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裏幾乎沒有什麽照片,然後突然之間有了好幾百張狗狗的照片。一次是偶爾的回訪,一次是早就期盼的回家。這個月份裏除了這麽幾天,其他日子幾乎都是暗淡的。最開心的是最後一周,有那麽幾個瞬間,跟閨女和狗狗在一起,似乎又像回到了過去。但是我曉得,是永遠也回不去了。但是這偶爾的光,我全心珍惜。
都忘記了其實去了一次DUMBO,以前最不怕走路,現在變成最害怕走路。原來看不到的困難現在是困難重重。對自己一個人出行,居然有了恐慌。而對於以前的我 - 一個想走就能走的人,這無外乎是最痛苦的。需要一個人陪同,如果有共同的愛好,那麽可以去同一個地方;如果有共同的語言,去哪裏也并不重要;而如果都沒有卻還一定需要處於安全的陪同,真是難受。想著以後的旅程也會是這樣,多半感到很灰心。
看這兩小無猜,親密無間。
這是我的兩隻。
最愛就是帶她去有用,看著她在湖裏自由自在地游水,知道她得到了鍛煉,不傷她的關節,最重要的是沒有牽狗繩的羈絆,她多少是自由的。
給我講個好聽的故事之虛構:
圖書館居然能借到我想讀的兩本中文書,很欣喜。
跟“譯後記”的感覺一樣,整本書就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阿城的書,一直很想拜讀,這次終於一口氣讀完了他的三篇。非常引人入深。描寫得也形象!
這個月裏聽了好幾本過去喜歡的作者的新書,但是大部分卻是有點小失望的。兩個三部曲的最後一本。
爲了先睹爲快,借的有聲書。朗讀者久違了,三部曲的結束。前兩本是蠻久之前看的了,所以細節有些不是很清晰的,人物關係還需要稍微理一下才順著故事往下走了。普通人的故事,但是經過作者筆下的雕塑,就在這些普通人物中讀出了生活的點滴。可以再讀一邊,這次拿著書本用眼睛看。
因爲喜歡這個作者的Tomorrow, Tomorrow, and Tomorrow,所以挖出她以前寫的出來看看,喜歡這個書的名稱和這個概念,充滿想象。
我感覺不是我的菜,雖然第一本的後半部分感覺是節奏提上來了,這一本實在是感到雲裏霧裏。
我一直很喜歡這個作者的書,每次讀都很有代入感,也很有共鳴,但是這本書我卻找不到,本來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合,最喜歡的作家和最喜歡的演員的朗誦。有點可惜了。
讀過這個作者的很多書,都很喜歡,有一種魅力,可能就是書裏充滿的魔力吧。這本書感覺卻有一點一般。
她的書很穩定,書荒的時候,隨便拿起一本,還是很能逃離一下現實,跑到書裏的那個世界去,只是這本書的結尾有點讓人小失望,不知道是不是留個尾巴準備寫第二本?
怎麽説呢,三部曲中的最後一本,把所有的懸疑都園回來了。但是總覺得沒有第一本書那麽striking。同時也看了電視連續劇,已經把原著改編得幾乎認不出來了,而且第三季還被取消了,電視劇是太青春了,而書本裏有著一點小思考。
小说的主题还不错,但是情节发展有点单调。
開頭還不錯,衝突也非常明顯,但是情節推動在後半部分很普通。人物的刻畫還好。
學無止儘之非虛構
這本書是一個前同事推薦的,因爲有著愛看書的共同愛好,所以雖然她現在遠在西海岸,隨時都可以因爲書籍而聊天。對黑暗的尊敬,感覺只有歐洲人才能有這樣的思考,因爲歐洲人比美國人更加尊重生命,生活本身。而一切效率為上的美國人一定是希望光明常在,便於勞作,創造。
很久之前在上海的一個書店裏,閨女拿著他的那本“What Technology Wants"給我看,說,”爸爸應該看這本書。“多年之後,在一個podcast裏聽到對他的采訪,談到這本他的智慧濃縮。短小精悍的一本小冊子,裏面充滿智慧的話語。如果能做到書裏説到的一半,就已經是人生贏家了。看完之後就去ING上找到了老人家,偶爾翻新的時候,再讀讀他的話。
很容易讀的一本小書,過分消耗和追求歡愉並不新鮮,所有有關痛苦也能帶來歡愉那個章節就非常有意思了,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是我們時常要去做的。很敬佩作者的誠實。推薦給閨女,她也是一天就讀完了,多多少少跟她的專業有點搭邊。
書裏推出了7點核心生理過程:assimilation and elimination, detoxification, defense,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cellular transport, energy and structure,針對不同的系統,比如消化系統,防禦系統等等提出了一定的建議。建議本身並不陌生,因爲畢竟這本書已經是9年前的敘述和研究了。
心理治療師寫的書,用她們病人的例子集成一本。病例多少有點走極端,但是蛛絲馬跡之間還是有所藉鑒的。
很喜歡他的文字,非常有力,是發自内心的那種强有力,是那種基於自己的經歷才能寫出來的。每次我處於低谷的時候,縂能在他的文字裏找到比安慰更加深刻的東西。尤其是病隙碎笔那幾篇,對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