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并不等你。好消息,不是喧囂鑼鼓,而是靜水流詩。一月的節氣是小寒和大寒。大寒那天真的下了雪。3-year Journal的本子到了最後一年,打開看去年的大寒,同一天也在下雪。所以說,節氣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存在。
新年第一天,我和隊友分別走進大自然。他爬的山我去不了,倒也是自在地在河邊晃了2公里多。看到水裏的云,聽著我喜歡的播客,主播和嘉賓的對話都非常燃。我想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跟閨女一起去看了一場室内四重奏,演奏的都是Hans Zimmer所譜的曲子。第一首曲子Time就讓我動了情,濕潤了眼睛。音樂是還是很有衝擊力的。
接下來的周末裏,只要可以,就去運河邊上,讓自己的心靈暫時離開身體,融到空氣的自由中。
看到雪中狗狗的脚印,想念我的Rixi。
銀婚的晚餐:
然後就是準備過中國新年。自己動手跟Lego積木玩耍了一番,整個過程超級開心。一步一步的,慢慢成型。
兔年最後一天的朝霞:
迎來了中國的蛇年。在如海的祝福海報中,我獨獨鍾情這張,圖中的蛇給我一種精靈的感覺。今年大年夜半夜的時候居然有人放鞭炮,而且是動靜很大的那種“二踢脚”。學校也放假一天。孩子在大年夜回來吃飯,雖然比預定的時間晚了一些,但是也是一家人整整齊齊。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家人齊心協力把一張巨大的寫字桌從二樓搬下來裝車,運到了她的畫室,是一起齊心協力的結果,我很珍惜,也充滿感激。播客
新認識播客:
小年夜那天一口氣聼了好幾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這一集:
裏面説到友誼的過濾網: 1)道德底綫
2)志趣是否相同,講到了shared experience,《2666》裏的友誼。這裏的志趣相同指的不僅只是打卡某樣興趣,而是雙方對同一領域有著熱切的投入并且樂意分享成果和思考,所以才能在彼此的身上獲得長期的很深入的精神共鳴。這不(僅僅)是消遣,甚至不用花錢,二十隊某種知識、共識乃至真理的追求。這樣的滿足感會更加持久。如果只是特定場景裏能一同做事,那麽也只是友誼的潤滑劑,但也比娛樂更深刻,至少在這個場景裏是一個牢固關係,也是必要的,至少在這個互動中是一個安全區域。
3)價值觀是否合拍。
Blow Your Mind 在春天讀書會裏群友推薦的最新單集有關《英偉達》。往前翻了翻其他的,有一期有些啓發:
TIANYU2FM — 对谈未知领域 下面這一期非常喜歡。凌晨5點聼的,原來以爲聽聽能睡個回籠覺,結果越聽越精神。
聼完下面這一期,毋庸置疑,又種草好幾本書。
順著《芭芭雅嘎下了个蛋》譯者的介紹聼了這一期播客,又發現了《鵝之書》的討論,最新的一期有關民俗,動畫片和偶的也非常動人。
“跳島FM”播客要解散了,聼了最後一期,然後順著他們提供的鏈接找到了好幾個分散的還是有關讀書的節目。
元旦那天在河邊散步的時候聼了“岩中花述”魯豫和何宇珈的談話“S5E6 鲁豫对话何雨珈 | 和她们相遇的时候,我的键盘在起火”,才把好幾本中譯本的譯者對上號,又去螺絲在擰緊裏聼了跟她的另外的訪談 - Vol.57 对话何雨珈:xx 是最小单元的抵抗
還有周軼君老師也開播客了:
查閲波蘭文學的時候,居然居然居然找到了葉沙的播客。天哪,從90年代末她的《相伴到黎明》那檔節目是多少decades之前的節目了,想想是最早形式的播客呀。沒有想到這裏還有她的一個自留地啊!!她還在繼續做她的《子夜書社》,嘉賓仍舊是舒逸聊。感覺有點穿越!
有幾天集中收聽了好幾期犯罪播客:
因爲《多多指教》其中一集的對談,有找到了《黑貓偵探社》,在”播放最多”裏找了幾集聼,下面這集印象很深:
因爲看書去挖出來的播客:
訂閲的老播客中印象深刻的單集:
非常感谢这样的对谈!罗丹妮老师交流非常坦诚,有着非常“保持初心”的态度去做一本书,在当下实在是太稀缺了。可能也真是因为如此,她编辑的书总归也是闪闪发光。在异国他乡的镇上图书馆因为农历新年摆了好几个展示柜,有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书籍,惊喜地借到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听到这集播客,真是感觉遥相呼应!也非常感谢大壹,从“文化有限”到“八份半”到“多多指教”,从你的播客们中找到了另一方开阔的天地。尤其喜欢“多多指教”中你的提问,一点点细节不放过,因为也是我想晓得的。非常感激你们,真诚的交流和being humble, 让我感觉光还在,只是有的时候被遮住了。
《我是女博士》【32】哲学博士:把“姐妹情谊”作为方法
引出了很好的一些列的閲讀的書籍:
好棒的一集啊,又是一片新天地,最後的樂曲非常明亮!
應然世界 vs 實然世界,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説法,非常豁然的感覺。
《面基》E91.去找一座自己的地坛吧!聽到別人聊史鐵生,很感動!Shownotes非常棒。
農曆新年是蛇年,訂閲的播客裏有好期都提到了蛇:
張大春的播客很有意思,喜歡《沒有神的所在》和《周成功的生命科學》系列。他的聊天很舒緩。
非常喜歡Criminal和This is Love,節奏很好,故事也很新鮮。
書籍
虛構之愛:
春天讀書群裏的推薦,分兩個晚上看完了這本書。接觸韓國文學不多,感覺傷痛是很大的一個主題。現在的詞匯用一個“東亞”就進行了歸納。大家説著這些流行詞匯,似乎有了一層表面上的認同。是的,彆扭的母女交流,因爲離婚會引起的羞恥,跨代的愛更加濃重,陪伴的可貴。母女關係是書寫的永恆主題,更何況這本書裏還是四代的重叠,感覺越往上越沉重。祖母和“我”的關係中似乎跨越了母親,其實母親卻無處不在。還有女性之間的友誼和支持真的是那麽實在和真切,也是這麽一路堅持下來的重要的支柱。很難説在現在“我”的這一代還能再擁有的。在這樣的支持系統裏面,可以活得更加流暢。
非虛構之愛:
順着《第一人稱複數》第一季第六集的藤摸到了這個瓜。去年年末開始看就一發不可收拾,太精彩了!這部作品視角新穎,觀察細緻,洞見深刻。動物世界性行爲和性別結構在做著的筆下非常生動,從某些鳥類的一夫一妻制到昆蟲的性別變化,細節真實,且充滿文學性。動物們在生育和生存之間的搖擺不定,人類看起來的交配的混亂和無序,自殺式繁殖,生育孩子的雄性,爲了讓雌性動物進入發情期而殺死嬰兒的雄性,厭惡社交的老虎,十頭母象群居的家庭單位,用愛代替暴力,一妻多夫的昆蟲們,親爹不要,母親改嫁后白白失去性命的嬰兒,等等實在是超乎我們的所思所想。反思人類對性和性別問題時的局限性,反思性和愛之間的聯係。為某些鳥類幾乎是出於本能的一夫一妻制而動容。十分感慨。很期待作者下一本書。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力,但是卻有點説不清楚。我想多少跟身份認同有關。一種在異鄉想知道自己是誰,或者知道自己是誰卻並不能説清自己是誰。作者的書寫非常奇妙,感覺很有代入感,但是同時又有陌生感。一個被撕裂的國家,不復存在,就跟橡皮擦一樣地抹去了過去的我。新的我也不存在,也不會再存在,因爲那些原子都散盡了。作者的排比句和連續好幾頁不分段的書寫氣勢磅礴,要到一切,不能一口氣讀下去,因爲怕自己下一口氣接不上來。又想一口氣讀下去,這樣才能掩飾眼裏的淚花。
喜歡她的文字和那些因爲書本而結緣的人們。寫了書評在這。
本月重讀:
很多年之後重讀這本書緣起聼《蜜罐吃書》的一集播客,裏面提到了《永恆少年》。用了微信讀書的體驗卡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到“狐狸有關馴養的”那一章還是讓我起鷄皮疙瘩。還有其他星球上的那些人物們,也都讓我會心一笑。不知道看這本書的少年的我是否也有相同的微笑。
其他的閲讀:
近期看到的非常好的一本虛構作品,并且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它的跨度非常大,從上海到香港,台灣,洛杉磯,紐約。在動蕩的年代兩個家庭發生的故事。因爲是普通人的故事,所以講述的方式就顯得需要特殊一些。作者的敘述非常有意思,讓我想起小時候做的數學題:兩量火車想向開去,它們在幾分鐘後能夠相遇?一個從小時候講到成長,一個從老年倒敘到少年。人物形象很豐滿,尤其值得一提的事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上海話,廣東話,台灣閩南話表現得非常準確。所以也非常感謝朗讀者們,他們也都表現得精準,是這本書裏不得缺少的一部分。聼這本書最後一部分的時候我正在用搭Lego推出的中國新年的金錢樹,不知不覺中又想家了。
4.5顆星,四舍五入。看到GR裏記錄看過的時間是我一生中最最最最糟糕的時刻,不知道怎麽還能標志了一個“讀過”。我想,那個時候幾乎是絕望地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哪怕是游離當時的狀態一絲絲也好。所以重讀/聼了這本書。老金的書非常適合有聲書,情節推進有張有馳,節奏拿捏得特別好。人物慢慢進入書本,男女主角都到齊了,故事也變得越來越飽滿。尤其是書中的人物在他的表面,或者應該説是内心,也是一個寫小説的。裏面還向很多大師們的文學作品小小地致敬了一下。這本書在這個時候閲讀,也真是應景:好人“爲民除害”而做了壞事,是否應該得到懲罰?小説裏沒有提到超自然的力量,讓讀者感覺更加接地氣。老金的書,只要他寫,我就會讀。
從圖書館借到這本書的時候,書非常地新。那種精裝版本根本沒有被打開過的感覺,因爲書脊沒有一絲絲被展開過的痕跡,搞得我在閲讀的時候也只能用一隻手始終地舉著,不忍心用分量壓到書。我又一次去查看了一下出版的年份,沒錯,就是2019年。快五年了,幾乎沒有人閱讀過嗎?或者我想借閲的人都非常地小心。
看書的前一天一場下了十個小時的大雪。所以在這難得有陽光的周一,外面零下十幾度,我忘記了要去觀看的就職典禮,沉浸在這本書裏。書評在這。
這本書讓我想起Elizabeth Strout的書。描寫的四平八穩和點點滴滴就是普通人的生活。
感覺是就是很好聽的通俗歷史小説,感覺拍成電影應該挺好看的。 作者寫作的套路就是這樣,一點懸念,放在一個歷史維度中,每次的主題還是需要做一定的research,也還是比較佩服的。
可能真是先入爲主了,我感覺改變的電視劇比原著更有味道。可能是拍攝手法,或者是幾乎完全忠實於原著的改變。在閲讀的時候,總是不斷地代入電視裏的角色。
這本書從中國背過來已經將近15年了。一直被很多其他書插隊,畢竟感覺自己并沒有需要立刻識字需要閲讀這本書的緊迫性。前兩天翻到了作者的另外一本書,也是跟詞語有關,想起了這本書,從地下室的書架上找出來,睡前的幾個晚上看完了,因爲實在是太好讀了。作者的兒女充滿童趣的話語在作者講解每一個字的時候都頻頻出現,讓我是笑嘻嘻地看完得整本書。不得不欽佩作者的古文功底和寫作時隨意灑脫的風格。看似輕鬆,實際上有著很深刻的内容在内。我發覺幾乎每一篇都有我不認識的字。女兒過來問我這兩天在看什麽書,也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但是她的好奇是對另一種語言非母語的好奇,而我是對自己的好奇,想想如果還在做學生的時候有作者這樣的語文老師該是多麽幸運的一件事。
非常喜歡“听妈妈的话”,“一次艺术的链式反应”,“哲学理应如诗”和“语言争霸”這幾篇。第一篇看得入迷動情,雖然經歷境遇各不相同,但是卻能有着相似的感受。很想多瞭解一些作者李凡,但是卻找不到。母女的故事一直非常令我着迷,更何況這三代人經理的是歷史的見證。對作者的母親不知道怎麽有著深深的共情。第五篇文章詳細地敘述了影片后的故事,尤其是作曲那個小部分,我正在想怎麽沒有請Hans Zimmer來作曲,原來是他已經被電影《沙丘》聘請去了。維特根斯坦的故事又是一個天才的奇遇,讓人嘆息。一直對語言感興趣,而最後一篇是一篇非常接地氣的歷史敘述。這麽一冊讀下來,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感覺這是一本雜文集。非常獨特的閲讀體驗,雖然已經閱讀過她的《疼痛部》,體會過她大棒一樣的文字,但是還是被打到,是很好的那種。最喜歡最後一部分, 感覺最接地氣。
很喜歡作者的分享。最初知道他是在喜馬拉雅的音頻節目上。他使用語言非常精準,很有表達力,而且知識面非常廣,因爲研究喜愛文物,不可避免地通宵歷史,文化,文學等等。聼他慢慢敘來,非常享受。
很好地梳理了文學四要素。“用文學抵抗人生的虛無,用理論穿透世間的幻想。”
很好看,感覺抓住了瞬間,抓住了細節。 很想學習如何能用自己的畫筆來留住這些時刻。
豐子愷的話語樸素易懂。
情報生產者,很有趣的一種説法。上野老師給出的步驟非常詳盡,可以適用于大大小小的提問和輸出。
這碗鷄湯!字裏行間裏找到了幾個影劇可以看。也比較羡慕她能隨時拿來運用,甚至細節到臺詞。《生活大爆炸》中,在霍華德和伯納黛特的婚禮上,謝爾頓對他們說:“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們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我是先閲讀了同作者的另一本書"Same as Ever",後來看了很多評論,都說幾乎是這本書的重複,所以處於好奇,還是決定借來讀一下。這本書果然是常青樹,在圖書館的on hold list中排了一陣子才拿到,而後面還有26個on hold,而且圖書館不是說只有一本書。
看完之後也沒有感覺太驚艷,可能還是跟年齡有關。我想如果是20剛出頭,剛剛開始工作掙錢,那本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全書沒有羅列任何投資的原則或者竅門。如果你非常繁忙,想迅速地從這本書中獲益,那麽可以只閲讀第19章。(當然一本值得的書是不應該這樣被對待的)。寫了簡短的書評。
不能算是閲讀,應該説只是瀏覽。我認真地讀到作者的公公婆婆的故事之後,就沒有力氣看完整本書的敘述。對我來説,沒有connection。原本是看重她從攝影師的角度出發寫回憶錄,可能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角度。
影視
看了很多一樣,其實就是收官了。希望來年想看的速度慢於看過的。
電影之愛:
看了導演的另一部最新的片子順藤摸瓜找過來的,完全不同的風格,感覺。單向的溝通還只是述説吧,不期待任何回報的述説?
終於在綫上等來了這部影片,可能是期望太高了,結果還是有一點點小失望,因爲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明白了說是邵導的脫口秀的評論。裏面的臺詞的確是非常精彩,而且一句接着一句,不過感覺小女孩說的那些話有點過於臺詞化,也不完全是成熟,就感覺不大會說,比如對眼睛的描述那一段,這麽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看完後去聼了聼和邵導的訪談,意外地發現她有著一個會表揚她的母親,也算是解釋了影片中王鐵梅的形象的塑造。宋佳演技不錯,從《山花爛漫時》裏的桂梅到這部片子中的鐵梅,收放自如。影片中的高光時段是猜聲音那一段,辛勤的家務對比大自然的和旋,盡顯電影的魅力。生活有很多可能,大家各自安好,接受為大。
電視劇之愛:
這部連續劇第一起和最後一起案子感覺是最消耗的。當然最後一起破案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支持。這些陳年積案真是讓人感到非常可怖,尤其是這些案件都是真實案件。基層的刑警工作人員真的是非常辛苦,也很危險。中間有幾集比較水,估計也是想給人物一個比較完整的表現。相當不錯地一部體現公安幹警的向上的影視作品。
台灣電視連續劇短小精悍,立意深刻。短短八集講完了一個非常完整的令人震驚的故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司法,廢除死刑,外來勞務,漁業的黑暗,親情,族情,到最後就是一個“良心”,你是否有?如果有,如何安置。
雖然被告誡只要忍受了前三集,就開始慢慢舒服了,但是前三集的觀感實在是太吵鬧了。我覺得可能就是要用這種非常誇張的表現手法來顯示她的性格,也與後面的故事線聯係起來做了一個强烈的對比。最驚詫的鏡頭是浮起來的尸體們。整個劇集中笑點實在是非常集中,而且黑色幽默的效果是淋漓盡致!向女性偵探致敬!要表達的意思已經非常地突顯了,但是表達的手法實在是讓人耳目一新。好幾處渾身起鷄皮疙瘩,最後一集實在是高潮迭起。尤其是Abby這條綫看得我熱血沸騰!裏面對男X的醜陋嘴臉的揭示實在是大快人心,一覽無遺。期待第二季!!
綜藝之愛: 無
其餘影視:
我從不會對演員朱利安摩爾失望。如何對待生死是每個人都必須去思考并執行的問題。故事很簡單,演員出色,讓這個議題又一次被思考。
又被安利了一次(《疲憊嬌娃》最新的一期冬季氛圍檢查裏推薦),所以今晚決心看完。真正的痛苦是無法分擔的。對於這樣的旅行,我個人是持著非常懷疑的態度的,不明白所謂對"closure"的執念。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經歷苦難也好,不能忍受辛苦也罷,各人有著各人的境遇,大衛説出的那句話毫無邏輯,因爲一個人能否承受苦難的能力不可能遺傳。每個人在逆境中迸發出來的能量或者往回退縮的尺寸都真切地存在,沒有好壞之分。個人的評判還是太濃重了。
看櫻花的那一段自白讓人淚崩。整個觀感讓人感到充滿疲倦。正如她所説的,勝訴不是結束,傷口永遠存在,是一生的療愈。
標志想看的時候正是困在家中的時候,結果事情接踵而至,反而沒有覺得那麽着急。今日看完,沉浸在英式的黑色幽默中。所以到處都是害怕一個“軸”的人。這個劇情實在是太反轉,發現秘密的時候張嘴合不攏。後面的熱血硬漢的時候反而倒是有點虛弱了。
最後的反轉讓人感到惡心。我怎麽就是覺得孩子連本能的站對都不會嗎?又是一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喜歡這樣的黑暗。
典型的英式幽默
聼了《銀杏樹下》的播客有關聊齋志異的一集,心裏癢癢地就像再來溫習這部經典。
積着灰塵的玻璃窗。聽著熟悉的上海話,叫出租車“叉頭”,實在是想念。能否每年一次“好久不見!”
標記想看是22年的元旦,三年之後才看過。冬天看冬天的戯,感覺可真是冷。只是感覺這個任務實在是有點不值。
作爲發瘋電影,我覺得拍得很過癮。
感覺他就是想為他自己的記憶拍一部電影。
感覺有點慢熱,但是每一季都是一個比較緊凑的偵探故事。 他們兩個人的合作默契度漸入佳境。 第三季裏面的人物讓我感覺有點臉盲。第四季的故事是在講因果報應嗎?
這部電視劇我標志想看,看了一集,又放下,再次想看,被人安利,終於開始看,才知道有多麽HBO。紐約普通人生活浮世繪。為那個狗狗多給一顆星。真是重口味的紐約人間百態。
喜歡台詞。幸虧是個開心的結尾,否則這個冬天太冷了。
天哪,這個結尾。感覺去了另一個世界度過了一段時間,或者説是度過了一生。
任何一部電視連續劇如果仔細去追究一些細節是否符合邏輯,流程是否正確,表現是否精準,那麽我想就不要來看影視作品好了。因爲這部劇的第二季要出來所以才倒過去看的第一季。差一點被非常狗血的開頭勸退,但是我想這也許也就是故意起衝突的一個開始吧,這樣我們才能看到矛盾點在哪裏。女主成長的確是有點單一了一些,但是她的向前走的性格多少還是能鼓勵到現在處於倦怠的人們吧。影視作品對於日常的矛盾高低起伏都會做一個非常誇張地敘事,後面的節奏推進非常穩扎穩打,幾個打官司的案件也都很有特色,包括女主的案件貫穿其中。不是説看一部劇一定要有所得,所謂娛樂業很多程度上是自娛自樂。
其中的一顆星給李現。如果不是因爲他,我估計自己是看不了這麽甜的劇。“生而为人,只能节哀。”我感覺他把這個角色演得非常好,從原來的緊綳到後來的放鬆,他的眼神很能表達。他對職業的敬重,是國產電視裏非常難看到的。相反,女主的角色感覺有點假:首先,扮演一個截肢的人,走路,甚至跑步也過於隨意了些,絲毫沒有表現出一個殘障人士的困難,怎麽是幾貼藥膏就能解決的?穿著義肢下跪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她一直説自己更愛上海,還用“要先愛自己才能愛他人”來標志自己,感覺這個角色太粗糙了,難道僅僅簡單地把她製作成一個殘障人才能代表她的殘缺嗎?何況也沒有代表到點子上。還有閨蜜之間就一定是貼面膜聊天嗎?好像這樣才能説明生活的精緻嗎?劉琳實在是演得好,演誰像誰。故事推進平淡,但是小鎮生活的安逸還是讓人向往。
故事綫是亂了點,中間也有好幾集洪水灌溉的,但是也就是為了劇情需要,讓人物形象完整一些吧。幾位男性演員演技還是很到位的。開頭和結尾呼應,讓人啞然失笑。如果劇集能縮短一半,感覺能精煉很多。
這一季是這個綜藝最缺乏“獲得感”的一季。兩位沒有等到對方下車的男子實在是讓人感覺惡心,都不知道他們怎麽都能得到婚姻并且混到現在,在全球華人的注視下依舊固守自己的極緻的惡心(我已經惰于用形容詞去表達)。麥林和亮子其實是很多家庭的縮影,他們很真實地袒露了婚姻中的瘡孔,讓觀衆在梳理他們婚姻,個人的表達,雙向的溝通的同時,也給了大家一個很好的警醒。嘉賓中實在是要為倪萍老師和蔡明老師竪起大拇指,她們對楊子的問話大快人心。為最後兩位沒有下車的女主鼓掌,她們終於下定決心擺脫自己的困境,就算有那麽多的不捨。看完這擋綜藝,我感覺自己非常疲憊,不曉得還會不會有下一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