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星期六

2025年六月精神瑜伽

 初夏來臨,本來應該是非常美好的一個月,卻沒有想到在芒種那天我正被迫躺在床上,飽受病痛。很不幸地在這麽多年之後得了新冠。來勢洶洶。出門旅游到底還是要付代價的。芒種到來預示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適宜農作卻需爭分奪秒。 今年偷懶了,讓前院荒蕪着,感覺對農活的心力和體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卻沒有想到全年的小玫瑰換了盆之後,也不澆水施肥的,自己居然鼓出了花苞,努力地開出了花。

另一個節氣夏至那天我已經大致恢復,可以專心地看書,出門散個步,只是味覺和嗅覺還在跟我捉迷藏。倒醋的時候能聞到酸味,但是沾上餃子遲到嘴裏卻沒有味道。這種游離于感知的邊緣的經歷到還是很新鮮的。

在意大利的時候就惦記着這裏的玫瑰園,不想去一年一度的玫瑰節凑熱鬧,就在回來的第二天猶豫了一下之後還是去了。事後再次證明想做的事情就趕緊去做,回來的第三天我就病倒了,連續兩個周末都不出門,到能出門的時候,氣溫飆升,酷暑就想爭當第一名,來不及地衝刺。



很好聼的名字:Julia Child



Lady of Shalott












前幾年這個噴泉之處是一池塘的荷花,更加符合東方審美。
小區裏看到的仙人掌開花:


播客

還是沒有能充播客的倦怠期走出來,内容的製作也是越來越水。毫無“耳朵一驚”的感覺。可能只有從一些播客中的蛛絲馬跡中尋找到一些有趣的知識,順藤摸瓜地找到一些想要閲讀的書籍。

這一期的對話非常流暢,好久沒有聼到對談者和訪談者之間每秒的互動了。都非常能夠get到對方,就跟看一場精彩的乒乓球賽,有來有往,來怎樣的球,都能接住。

40:13 幸福就像尿裤子,别人都看到你尿了,但只有你能感受到尿的温暖。





這期播客的Notes實在是豐富。有些好奇心是因爲打開了一扇你從來都不知道存在的窗被激活的。
我喜歡一切與語言相關的内容,因爲我自以爲語言包含了所有的學科。


這樣的歷史梳理非常有趣,不枯燥。






對於其他職業的好奇!聼的時候就在想,是不是只要我還是持續保持好奇心,就可以繼續關照自己的精神生活?


書籍

這個月讀得少。高燒那幾天的時候幾乎是無法讀書的,低燒的時候,感到自己腦霧非常厲害,只能看一些文章,看不了長時間。下半月的時候終於可以讀點東西了。有聲書虛構,紙質書非虛構,配合得還不錯。

虛構之愛:

已經很久沒有這麽沉浸一本虛構作品了。可以說Horowitz的偵探小説從來都不讓我失望。他對案中案,書寫懸疑作品和懸疑作品的結合已經非常駕輕就熟了。這次也不例外。非常偏愛他書寫的精巧的結構和精彩的推理過程。我也看出了很多他對阿婆的致敬,比如家族恩怨,人人有份。Susan這個角色越來越立體了,又被捲入一宗與她編輯的小説有關的真實的謀殺案,多多少少感覺有一點重複。故事的開頭稍微有點緩慢,但是當第一次的書稿講述完畢後,節奏就開始加快,感覺就欲罷不能了。很好的閲讀/聆聽體驗。有聲書的朗讀者功不可沒!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作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算是非常好的一個收筆!

非虛構之愛:

通過播客知道作者,饒有興趣地看完這本書,感覺豁然開朗。本書非常接地氣,用大量的例子闡述了贝叶斯定理,并且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用贝叶斯思想來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可以讓我們從根本上瞭解自己的的認知不足,用公正的方法來接納新的證據乃至新的觀點。這本書讓我想起另一本Mindset,其中比較了成長性思維和固定性思維。思維的成長要有一個核心,這本書抛出了橄欖枝:核心就是贝叶斯定理。未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執和偏見。如果學生時代老師教數學能有這本書1/10的趣味就好了。

本月重讀:

時隔一年再次閲讀這本書,再次被作者節制卻又細膩的描寫折服,無論是心理活動,還是動作細節,潤物細無聲地把一切都交代了,卻不動聲色。整本書並沒有劇情高潮起落,但是人物們的內在情緒和他們的困境引起讀者深深的共鳴。只有經歷過婚姻、養育過孩子的人才能體會到在生活中其實並沒有主動的選擇,只有兩害取其輕的選項。作者的書寫實在動人,文字簡潔,表達的内容卻豐厚,無論是作爲移民的Eilis,還是捍衛自己的Nancy,還是出於本能地保護自己的女兒的Eilis的媽媽,還是也是出於本能保護Tony的Eilis的婆婆,還是既要又要的Jim,都是普通人和他們面臨的困境。閲讀體驗太美好了。期待第三本。希望不要又等25年。

While there were some stray clouds banked on the horizon, the sky was mostly blue and the sun was becoming hot.
A small stream cut through the sand, enough for a flock of seabirds to have gathered. The light had a dreamy edge to it.

She barely let herself think about what she wished for most.

其他的閲讀:

知道她小兒子自殺的時候,我只有一個念頭,“作爲一個媽媽,怎麽活下去。”在這本書出版之前,已經在紐約客上讀過一些片段,令人心碎,一直猶豫要不要讀這本不足兩百頁的自白。書中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她的大兒子的死亡,還有兩個兒子的比較:大兒子感性,富於情感與幻想,小兒子理性,非常寡言,正如作者她自己。他們的選擇都是母親無法防止,但是卻尊重的。作者拒絕傳統治癒敘事,認為悲傷無絕對終點,而人生只能學會與之共存,因爲哀悼不會有完成時,而是一個進行時。她做一切能做的事情:閲讀哲學,學習集合,繼續寫作,除雜草,游泳,上鋼琴課,與丈夫一起散步。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雖然克製,但是尖銳精準。雖然一個周六看完,讀得慢,因爲需要深呼吸一下才能繼續讀下去。正如書中所説的“ The Compassion takes courage."

Writing is hard, but living is harder. Writing is optional. Living too, is optional, though its demand make writing seem idyllic. Dying is hard. Living is harder. Even harder is living on when life is fractured by timeless deaths. It take an instant for death to become a fact, a single point in a time line, which eclipses an things in the past and eliminates any possibility for the future.
... opening myself only to people who have the real strength and understanding just to be in the starkness of my life with me for a moment.

What else can I do but to go on with the things I can do, to keep my body norished and active and my mind occupied and sharp?

People can hurt only our feelings, not our thinking - not unless we let go of the independence of our minds.

The world, it seems to me, is governed by strong conviction and paltry imagination and meager understanding.

聽到老金在書的後記裏提到他太太作爲他所有作品的第一個閲讀者看完這本書的初稿,對他說的,“You can do better.”覺得太精準了。説實話,這本書進入1/2,我都沒有覺得我是在讀一本老金的書,感覺有點拖沓。喜歡這個系列的第一本。不過寫這本書的時候,老金的身體狀況欠佳,他的主題也表達得十分明確,功課也做得很細緻,可能也是我的期待太高了吧。 有點小失望。

因爲電視劇找來原著。亦舒到底還是亦舒,乾脆利落,看不到大段的描述,用對話推進故事情節,故事的發展在情理之中,想象之外,閲讀起來很舒服。

已經非常熟悉作者的文風了。她的寫作感覺就是隨時可以翻開,閲讀,也很容易就沉浸在她的文字裏。比喻運用得非常好。最後有關民間故事的敘述,開啓了我的好奇心,就像回到童年,癡迷于那些民間故事和傳説。

細細觀看。

很不錯,對藝術小白非常友好!尤其是私人推薦這個環節,非常鏈接談論的當下的主題。

裏面的文字陪伴我在異地有了片刻的心靈鏈接。如果能夠把書中評論的作品都事先有所熟悉也算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即使沒有,也是一個很好的大綱。

輕鬆詼諧的讀物。做個農場主是辛苦的,但是這種用行動去生活的方式讓我羡慕。

感覺是公衆號文章集錦,但是整本書還是很有結構的,來龍去脈也梳理得比較清楚,對年輕人來説,閲讀這本書的收穫可能比較大,相對來説。

因爲先看的作者的最新的一本書,倒過來看這本書反而覺得是有點太輕了。感覺就像是公衆號文章的合計,而且例子在兩本書中也是重複的。可以跳過這本直接看作者最新的一本,感覺收穫可以更多更系統一些。


影視

被迫躺在床上,倒是有了大把的時間,真的是大把的時間來觀劇。書是主動地,觀劇相比起來是被動的。除了高燒幾天昏睡,其餘休息的時候,平板電腦裏就一直發出各種劇的各種聲音,也算是一種陪伴吧。

電影之愛:

去過西斯廷大教堂,親眼看過米開朗基羅畫的“最後的審判”和“創世紀”后,再來看這部影片,心中感到非常地connected。這是兩位參與歷史記錄的巨人。心中無比崇敬。

標記想看已經是十年多前了。估計那個時候看了書,就想也看看電影。那個時候真是繁忙,要忙孩子和狗狗,留給自己的時間非常少,估計就這麽擱置了下來。昨天聼《岩中花述》魯豫和嘉賓對話中提到了這部電影,我就對自己說,是時候看了。真是驚艷!過去的老電影實在是太完美了。全靠演員撐起來,恐怖的氛圍就貫穿其中。又想再去重溫一下老金的文字,從不讓人失望。

電視劇之愛:

我有點後悔一口氣看了這個劇集,一來是因爲一下子看完了心裏空落落的;二來是因爲節奏實在是很快,看得我喘不過氣來。這部醫療劇非常完整地講述了急診室的一天,每一個小時為一集,向我們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救死扶傷的醫生,期間也看到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豐富多彩的病人群像;起決定作用的護士們,尤其是護士長。一個經驗老道的護士長是這個急診室的心臟。很不喜歡男主繼子這個角色,完全是被寵壞的娃娃,只能一起開心,患難時刻,埋怨他人絲毫都不遲疑。如果未來都交到了這群孩子們的手上,後果可想而知。為這部醫療劇的單純(沒有男女之間的混亂關係)而叫好。恐懼和疲憊在醫生身上也同樣存在,因爲他們也首先是人類。期待第二季。

一直知道《黃石》這部神劇,知道自己只要開始看,就收不住,所以一直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好了,新冠來襲,被迫在休息,倒是騰出了時間。先看的《1923》, 以爲可以篤悠悠地讓這五季伴隨我一個漫長的夏天,結果實在是沒有忍住,一路追完。 準備再去看《1883》,據説還有《1944》。一人得道,鷄犬升天。

開篇的敘事並不新穎,但是拍攝堪稱完美,對蒙大拿州充滿了向往。家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旁支末節的枝枝蔓蔓,是否真的血濃於水?對你忠心的可能只是因爲你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伸出了手,而背叛你的居然是你的連脛骨肉。可能生活中就是各種各樣的衝突、煩惱、永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畢竟,我們追求的是痛苦,而非快樂。

裏面最賞心悅目的角色就是Beth和Rip了。作爲牧場的首領John,他算是非常老謀深算的。希望不要辜負Rip對他的一片忠心。Jimmy這個角色其實很出彩,是一個成長的故事,也需要這一群牧人才能一起成長。其實對小兒子一家有點反感,沒有覺得做出點啥,還一天到晚地被請回家,就是因爲有第三代嗎?作爲律師的兒子屬於是沒有腦子的,不知道怎麽做的律師,連一個人都沒有做好。裏面關係的拉扯,明爭暗鬥非常强烈。人性複雜,好人壞人在這部劇裏也是一目瞭然了,只是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定義不同了。

為最後一集多加一顆星,一下子把所有的情緒都拉起來了。這一季中依舊起起伏伏,高高低低。眼看Beth臉上的傷快要好了,結果最後一集又讓人大跌眼鏡。Jamie是活脫脫的農夫與蛇故事裏的蛇啊。難道人性的惡真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嗎?他的父親絕對不是善茬,為自己的所犯下的罪如此輕易地尋找理由,責備他人,并且輕易地給Jamie洗腦,唉!Beth和Rip的這根綫是唯一讓人感覺能喘氣微笑的。其餘的都不是省油的燈。老John真是四面楚歌啊!

這一季感覺節奏緩慢了下來,只有政治上的反轉。仔細想想,給他們留下的選擇,或者準確的說,選項並不多。Beth還是一如既往地毒舌,不過真是一物降一物,Rip的三言兩語居然讓她能夠放下自己的ego,不跟老爸置氣,一直很root她對爸爸/家族的忠心。對於老John為了一個外人跟女兒閙不愉快有點看不懂。Jamie的人設已經徹底坍塌,墻頭草都不夠資格,不過這個角色應該説是非常出衆的,因爲這就是芸芸衆生,自己本身並沒有打下非常深的根基。Jimmy就是一個牛仔成長故事。為他們之間的友誼喝彩。

看到的普遍的吐槽就是下半段一開始因爲演員的原因,讓劇情出現了突然的轉折,然後時間綫跳來跳去,總體觀感一下子滑落。我想,如果男主的光環一直在,那麽這部劇怎麽收尾?或者是否還有下一季?恰恰是他的離去才推動了整部劇的發展和收尾。我個人覺得導演和編劇想要在這部劇裏表達的都已經表達得很完整了:傳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传承的不(仅)是财富与地位,反而是冒险精神,勇气,责任与担当。牛仔就是來承受痛苦的。如果牛仔是,芸芸衆生的我們也是。等死和冒險的區別可能就在此吧。另外就是這劇的拍攝實在是唯美。我無法想象拍攝的不可控性,畢竟需要很多動物的配合。最後一集call back第一集,堪稱完美。

記錄片最愛:

老太太講解得非常棒。抛開那些藝術的瑰麗,歷史的複雜,回歸普通人的過去,給人很多心靈上的溫暖。

其餘影視

長達四個小時的青春悲歌,我卻看不到青春,心中卻充滿悲傷。

對於我來説,非常難拒絕一部有着狗狗的電影,跟何況還是個大型犬。讀過原著,很喜歡,電影的改編不是那麽容易,因爲並沒有很强烈的故事推進,無非是情感的流露和安排。但是還是喜歡,因爲狗狗。

就是那句問話,“什麽是正常(人)”?正常,本來就是由人來定義的一個尺度。人與人之間的擁抱是最讓人感動的場景。是啊?肢體語言難道不是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嗎?我喜歡發瘋的你們,我喜歡發瘋的自己。

的確很難,重新擁抱生活。

彩蛋多餘。花了那麽大的力氣講好了一個故事,結果來了這麽一個諷刺的結尾。

故事推進比較緩慢,但是很能調動人的情緒。

中間有點拖沓,最後一集又交代得特別地倉促,但是總體來説還算是比較扣人心懸,三根綫并進,最折磨人的自然是愛情的那根綫,畢竟裏面還是參雜着甜蜜。美國揭自己的短,也是蠻不遺餘力的。

很好奇他的腦部核磁共振的結果。非常好的真人秀劇,實驗引人入勝,結果引人思考。

英劇的偵探劇還是真是可圈可點,但是多少總是有一個怪才作爲主角,或者配角,或者全組都是。印象最深的卻是女組員在説話的時候被周圍的男同事頻頻打斷,而男同事的妻子大聲地打斷男同事們,讓他們尊重女同事的發言。這裏看到,内心一陣溫暖。一部好的劇集發展和結尾都很重要。看完之後,感覺這個故事是完整的,不倉促的,所有之前的鋪墊都是有關的,但是不是倒湯一樣地全都把觀衆澆濕。看這個結尾還有第二季的樣子,很期待。

打撈歷史,重現歷史,蘇格蘭小鎮上的普通人的行爲讓人感動。

感覺不錯,整體節奏還算緊凑,也非常完整地講述了一個故事。

冲着朱丽安·摩尔去看的這部劇集,喜歡它的短小,并且完整地講完了一個故事,并且在結尾處來了一個非常合情合理的反轉。三位女主的對手戲都很不錯,妹妹稍微弱一點。朱丽安·摩尔已經是演任何角色都駕輕就熟了。

一口氣看完了這部在三年前最期待的劇。對那段時間的歷史很是好奇,但是同時也覺得很紛繁複雜,這部影片通過三個互爲同窗的學員和他們選擇的道路很好地代表了中國當時的三條路徑。導演,編劇都用了很多心思,細節都處理得很到位。三年的期待我想還是值得得吧。本來要講述一個時代的劇集就很不容易,無論是從弄潮兒的角度還是小人物的角度,能夠重現歷史的一部分,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

有關衰老,艾兹海默症患者的電影開始層出不窮。因爲議題很容易被重複,所以要拍好,演好不容易。這部劇非常好地表現了這個議題。谢盈萱和秦漢演得非常棒。谢盈萱感覺每個角色都非常自如。

看完《玫瑰的故事》就對這另一部改變亦舒小説的劇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終於在這次生病的時候放慢了生活的脚步,可以一氣地看完。應該説又是高開低走的節奏。本來故事也是改變得七七八八,但是最後的結尾實在是太讓人失望了,似乎為了給一個結局而給一個結局。我早就對國產劇寬容到了不需要講邏輯,但是中間劇情的突然走向了另一條道路並一路下了深淵,要不是因爲幾位演員的演技支撐着,我估計會棄之。倪妮演得非常入木三分,細節也很到位。最喜歡范范這個角色,他是所有人身後永遠屹立的桅杆。我願意為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所打動,不管有多少虛假的成分。準備把原著拿出來讀一讀。


文章

新京报书评周刊最近一個系列“我和我的學科”非常棒:

张秋子:选择中文系,就要相信同道与先贤

马亮:管理学,探求众人之事与公共议题的奥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