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2025年八月精神瑜伽

 

八月主要的二十四節氣有立秋和處暑。 其中,立秋標誌著秋季的開始,處暑表示炎熱的暑氣將盡。白天的暑氣還是很濃, 所以趁着清晨走路,能走遠就走多遠,周末盡量讓自己走到2.5英里以上。還是去河邊,在一片綠中看到了偶爾的其他色彩。這也許就是我們説的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敬畏時刻:我們需要觀察,有專注力,還需要等待,呼入我們感受到的,然後放大這種良好的體驗。


今年的八月迎來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就是狗狗回來了。四年之前的不測讓她暫時居住到了別的人家,現在她也即將進入兩位數的年齡,照顧一個年老的寵物一樣也需要付出格外的心力。回來的時候,腿跛了,雖然看到小兔子,本能地向去追逐,但是被我用渾身的力氣拉住了。我領她出門,兩個都慢吞吞的。她有的時候還會站在原地,不動,擡起頭來看我,我就問她,“是走不動了嘛?”“是想回家嗎?”後來聽到一集播客是講動物通靈師這種職業的,我可真是想找到一位擁有這麽神奇的職業的人,告訴我她在想些什麽?


帶她去狗公園也是要趁狗公園裏沒有其他的狗,暫時還不能追逐打鬧。就讓她自己無拘無束地踱步,我坐著看看她。彼此相伴,心裏都很平安。


帶她去河邊,走到半英里,她突然掉頭就想回家,我想她一定是很痛了,但凡能堅持,還是會堅持下去。


女兒自己開車去了紐約上州爬山徒步。幾天之内沒有太多的聯係。我只想她安全就好。她說是一個很好地放鬆,因爲看生活的視角不一樣了。在山裏,能想到的就是不要摔跤,活着走出山,在漆黑無比的山路裏開車安全。吃東西也是樸素,自己帶了麵包去,沒有微波爐,不能加熱,去超市買了熟食和菜葉子,自己做三明治。我沒有問細節,畢竟以後的生活都是要她自己安排。她說那裏人烟稀少,物價也低,查了一下最近的一家playa bowl要開出去80多英里,真是個隱居的好地方。

播客

很久沒有聽到這麽一期有意思的播客了,更加有意思的接下來一系列的順藤摸瓜:聽完這集討論語言的,非常喜歡,發現了張湛老師是常駐嘉賓,就把往期的節目找來,第一期是講述伊朗的,又找到了“西西弗斯的健忘症|来自伊朗监狱的长电话”這篇文章。其中的一張照片讓我非常感動:照片是一摞寄送出去的書。後來又瞭解到張湛老師有一檔播客《天書廣播》,可惜小宇宙平臺只有2021年以後的内容,文章中提到的那幾篇在喜馬拉雅還能找到一篇。趁勝追擊還找到了他的豆瓣主頁:卡丹, 不抱一丝幻想。世界實在太奇妙。



越來越喜歡《劇談》這檔播客,很多好聼的故事,和埋在故事裏的密集的知識,隨便鏟一下,就可以延展開


因爲參加《巫蠱》的共讀,在加油包裏有一檔播客,非常好奇。聽過之後,對嘉賓“端木异”(豆瓣:小波福娃,微博:端木异) 非常好奇,就用小宇宙的搜索找到了她在邊角聊裏的另一集,還有她在《忽左忽右》的作客。這樣的枝蔓的衍生,感覺把信息/知識都串了起來。感覺收穫很多。



英文播客的收聽頻率明顯下降,但是可能會在某一天集中地聼一下,主要是裏面插播的廣告實在是有點頻繁,"This American Life"還是心頭好,畢竟是播客界的領軍。并且實效性不是那麽强烈,倒回去聼十年前的一集,還是非常耐心。這可能就是質量高的播客的魅力吧。

在critical moment, what's our reaction? Most time, guys will only think about themselves: put women in front of them to face danger.



書籍

這個月又一次做到了不執著地一定要看完一本書,有兩本書沒有看完,不想浪費時間。恢復了聼有聲書:狗狗回來了,帶她出門(或者應該説被她帶出門)的機會要比自己一個人説服自己出門的機會多,那麽有聲書和播客就是最好的陪伴。我還是偏愛紙質書,基本非常喜歡的,除了《小説榫卯》受限,暫時還拿不到紙質書,其餘的都是在看紙質書的時候能引發比較深刻的思考。畢竟翻頁來回琢磨語言是看書中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而電子書很難複刻這一具體的動作。而閲讀電子書的時候,常常會看別人的劃綫和評論,就跟看電視劇的時候有彈幕一樣,有的時候也會有閲讀的共鳴,所以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虛構之愛:

一口氣讀完三個故事,小小的冊子拿在手裏感覺還是很沉甸甸的,因爲作者對男女之間的關係具有非常強的洞察力。她筆下的人物衝突沒有戲劇化的大爆發,而是細膩地呈現性別偏見、控制慾,以及隱性的情感傷害。無論是行動還是心理描寫都非常地細緻入微。三個故事裏的男主角正是所有男性能夠顯示出來的最糟糕的樣子。如果說對第一位男士剛開始還少許有點同情,看到一半就已經感到非常討厭了;至於第二第三個故事裏的,那更是讓人感到厭惡。偏愛第一個故事,因爲能夠强烈地感到暗流涌動;喜歡第二篇的最後一句話。可以反復再讀。

非虛構之愛:

看到共讀計劃裏居然選擇了這本書,十分激動。苦於沒有電子書,猶豫要不要參加,決定海運之後,就一直在盼望這本書的到來。非常喜歡張秋子老師,聽過她的一席演講,讀過她的文章,和《人物》雜志對她的專訪,還非常榮幸地上過一節她的網課,自然是講小説細讀,很容易因爲她被文學中的細節打動,抽絲剝繭之後的快樂而感染。讀過秋子老師的兩本書,真的就是有她常常提到的脊背過電的感覺。雖然書中提到的書沒有都看過,但是絲毫不妨礙它們成爲種子,種了下去。閲讀的精髓都是在細節上,否則就看AI總結就夠了。所以魅力也在這些被我們或多或少忽略的細節了。每次讀到秋子老師在課堂上跟同學們互相亮出細節切磋的時候,心中是無不羡慕的!有這樣閲讀的人生非常飽滿,我願意追隨秋子老師一直不懈地閲讀。

挖掘細節/闡釋,需要在高强度的闡釋訓練裏反復磨練的技術。

生活之流本身是無意義的,但文字的排列組合帶來了意義。文本細讀是一種理解和闡釋行爲,一種需要習得的知識與可以聯係的技術。在繁雜的信息中尋找秩序甚至製造秩序。

文學的隱喻與生活的隱喻之間据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强度的對稱關係。真正好的細節是“拔出蘿蔔帶出泥”的過程,見微知着地釋放出某個小片斷表面看不出來的内容。篩選並決定有效信息是關鍵一部,解讀的技術本身就包含着對不必解讀之物的剔除。

张秋子:阅读应该像侦探破案,带来深切的愉悦

“启蒙”对我来说是一个危险的词,充满了自我陶醉的气息|专访

“知識的本質不是由信息或者說知識材料構成,而是一種心智結構。閲讀能夠培養一雙站在一定距離之外,審視我們個人生活的眼睛。

兩本腦科學的書都很喜歡:

一本十多年前了:

這本書出版已經十多年了,但是裏面的内容並不過時。儘管腦科學在這十多年裏一定有了很多的進展。作者指出人的“意識”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我们以为自己“自主做出的决定”,其实多半是潜意识在操控, 並消息地描述了潛意識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决策与行为。他用大量生动的案例解释人类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這本書的语言通俗易懂,對腦科學門外漢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讀物。書中提出大腦可塑性與“自我”的流動性,給讀者至少給我很多希望。這些天正在連續觀看嗜血法醫,恰好和書中最後兩章的内容密切地聯係起來,我們可以通過瞭解大腦來瞭解自己,藉鑒一定生理/生物層面上,而真正地瞭解自己卻遠超于此。這就是腦科學,哲學和心理學互相交叉的領域了吧。

Do we possess a soul that is seperate from our physical biology - or are we simply an enormously complex biological network that mechanically produces our hopes, aspirations, dreams, desires, humor, and passion? Neuroscientists vote for the latter: an essence that is a nutural property that emerges from a vast physcial system, and nothing more besides.
We are salve to these molecules, which alter consciousness, afect cognition, and navigate behavior.

Our internal life and external actions are steered by biological cocktails to which we have neither immediate access nor direct acquaitance.

The brain is a team of rivals. We all know what it's like to have moments of indecision but our human arbitration between the programs allows us to escape these conundrums and make a decision. We quickly find ways of cajoling or castigating ourselves toward one outcome or the other. Our conscious minds - a small part in our total neural function - really shine.
Beyond a collection of local expect systems, we are collections of overlaopping, ceaselessly reinvented mechanism, a group of competing fractions. The conscious mind fabricates stories to explain the sometimes inexplicable dynamics of the subsystem inside the brain.

尽管读过不少大众神经科学的书籍,因为我实在太着迷于大脑这个无比神秘的器官, 所以在读到這本作者的第一本發表的書時,真是一种享受。

这本书相當精彩,既有科學作品所需要的清晰明了的語言,但是又不失飽含情感的優美的字句。我完全不觉得是在读一本科普类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将许多个人经历融入每一章,让我几乎觉得是在读一本回忆录。它成功地将医学的精确性与人性化的共情融为一体。其叙事智慧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神经学的理解,更拓宽了对叙事本身的认识。

我很容易看出作者有着非常扎实的文学阅读和理解功底,因为她列举了许多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她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躁郁症、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现实中的失明以及小说《失明》中的失明。她还提到了《戴洛维夫人》角色中的晕动症以及《海狼》。

当我读到第10章,作者提到她曾学习认知科学和文学时,我激动地确认了自己的猜测。“……不仅沉浸于支撑语言的分支网络——无论是句法还是神经元,也沉醉于T.S.艾略特《荒原及其他诗歌》中那淡淡的月光和倾覆的坟墓。在我第一次听到本吉的祈祷多年以后,我在艾略特的诗中认出了它们。《荒原》倒数第二段的结尾喧闹嘈杂,充满了沙沙作响的草和画眉鸟,有呼啸的蝙蝠和鸣响的钟声,还有声音从空水槽和枯井中涌出,但就像本吉的祈祷一样,这首诗以对寂静的恳求结束:Shantih, shantih, shantih (平安,平安,平安)。” 这些文字让我感动得落泪。

我也非常欣赏书末的“推荐阅读”部分——这不仅表明作者做了透彻的研究,也为想深入了解每个/所有主题的读者提供了许多窗口。

本月重讀:

缺席

其他的閲讀:

因爲並不想每一篇短篇都閲讀,我就讓ChatGPT和Gemini給我推薦這本集子中的故事。有兩三篇是兩個AI都推薦的。作者書寫的題材涵蓋非常廣汎,有東方神話,那篇Human Heart讓我想起中國的九尾狐;有魔幻現實主義,那篇Honey & Sun,我感覺讀到了女性馬爾克斯;還有用動物作爲一個意象,比如那篇螳螂(吃夫)就非常精妙;也融合當下的元素,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讓自己死去的孩子再次“復活”并且停留在溫馨的時刻而非孩子長大後和父母之間尖銳的衝突。作者不僅談論了作爲第二代移民和母親之間的感情衝突,也描寫了和父親之間遭受情感虐待的創傷。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短篇小説集。韓國家庭的書寫和中國的有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Parenting is a kind of revision, I suppose. A reworking of what you have been taught to think and believe, calibrated for an entirely new person than never asked to be part of your psychodram. And what is family but a group of people who agree to believe in these revision together, to pretend that they do not see the small cracks and fissures where the stories do not quite align.
A satisfying slowness crept into our days, the routine of our lives threaded by the fact that this new Elly wanted only to be around us, to soak up the raw data generated by our conversat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her.

沒有整本書每個故事都看完。但是在已經閲讀的故事中,每一篇都非常喜歡。契訶夫刻畫了那麽多精彩的人物形象。他嫺熟的寫作技巧,出現的重複,不僅僅是語言和情節,更多的是意象,很給人衝擊力。還有那些語言之下的含義,只有勤奮地細讀才能體會到。閲讀了他的作品,感覺對很多書寫都去魅了。可能還是會入手一本實體書,隨時可以翻開閲讀其中的一篇,這可能就是短篇小説的魅力。可以隨時進入一個情境,想出來就可以出來,不想出來就沉浸其中。像閲讀他所有的作品,可能中英文交替地閲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吧。

一口氣聽完有聲書,很沉浸。喜歡這個魔幻的故事,是對現實最好的反抗。改編的電影預計2027年上映,是我喜歡的韓國女演員,很期待。故事裏的描述愛憎分明,人物形象也有一點單一,但是我喜歡這種明顯的切割,讓主題更加突出。 (Audiobook)

現代版的《傲慢與偏見》,還是挺好磕的,有聲書黨背景音樂聽著,也算是在做家務時候的一種小小解放。 (Audiobook)

2025年的夏天閲讀這本書,無事發生,所有的事都在發生。 (Audiobook)

小説的設定比較精巧,很簡短的一次聆聽體驗。 (Audiobook)

大渣男歷險記。聆聽這本書的樂趣主要是看最後這位女士是怎麽找出真相的。有聲書陣容豪華。 (Audiobook)

作者的故事綫感覺有點不是特別地順,但是故事想表達的意義非常裸露,如果能夠稍微再含蓄一點可能閲讀體驗能好一些。把鬼魂融入整個故事中有了東方元素,和整本書想表達的反亞洲的仇恨很好地結合了起來。書中的背景也是一個很新的設定,所以書寫本身也有一定的陌生性。 (Audiobook)

Goodreads上短時間内給了非常高的評分,尤其對作者的第一本書來説,是非常慷慨的。可能正是帶着這樣的期望值去看,尤其是我一直對平行宇宙的書寫非常感興趣,看下來多少有點小失望。三條綫并行穿越30多年,并在期間他的母親,姐姐和愛人都一一展現開,應該是一副氣勢磅礴的畫卷,但是多少我縂覺得還是少了點。最喜歡Bear的那個故事,讓人動容。作者的描寫非常有細節感,而且很多場景讓人身臨其境。我聼的有聲書,可能閲讀實體書的感覺又能更上一層樓。 (Audiobook)

作爲擺脫做家務的枯燥的有聲相伴書,還是比較有娛樂性的。 (Audiobook)

青春文學,添加了點懸疑的元素。 (Audiobook)

非常奇妙的閲讀體驗,不確定我是否真的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 (Audiobook)

我們需要這樣的作者來給我們清晰地客觀地展示真相! (Audiobook)

對談是輕鬆的,但是談的内容卻有輕有重。她說,把你的文章除去所有的形容詞和副詞,只剩下名詞和動詞,看看這樣的文章是否寫清楚了你想表達的意思。她提到敘述視角的重要性,第一人稱和有限第三人稱是最無聊的視角。她對科幻的理解,她對老子(中國哲學)的闡述。平易近人,清晰易懂。之後又種草了一些書。

讀過作者的小説,非常喜歡。這是我讀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裏面提到了一些熟悉的作者和他對寫作的一些書寫,很真誠。 (Audiobook)

坦誠的碎碎念。

《四郎探母》讓我知道一場京劇的演出後面那麽都多的故事。《学美术,教美术》完全就是一個小小的微觀史。刘大可的那一篇有一點讓我一點讓我小失望,似乎有點不是很能進入他的書寫之中。其餘的文章都很一般,沒有太深的印象。

奔著實用主義的一半教材,需要短平快見效的可以參考。不過最後的附錄給出的特稿文章還是值得閲讀的。 (Kindle電子書)


影視

歡樂源泉:

何廣智值得!漫才也是才華橫溢!今年的表演,節目和安排都非常精彩。好捨不得結束。期待明年的夏天。

電影之愛:

10年之後(2025年一個夏日的午後)重看了一部片子,更爲震撼和感動。為男主和男配精湛的表演,為真實事件的發生,為這部電影能夠這樣被拍攝出來。男主拍這部影片瘦到脫形。蝴蝶彌漫在他周身的時候非常夢幻,真是一個令人癡迷回味的鏡頭。他只是想活著,努力地活著。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疾病的恐懼,對朋友的愛護都表現得太好了,絲毫都沒有任何表演的痕跡。

1/4世紀后再來觀看這部影片,依然讓人震撼。前面四個人的友誼有多麽地天真,後面的真相就有多麽地虐人。真相傷人,一定如此。感覺韓國拍電影有着難得的氣魄。小人物們在大的歷史鴻溝裏怎麽也是翻不了身的。

看完《安娜》,循著導演的步伐找過來。故事本身就情節來説並不特殊,但是故事的講述方式非常特別,起初的疑惑被解開后,襲來的是沉重的悲傷。從此的相隔讓人唏噓。沒有想到在一個風涼的夏夜看了這麽一部令人落淚的影片。

看得我感覺窒息。外科病房的護士如果全心投入這項工作是個無底洞啊!辛勤的體力勞動,精準的腦力勞動,還要提供合適的情緒勞動,實在是從内到外地疲倦。

電視劇之愛:

好看好看。愛恨情仇,幾位女性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每個母親/上一輩都用自己認爲是正確的方法保護下一代,也就是通常意義上地“對他/她好”,黑人母親頂女兒的時候;母親向女兒表明“我的出現是為了表示你是我的女兒, 永不丟人”的時候,母親坐船遠渡就是為了支持女兒,並手把手教女兒怎麽做女主人的時候,都是動人的時刻。父母從内心的支持是下一代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泉。服裝化妝和道具真是實在是太耀眼了,感覺都是恰達好處,不多不少。懷著最大的耐心,等待下一季。

不知道為什麽不能添加這條電視劇的條目

根本無法控制自己追看的節奏,這些天來所有的業餘時間都交給了這個劇。中間的情節實在是有些狗血,而且男主的形象也有點越來越立不住了。他的妹妹實際上是整部劇的核心,和男主也是劇裏劇外地分分合合,也不知道是否是假戲真做,但是至少也還算是平和地分手,也是努力地接受自己疾病,並按部就班地治療,非常了不起。雖然很多細節經不起推敲,但是我想這部劇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對於精神上有創傷的罪犯如何處置?我會記得這八季陪伴我的夏天。

很緊凑的一個劇,讓人感覺緊張甚至窒息得喘不過氣來。那個處境艱難的母親最終還是因爲太善良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對女警察這個角色感到非常不舒服,似乎呀榨乾綫人的一切,尤其是在最後佩文已經坐在車上滿懷希望準備離開的時候,最後又塞給她一個如此危險而不可控的“任務”,而諷刺的結局讓我為佩文深深地感到惋惜。青年人的腦子啊,用怎樣的洗潔精就洗出啥味道啊。

記錄片最愛:

標記想看是十年之前,怎麽能有這麽大的間隙,因爲攝影一直是我喜歡的。看完這部紀錄片,不禁唏噓。藝術家注定是“古怪”的嗎?她拍攝了那麽多的照片,非常完美地闡釋了street photograph,對生活的觀察,對人類的觀察,是那麽地細緻,充滿洞見。而她同時又是那麽一個充滿黑暗的人,作爲一個保姆,居然虐待孩子,實在是很能想象。最後她相片中的人物出現和相片拍照是非常感人的一幕。

動畫片最愛:

5年前標志想看,那是在疫情期間,掘地三尺地找各種電影想看。結果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電影的想看卻一直持續。只是現在看這部片子還是感覺很低落,因爲電影中描繪的并沒有任何的改觀。畫風很簡樸,故事中的故事有點太刻意了,但是我能明白它的用心。

佳片重溫:

已經超過六十年的影片,卻一點都不感到過時,因爲人性還是相同的,同情與愛情,好心卻不一定辦好事。那時候的演員都是藝術家。

這部比新中國年紀都要長一歲的電影真的是太前衛了。很多無聲勝有聲的片段。那個時候的電影應該説是巔峰之作,沒有花哨的科技和炫技,拍攝的就是人性和生活。

那個時候的演員都是宗師級的呀。這部影片和新中國一個年紀,上演的就是現實啊。

又是一部比新中國還要年長的老片。一直聽説這部著名的影片,沒有想到時長三個小時。幾乎每一部影片中都有上官云珠,角色也變化多端。結局似乎早已經注定,讓人感到唏噓不已,似乎只有輕生才是唯一的出路。這也是那個時候的宣傳嗎?看得我倒吸一口涼氣。亂世之中看透人心。大時代中小人物如何生存呢?有人抗爭,有人隨波逐流,有人忍耐,有人放棄。人物心態的轉變刻畫得非常真實,老太太尤其演得精彩。

好不容易看到一部不是那麽苦哈哈的影片了。刘敏华説得很對,中國人真是一個奇怪的民族,對死看得那麽重,都不知道怎麽好好地活了。老校長一個人把三個孩子拉扯大,還是很不容易的,只是期間省略了很多細節,給人帶來一種很輕鬆的假象,我想他的妹妹一定也是幫了很多生活上的忙。整部影片給人的感覺非常質樸。

九十多年前的無聲電影!阮玲玉的演技和整個故事的流暢性依舊讓人驚嘆。

脫口秀:

她好敢講,也講得非常擊中要點。

其餘影視

幾位老戲骨演得很棒,但是感覺原著還是出彩一點。

1/4世紀前的電影了,但是還是看得讓人淚流滿面,心潮澎湃。心中懷有夢想并且付諸於行動。父子最後的對話很不錯,兒子明確地表達了他對英雄的理解,父親堅守自己的崗位。很希望能多一些這樣有關中西部州的故事。

很難得用一個非常冷僻的角度表達了德國視角的二戰影片。結尾很棒。

了不起的韦斯·安德森!十六年后看這部影片,依舊相關。

知道這部影片要上映之前,特地又去把老金的那本中短篇小説集子借來閲讀了這篇,現在隨著電影的放映,已經有單行本了。非常感激影片尊重原著,以倒敘的形式展開,幾乎是高度還原老金的描寫。其中兩段舞蹈的演出特別精彩,直擊人心。

感覺最後的一封信是本片最動人的地方。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會離我們而去,一定需要這樣一個牽强的提醒呢?因爲我們都已經迷失在生活瑣碎中了,我們奔忙,我們忙碌,我們疲憊,不知道把鏡頭聚焦在何處。

標志想看是5年前的夏天,那個時候大家都還在為疫情的走向無所適從。挖掘古老經典的片子是那時(其實也是當下)的精神食糧之一吧。影片的結尾真是美好,正如這張宣傳照中一樣。三姐妹表演太生動了,都不讓覺得是在表演。

感覺炫技成分高於講故事。

20年前的電影,看到那麽年輕的墨菲,無法把他和奧本漢默聯係起來。劇情非常predictable,完全就是看演員了。

太苦了。如果有障礙,處處是障礙。

看《嗜血法醫》裏看到女主來串臺,看到彈幕提到女主,也是好奇,找來看看。這部已經二十多年的影片了,還是眼花繚亂,目不暇給。演員們都很好。如果在影片剛上映的時候看,那個時候的我可能會更加喜歡一點吧。

結尾有點奇怪。小演員真不賴。

星星送給章子怡,她還是演得非常出色,因爲特別不像她自己。但是故事情節實在是乏善可陳,雷佳音演的角色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非常不喜歡暴力鏡頭,給人强烈的不適感。

除了最後一集爛尾了,其餘的幾集都非常連貫,故事也講得比較通順,几條綫慢慢地走到了一起。青少年真是令人煩,説實話。

前傳感覺一般。青春期的Deb感覺真的是有點讓人感覺annoying。回憶的片段的顔色實在是不能接受,雖然明白是為了區別於當時。

看到播客《燕外之意》要講這個電視劇,找來一口氣看完,跟美版的《安娜》相比,這個假安娜要善良太多。其實她如果不結婚,就可以一直這樣滿意地過着她的人生。所以婚姻真是個包袱,而且并不甜蜜。

英國敢拍的,一氣呵成,把一個故事講得完完整整。

大家庭裏各自成長的故事最吸引人。

短小精悍,喜歡女主角,就是中年發瘋的那種。

英倫式偵探還是不會讓人失望,只是角色扮相有點不太讓人討喜。

這部片子吧,實在是太能裝了。看看也無妨,就儅背景音樂了。

老金一定不開心這部劇被改編成了這樣。

文章

宋明炜:行将绝迹的藏书者

藏书看似混乱无序,却是人生或人间情景的呈现。
许多年后,与这些遗落的书偶然相遇,不仅是过去的韶光重现,整个宇宙都会为之闪烁。

其实我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藏书终将全部消失,我关于书的记忆、与世界的相遇、在历史中的经验,不管是我个人的,还是我所属的一代人或我前后几代人的,在新的时代面前成为累赘,注定消逝,不会有人为之惋惜。

杨全强:为什么写作?

本雅明写到过一个叫吴之的穷困爱书人,他在书市的书目广告上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书名,但他又买不起,就回家把他喜欢的这些书名都写成书。这可能是我看到过的最魔幻的写作动机了。

崔恩荣,「杀死自己」后,自我像礼物一样袭来

我不认为只有激动的感情才是爱的证据。 责任感、想照顾的心情、想一直在一起的心情、死前不想分开的心情,我觉得这都是爱。」
痛苦本身不是武器, 但是表达痛苦并传达给他人的语言可以成为武器, 是为了正义和平等的武器。

滿足欲望的多巴胺,親密關係帶來的催產素,運動和心流帶來的内啡肽和放鬆心情,緩減壓力,抵禦悲傷的血清素,都是我們快樂的來源。

钱锺书是怎样炼成的:前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管理术

对照他的笔记,会发现一张经过层层反刍、内化和梳理的知识地图,有无数的暗格、彩蛋和支线;也可以观察到,从笔记向札记并形成最终的作品时,内容是如何被一点点加工提炼的,形成了一个个不断互文、深化的网络状文本,无一不体现着治学的个人旨趣。斯人已逝,字里行间,却仍然有光。

2025年七月精神瑜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