹭起,拂水綵鸳翔。最羡归飞燕,年年在故乡。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末 · 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好不容易融雪稍微乾淨點,就迫不及待地去運河邊上,結果看到的是冰封的河面。碩大的樹枝看上去還是比較沉重,還是能被冰層托起。聽説卡耐基湖面上還是可以滑冰的。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心氣,聽説一下,就好。
走了有一英里,坐在凳子上休息,看我不大再去挑戰的遠方。想念我的Rixi。
流水冲開冰面:
元宵節那天和姐妹互相提醒吃。我恰好有赤豆湯,就煮了“事(柿)事如意”。
難得晴天的時候就抓緊時機出門,小區裏的水塘的冰面也還是巍然不化。
播客
這個月沒有新的播客訂閲,我想基本上已經飽和了。偶爾聼了一兩集讀書播客,感覺很一般,沒有聽完。閑扯太多。已經成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陪伴。
先説説幾集給我帶來太多歡樂的單集:
《基本無害》有一個專題就是城市生存手冊,我聽過上海那一集,也是笑翻了。那個聽著播客,在外面散步的冬日的中午會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中。我會慢慢地把這個專題聽完,最近一期的蘇州也是歡樂無比。
裏面提到的出租車司機叫乘客“吐口水”,還有兩位賣菠蘿的大嬸的吵架!
對於武大和華科的PK,才曉得到了如此水生火熱的程度。還有每個城市都有的鄙視鏈。
本來晚上是準備聼着播客睡覺的,沒有想到這一集笑點太密,一直在傻笑,根本不可能睡着,只能換成了一檔説書的節目。早晨醒來接著聼這一集,一天好心情。世界破破爛爛,小動物縫縫補補。想念我的Rixi。
這個月除了繼續收聽訂閲之外,非常密集地聼了 《蜜獾吃书》,也種草了很多書。 主播非常平易近人,讓人感覺是很親近的朋友。最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去河邊,一邊聽著她給我講書,一邊存在在大自然裏,經常是可以完整地聽完一個單集,總是感到心裏滿滿的。
因爲本月重讀《百年孤獨》,讀完之後去小宇宙搜索,聽聽有關這本書的單集。梁文道的《八分半》做了三集來說這本書和改變的電視。除了他們,下面兩個單集感覺也是很有收穫。都説到了老母親的失明,我也是清晰地記得書裏的描寫,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雖然在生理上看不清了,但是卻比周圍絕大多數人“看得清”。
好幾個單集非常感人的:
知道這本家喻戶曉的童書製作出來的一個過程,實在是喜歡,也非常想念那些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讀書的日子。
嚴明老師説到的當代人拍攝的“問題”,我多多少少中了一些,尤其是以前,不過現在越來越從這個圈子裏跳脫出來。
書籍
這個月總體來說還是重讀的三本書印象最深刻。《考工記》是為了配合聼葉沙播客的“子夜書社” 專題,這樣尋着一本書好好讀過,再聽聽他們的討論,感覺收穫比自己一個人閲讀要多一些,準備順著她們讀書的軌跡挑選一下自己會感興趣的去讀。其他的感覺都不是特別深刻,可有可無似的。讀書也有Slump期,我可能還是要找到下一本書,而且也時刻提醒自己并不是每一本書都是會給我脊柱發涼的感覺。《生活在低處》裏有些句子會有。
虛構之愛: 和本月重讀的《百年孤獨》相重合。
非虛構之愛:
他的話平和卻有力量,這樣的力量發自内心,是他說的“精神”。 我感到非常地Close。這樣的近如果沒有相似的經歷是無法體會的。是呀,很多人都可以非常簡單地用“身殘志堅”來解讀,我想,史鐵生想表達的遠遠不止這些。從來都不是要歌頌苦難,但是深陷苦難中的人的處境,只有深陷了,思考了,才能更加地去真正地理解在苦難中人們是如何接受,抗爭,和持續地尋求解脫或者僅僅是應付所需要的力氣,身體上的,心靈上的。
“那是的日子好像過得特別飽滿,色彩斑斕,彷佛一條充盈的溪水,顧自歡欣地流淌,絕不以爲夢想與實際會有什麽區別。”難道不是嗎?在任何災難降臨之前,我們都是這麽認爲的。
“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唯有乞灵與自己的精神,不管我們信仰什麽,都是我們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導。”
“我的夢想: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無盡路上去理解幸福,那麽史鐵生的不能跑與劉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喪與痛苦的根源。”
“健美的軀體,可以祈望上帝的恩賜,了悟人生意義的靈魂:在千難萬苦中靠自己去獲取。”
本月重讀:
十年之後為了觀看電視之前又去讀了一遍原著,看到自己十年前讀的時候寫的人物關係表,很是感慨。這次我也還是梳理了一份人物關係表,因爲七代人的命運還是值得我再次書寫一遍的,因爲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循環往復。那些在書裏看似超自然的現象據説是真實地發生在作者的生活中的,或者在他祖父輩的講述中,閲讀的時候,並沒有感覺突兀,文字非常流暢,行雲流水般地就講了一個又一個故事,介紹了一個又一個人物。“孤獨”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在布恩迪亞家族中更是如此,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抗拒或者享受這份孤獨。這本書講述的何止是一個家族,更是一面人類普遍困境的描繪,因爲拉丁美洲的文學遠遠不止魔幻,因爲生活只會比現實更加讓人瞠目結舌,直搗心靈。我希望自己能每年都讀一遍。
我現在的小組長是哥倫比亞人,有一次one on one的時候,我提到了這本書,他說他最喜歡的馬爾克斯的作品是《霍亂時期的愛情》,并且告訴我他在閲讀中國的小説,他說的名字我一時半會沒有反應過來,後來在屏幕上打出了“Cao Xueqing”,我才恍然大悟,他在看《紅樓夢》天哪。我無法想象如何用英文去閲讀紅樓夢。
一個月後又重新閲讀了一遍,再加一顆星!閲讀紙質書和聽書的感受完全不同的。那些排列整整齊齊在書頁上的單詞,段落和偶爾的獨立成段的句子,完完全全地波動了我的心弦,餘音震撼。我沉浸在其中。雖然書本沒有超過200頁,但是作者的濃密的敘述讓我不得不放下幾次才能完全消化,繼續閲讀。非常多的細節描寫,畫面感非常强烈。比如説在餐桌上主角是怎麽吃那份甜點派的,在集市上,女主的手因爲慢慢熱起來的西瓜汁而感到黏糊糊的。時間就在章節的首頁中慢慢地流逝,人物們慢慢地退場,但是又回來,在女主的回憶中。我超級愛Oats,因爲她的靈敏,因爲她的陪伴,她對一切移動的東西的犬吠。最後暮年的友誼也讓我動容。我會再讀。
"A tear bloomed up in the corner of Marie's eye when she said this. She must have felt it slide sidewise and down one of the wrinkles the decades had branded her with because she reached up and stopped it just before it looked set to skid down the line of her cheekbone."
"Grief seemed to constitute a kind of connective membrane, not a divide, and the “fragile film of the present” felt strengthened, not threatened, by the past. Tears, it struck her—even ones that spilled out of your mouth or off a table—formed a fretwork the wingless could learn to walk over, if there had been enough of them and you tried.” "Friends and family made up a symphony of souls, and that was something that should always be treated as precious, though not necessarily discussed. Life, Virgil had said, was a good deal about discouragement and fear, and the soul, which was the true heart of humankind whether you looked at it Christian or otherwise, needed a good deal of comforting some way or other if it was expected to soldier on. ",·
我想我只是想記錄她的述説和描寫。她對普通人的普通情緒的觀察和把握。從來都不會厭倦。
其他的閲讀:
作者的筆觸細膩,很多的翻湧就在寥寥數筆中完成了。裏面的人物幾乎沒有任何外表的描寫,心裏描寫也是非常收斂,似乎只是外界發生的一切推動着他們在行走,履行自己在這個時代中的任務:有的就是保持原狀,有的是退回,有的是銷聲匿跡,有的是爭取。陳是唯一的粘合劑,所有的人都會去找他,沒有他,就沒有事件的發展和甚至這本書。其中有一段寫陳在物質匱乏時幾乎無法控制進食的描寫實在是太生動了,簡直和這個人物的所有特徵完全相反,讀的時候讓我感到驚心動魄。老宅子一定不僅僅是老宅子,是大家都想堅守的保留的一份念想吧。每個人的老宅子都不一樣,我想。
作者寫食物,感覺就在面前的桌子上擺著。尤其喜歡上闋,細節動人,引人入勝。那些詞句都不知道從哪裏蹦出來的,拼在一起,就非常奇妙。粵語作爲方言閲讀,多虧微信讀書的解釋,否則還真是抓瞎!
感覺我沒有踩在節拍上看。普通人的生活。 裏面的一句話:“婚姻也許會使人發瘋,不過是一種社會意義的瘋癲,類似一種沮喪和失望,而不是靈魂本質的分崩離析。”
沒有connection。不知道為什麽很多人都在其中讀出了自己/打工人的心境。
因爲作者去讀的這本書。一天讀/聼完,三天内因爲女兒的婚禮,已經離婚的一對夫妻再次相見,裏面還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生物,一隻年老的貓貓。故事回憶了過去,描述了婚禮當天,又以婚禮後一天的分手結束,但是期間講了很多的事情。好在短,但是是那對夫妻的一生。
幸虧是一個比較圓滿的解決。喜歡朗讀者,故事本身比較普通。
非常溫暖的故事,欽佩狗狗對自由的向往和實踐。
陸陸續續讀了將近兩個月是因爲總是有其他的書插隊。其實真正進入其中是放不下來的。聼張大春的播客知道的這本書,很感恩來自大洋彼岸的運送。好笑的是其他的書籍的包裝都完好,就是這本的塑封被撕掉了,幫助購買的人也好奇嗎?書中按照時間的順序對《金瓶梅》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梳理,把衆多的人物又非常結合日常生活地分析了一番,真的是非常智慧。書中也大量了引用了原文,在作者的引導下,這些文字顯得更加地生動活潑。我也又為書中的人物再次感嘆,同時也為描寫的細節而欽佩。非常感謝這樣的導讀,幫助我對這麽一本豐富的原著有了更加多層次的理解。非常好奇作者自身的經歷,因爲實在是一本奇作!
喜歡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很多敘述都感覺有同感。感覺自己在寫的時候非常detached,但是也還是含有自己的感情,所以這個度保持得非常好。
“文學的價值不在於提出問題,更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個人獨特的生命感受和表現形式的結合統一,以及由此產生的全新的表現力。”
“審美也不是吃飽穿暖后的附加精神需要,而是可以成爲人觀照自身,厘正自我存在的目標和實現生命意義的途徑。”
陸陸續續看了好幾個月,幾天終於看完了。很多章節都可以單獨細説,又是另一本教科書。
一直不太知道究竟要不要去看,因爲知道一定會眼眶濕潤。果不其然。貝爾的那個故事至少還是有一些安慰的。
聼了《多多指教》的一期節目,嘉賓就是作者。出於好奇和對攝影的愛好,找來一讀。他的照片有一種“我看到了”的力氣。
衰老的本質是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原因可能是:基因損傷;細胞功能異常。感覺就是公衆號文章集子。
内容還是有點表淺了,書名是最能共情的一句話。
喜歡一切和書啊,書店有關的書,這本也不例外。曉得了strands bookstore的歷史還是蠻喜歡的,最後那位作家開的書店也是昏昏世上的一道明光。
"Visitors delight - as have generations of strand browsers - in getting lost within the maze of book aisles. As that experience becomes rarer, it only feels more precious.
The sore serves as a nostalgic momnument, a museum of resiliency.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保存我們所愛的人的方式,也找到我們被保存的方式。
很好的一本引導書籍,這樣才能把書看透。其中講到三層閲讀:grammar-stage reading, logic-stage reading和rhetoric-stage reading。一步步地增加對閲讀的理解和消化。
影視
電影之愛:
雖然主人公的形象是虛構的,但是正因爲聚集了很多這樣身份的建築師于一身,這個人物顯得各位飽滿。我想導演一定是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很是敬佩。男主的演技實在是精彩,在整部片子裏大放異彩。片名也是非常畫龍點睛,大大超出了建築裏的粗野派的涵義。總體來説,更加喜歡上半部,這種中間有intermission的電影也是蠻新穎的,要把一個件事情,尤其是複雜的講清楚,三個小時真是還是很緊張呢。
電視劇之愛:
忍着沒有在第一時間播出的時候去看,是為了重新再閲讀一遍原著。事實證明是非常值得的。馬爾克斯的語言實在是優美,畫面感已經非常濃重,所以在觀看的時候感覺非常貼切。這部劇也非常非常地忠實原著,把魔幻現實拍到了極緻,最後一集中的黃花,還有那如蛇一樣的血流都讓我驚嘆。臺詞也是一樣的優美,突破對改編的想象邊界。我想觀看了這劇之後再去閲讀原著,一定會忽略那些讓人發暈的人名,而呈現這些出出色的演員的形象吧。焦灼地等下一季。
其餘影視:
感覺電影裏出現的元素已經不再陌生:改革浪潮中被吞沒的大廠,監守自盜,有著輝煌過去卻不得不苟且偷生的普通人,破碎的家庭,壓垮的人格,貧困的窘境,人與人之間的猜疑,憤恨,打擊和你死我活。演員還是把這部片子撐起來的,還是不錯的。
感覺拍得很氣勢磅礴!很喜歡水墨動畫的定位。
冒著大雨去影院看了這部影片。一個放映院裏聽到的都是中文。申公豹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反派的龍姑姑也塑造得很不錯。母子離別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隊友抽泣了。我卻是在後來“踏出一條路”和“扭轉乾坤”的時候感到了渾身的鷄皮疙瘩。哪吒在最后喊出的那句,什么仙与妖,不过是用来压制异族的手段罢了,很能共情。如果沒有後面的反轉,感覺也就是視效比較出彩,但是一個多小時的時候也有點疲憊。所以反轉在這部片子裏則顯得至關重要。那一句“根深蒂固”的喊叫後面的畫面也是讓我非常震驚。很多細節的處理很到位,比如屠城的時候,一家三口在屋簷上最後的形象在後面的交代中非常清晰。最後的彩蛋也是有點歡樂。“仙”被翻譯成immortal,而“魔”被翻譯成demon,總感覺有一點點不是完全對得上,但是文化上的交流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需要不少背景知識。拍攝很不錯。
新聞感很強。
人機大戰中,機器大多是贏的那一方。
把戰爭元素糅合在這個故事裏,有一點新意。
不知道為什麽在兩年半前標志了想看。最近一期《文化有限》提起這本書,又去看了一遍書,再一看自己已經想看電影了,過去的演員真是有一種説不出的古典的美和韻味,很耐看。
從標志想看到看過居然相差了十年。不知道是怎樣的機緣巧合在十年前想要看這部影片。真是含辛茹苦。
挺熱閙的。
情人節放出,很好笑。 披著科幻的外衣的爛俗愛情片。
美第奇家族第一季從二月初就開始看,結果總有其他的影視作品插隊,所以一直停頓,結果進入第一季第三集后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好幾天一心一意地撲在這部劇上,連晚上做夢都是的。
第一季可能是為了介紹背景,開篇的節奏多少有點拖沓,但是最後一集發生了太多事情,也交代了很多事情。人對人的忠誠和信任一旦被破壞就無從修補。女主大放異彩。
第二季節奏快了很多,故事情節推進讓人應接不暇,很多婚姻,也有孩子的出生,很多友誼,也有背叛。最後兩集把故事推到了高潮,尤其是觀衆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而當事人並不知道,所以更加緊張。但是隱約縂感到男主還是沒有足夠的氣魄。兩位兄弟都是情種,那時候的人們似乎完全能夠接受婚姻就是交易。兩個家族的死磕到最後就是兩敗俱傷,可能這也是唯一的出路。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創作“春”作爲最後的結尾,也算是在血戰之後的一絲安慰了。
第三季的節奏更是穩扎穩打,層層推進,第一集的開頭就又把觀衆拉到了緊張的氣氛中,幾乎還都沒有在上一季結尾時候喘上一大口氣。爲了努力地刻畫和上一季“成長”的男主,這一季可是往他身上潑了不少髒水。整個一季下來,我絲毫都沒有感到片刻的輕鬆,也許就是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的鏡頭的瞬間給人帶來了安慰。最後的那場“虛妄之火”讓我看得真實地感到心痛。正如他所説的,“美是讓人更加接近上帝的。”男主在這一季冷硬都表現恰達好處,其他的配角,尤其是幾位女性角色都非常明亮,展示了她們的智慧和魄力。鏡頭的穿插也非常講究,鏡頭的對比也讓人感到非常震撼。尤其是那場屠殺的同時居然畫師迅速的寫生讓我驚愕不已。現在人的相機的迅捷已經可以輕鬆取代,可是可是,我們是否也失去了太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可惜沒有第四季。 "Beauty does bring us close to God."
"Seperating art from God is a lie, because the heart of men craves beauty as he craves God."
基於真實時間改變,拍攝得非常細膩,幾位演員真是大放異彩,尤其是科林·费尔斯,真是每一部影片都非常入戲。他把一位餘生投入解開女兒飛機失事之謎的父親演繹得惟妙惟肖,十分欽佩這位父親的勇氣和敢做敢爲。
裏面的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有希望,有失望,有謀殺,有欺騙,有溫暖,有家人,有保護,有放棄,有愛情,有友誼,有暴力,有勇氣。很完整的敘述。最後的結尾很有諷刺意味,你還在擔心別人,而這位別人只是在演戲。
布魯克林人生繪本! 最愛新加入的成員,那隻可愛的狗狗。最尬的場景都能想到了,還有什麽不能拍?
其實感覺女主也是因爲缺乏愛才渴望愛,那些網上的點贊也好,飛心也罷,都給她帶來了撫慰。她的男友一直在身邊,如此照顧她和她的孩子,實在是有點讓人費解。其他療法的確也是能夠治愈某些疾病,但是每個人的境遇不同,疾病和治療真的是因人而異,即使是同一種病,服用同一種藥,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女主的演員演技如火純青,尤其是一口澳大利亞口音,讓我一再GOOGLE她是否是美國人。只是這樣的悲劇天天在上演。
中規中矩的偵探片,看看瑞典風光,尤其是在下雪的冬日裏。
最後一口氣放出,看完之後,期盼第三季。男主和女主在人生觀價值觀上有着分歧,估計也是第三季展開的看點。那桩旧案至始至終地貫穿整個第二季,但是真相大白的時候卻感覺欠缺一點。感覺老顧的形象最立體,所以也很真實。幾個案件也都挺有代表性的,只是女主有的時候有點拎不清呀。但是畢竟這是電視,對吧,所以要求不高。撒狗糧的也真是撒得甜蜜。許卓的人設實在是糟糕,這個演員的角色都是比較渣的那種,也的確看著不順眼,吐詞是基本功吧,不曉得怎麽被通過的。
因爲看了《哪吒》,才發覺自己對《封神演義》,找了找過去的作品,決定看這一部。作爲一部35年前的電視連續劇,我看得實在是歡樂。那個時候的特技幼稚得可愛,再配上類似最初版本電子游戲的音效,塗抹的大花臉,直接地跳來跳去,思維也好,身體也罷,算是給我補了一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