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開始,一直關心上海的疫情,心情也是一直起起伏伏,低落的時候多,憤怒到最後都已經天天無語,又開始了在網上不停地接收到負面消息,知道不要讓自己沉浸在這種尋求了又不舒服的狀態,對自己,兩年之前,可以停止尋求,但是因爲國内年邁的父母,又不能為他們做一點點事情,所以心裏愈加焦慮無比,無力感又充斥。讀書和聽書這個月多少有點潦草。
自己的狀態也不好,一路上speed bump,始終找不到造成障礙的原因,也沒有力氣去frustrated。體力上受打擊,好在有了朋友的真誠的探望,有這女兒問“How is your day?”給了一點安慰。
逃離現實生活之虛構
這本書一般,沒有太多的共鳴。
她的書,可以每一本都細細地讀。每一本似乎都講這同樣的故事,似乎每一本又都不一樣,因爲講的都是家庭,所以跟萬花筒一樣,看的是同樣的鏡片,組成的圖案去千變萬化。每個家庭故事都
在goodread標志讀過是去年夏天充滿傷痛的夏日。除了給出星星的評分,我沒有寫一句評語,想必是草草地打發了時間,也不知道在疼痛中自己究竟聼進去了多少。所以這次借來重新聽過。聽到peter的倫敦口音,故事的結構慢慢地回憶起來。又是一個family saga的故事。而在這樣的故事中,承上啓下的那一代似乎是最平凡的,而上一代是最有意思的。代代相續的平凡人的故事,所以貼心。
有的時候,聆聽一個故事的過程是愉快的,這也就夠了。
朗讀者裏有兩個是我的favorite,一下子把這本有聲書版本提高了很大一截。但是故事本身也很喜歡,因爲短,因爲故事那麽真實。
寫作的風格非常別致,細節非常突出,人物反而淡去了。
這本書感覺故事本事不是那麽重要,是一本用人物的背景和他們的話語和舉動推動這的故事。
跟著《文化有限》聼的一本書,聽完之後再去播客裏聼他們的討論,發掘讀書這件事情真的是很奇妙,因爲閲讀的過程是孤單的,是很私人的,是屬於你的時間,情形。但是閲讀之後,你可以因爲這本書打開一扇門,和那麽多也讀過這本書的人之間建立一種非常奇妙的聯係,他們看到了你沒有看到的一面,而你也可以分享你看到的那部分。
她的書在她的朗讀之下,就有一種説不清的魔力。她是把語言的使用到了極緻,沒有其他的人能把語言和描述寫成這樣的風格。
依舊荒誕不經,但是因爲揉進去作者自己的角色,讓人感覺親切一些。
很喜歡他的文字,鏗鏘有力卻又平易近人,像根老朋友説話一樣,把他的情誼寫得非常真切,所以感人。
看拉美的文學就是感到莫名其妙,但是卻欲罷不能!死亡貫穿整本書,在每個短篇裏都有自己的影子。
第一次讀馬來西亞文學,一開始感覺讀的中文是屬於每個字都看懂,但是得用力再讀一邊才能讀懂的句子。後來就習慣了這樣的思維。幾章下來,人物關係慢慢地理清楚了,慢慢地能去體會這些人物的心思意念。慢熱的書,人物們似乎就是在身邊的人,空間,時間的交錯重叠讓我沉醉在這張網裏。
所謂三個女人一臺戲,在我們不能理解對方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强調溝通障礙,再努力一點去試圖溝通一下。
回憶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太深的印象,記得就是比較暖心。
其實青春文學如果要寫得好真的還是很願意去讀的,願意去瞭解那個世界的年輕人,但是找到一本好的青春文學書,似乎比找到一本好的成人書要難。現在的青春文學不是充滿這憤怒,就是心理疾病,要不就是無腦的羅曼蒂克,要不就是非常非常激進的有關種族的問題的放大鏡,沒有一點溫暖和這個年齡有的upbeat。
下面基本書都有中中國的元素,有的是借用中國的神話故事作爲北京寫的一本書,有的則是標準的移民文學。
開頭比較吸引人,從嫦娥開始説起,但是故事的發展並不驚艷,青少年文學。可能給二代又對中國的古代文化稍微感興趣的會覺得可讀性強一點。
三代的移民故事,應該是可以寫得蕩氣回腸的,很可惜,氣度并沒有顯現。很普通。
反烏托邦的想象讓我不寒而慄。尤其是消失得如此乾净。
學無止儘之非虛構
聽的有聲書,作者的聲音很有感染力,并且把她認爲重要的地方重複地讀,就跟一個老朋友講話一樣。回去看紙質的書,或者就直接入一本,這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閲,日益增進加深强化概念的書。
這本書是這個月裏最爲溫暖的一本,也學到了很多,因爲清晰的詞匯才會帶來清晰的情緒確定和分類,才能對症下藥。
治愈和療愈這兩個詞已經被用得爛大街了。究竟是麽才能給我們安慰,尤其是長久的,你知道你只要伸手,它就在那。所以在這個灰暗的世界上,我越來越覺得動物比人類要給我帶來安慰,他們的那種活在當下,并且努力地去生活的態度,沒有心眼的誠意讓我動容。如果有可能,我很想去一下這個Funny Farm,去親眼看看她在書中提到的動物們,尤其是那只狗狗。動物交會了我如何陪伴,如何說再見。
跟比爾說了這個農場的故事,他也表示有興趣去訪問一下,所以這算是可以放在日程上的一件事吧。也算在這樣暗淡的生活中有一個小小的盼望。
最近看死亡,衰老的書,希望能找到力量,而不是一昧地走下坡路。
人的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的概念把人打敗了。我願意優雅地老去。
很感人,作者和她的丈夫都很有勇氣,是為自己做出決定的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卻可以選擇自己的死亡。這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畢竟是2014年的書,快要將近十年了,書裏的觀點還是有關如何處理好你的精力和時間的問題,不是一刀切的斷捨離,因爲對你的捨棄可能對他人來説卻是珍寶,所以説到底還是真正地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所需,然後安排好時間和精力。
有關注意力的書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了,有點大同小異,内容比較重複,也沒有太多的新概念。
有點不是很理解怎麽會有這麽高的評分,所以帶著很高的期望去看,小失望,感覺很零碎,公衆號的小集子已。
读过书中所提到的书再来读这本书会比较有收获,否则剧透的时候完毕再去阅读,就差很多。
治愈之圖畫書
這是我看匡扶的第二本書,感覺沒有《納悶集》成熟,文字多,顯得圖畫本身有點單一。但是還是喜歡看。很溫暖,很親切的感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