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年末的最後一個月,總是有點慌里慌張的感覺。
月初的時候看到哈金要來普林斯頓的消息,就很向往,但是身體的不適讓我躊躇,隨後還是在隊友的幫助下去了見面會,不過有點小失望。因爲哈金並不擅長發言,整個談話顯得沒有什麽氣氛。最後的觀衆提問中也讓我感覺實在是有失“同胞”水準。還是買了他的新書,對那段歷史,對書裏的女主人公都很好奇。是的,李翊云成了采訪者
回想她書中的那句話:
從醫院出來,給自己買了一束花,放在小花瓶裏,沐浴陽光。
爲數不多的出門,居然這麽近距離地看到一隻鹿。閨女說,你看她多麽禮貌,前面兩條腿還是交錯的。同事的閨女在上中文學校之前要完成一項作業,結果同事的父母都不在美國,而作爲第二代的她實在是有點不能勝任,通過網絡,讓我幫助了她的女兒。後來想起在地下室還有一套大師名作繪本,那個時候可都是從國内背過來的。分量先不説了,問題是幾乎也都沒有看過。現在想著送給正在學習中文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好去處。
歲末,隊友問我休假有什麽想法,我說只想狗狗回來好好過幾天。心願完成。這樣奔赴2024!
給我講個好故事之虛構
這個月裏沒有讀/聼到很舒服的書。下面兩本是一個系列的,所謂的治愈文學,感覺有點太重複了。
四個小故事,涉及人與動物的感情,男女愛情和親情(父女之情),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實,我們需要讓自己好受,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短暫的回到過去。
反轉都在意料之中,裏面的人物很討喜,就是那種絕對地好,故事本身很一般。
很喜歡作者的娓娓道來的文筆,總是很放鬆,讀她的文字。
學無止境之非虛構
這個月的非虛構幾本書質量都很高,都非常喜歡。《我們何以不同》斷斷續續記錄筆記讀了兩個月,在年底前閲讀完畢。
從知道看理想電臺推出這檔音頻節目以來,一直非常盼望有一份詳細的文稿,最好是以書本的形式。果然心願還是有被完成的時候,也恰巧在回國的時候買到了紙質的書本。抱在懷裏,都不忍心很快地讀完。回來之後和"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一前一後地讀完,受益匪淺,不枉此行。作者的筆觸非常可親,讓讀者不由自主地進入她的娓娓道來。書中提到的工具和知識固然非常重要,因爲畢竟理解整個架構建立於此,但是更爲重要的是有了這些工具,我們去探尋自己内心的一個旅程,所謂生命不息,探尋不止,尤其在我們深處低谷時刻(段)。可能最寬大的第一步就是始終提醒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把自己的信息打磨並整合為一個連貫而有意義的人生敘事,回望人生,無怨無悔。
這本書的英譯本在三年前讀過,當時就非常喜歡。那年在家看了不少書,也算是比較出衆的一本。半年後發生人生重大變故。現在再次閲讀這本書,這次是英譯本,更加是心潮起伏,滿含淚水。生命的確定性和非確定性的强大,真的都是非常誠服。對生命還是要全心全意地敬畏。對我們不能瞭解的一定需要去弄明白嗎?作者的書寫從父子的回憶錄,到對成長的思考,生命本身的存在,一直到最後對信仰的詮釋,話語閒對情感的描述非常剋制,但是可以感覺到文字底下的湧動。幾幅插畫也非常別致。這本難以定位的書在這個冬夜給我帶來了非凡的溫暖和認同感。心中所感,作者寫明。期待他的下一本書。
2023年年末的時候讀了這麽一本有點憂傷的書。雖然這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但是這種因爲失去而帶來的悲傷實在是太深刻了,所以她的無法自拔,我可以説是很有體會,雖然我的失去和她的失去並不一樣。作者是馬來西亞人,所以書中還提到了一些馬來西亞的風俗。作者在探索蘑菇的旅程中,轉移了自己的不能自拔的悲傷,從而通過了這個小小的愛好,重新恢復到生活的軌跡中來。書中還大量地闡述了很多蘑菇的知識,就像跟一個朋友説話一樣。
他的書不是第一次讀了,正如“縱橫四海”一樣,想用一些列的書給出一份人間指南。這本書主要講了下面五大點:一,童年還是很重要;二,和真實的自我時常保持聯係;三,傾聽你的身體,因爲你那些被壓制的情緒也好,心情也罷如果沒有被正確地表達出來,那麽都用其他的渠道跑到了你的身體裏;四,試一下心裏治療,因爲那是一個面對自己的一個很好的并且稀少的方式;五,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大多數人都是在完全正常和完全不正常的光譜系上徘徊,就算是心裏治療後也不是說一個人就能回歸正常,而是知道了趨向正常的途徑,瞭解了一些工具,可以讓我們走向極端的時候進行矯正。讀一本書是一回事,運用書裏的工具,實踐書裏的建議那是一直需要去努力的。
在圖書館陪伴閨女復習迎考的時候看的。可能是小小的reading room在我們兩個人呆了幾個小時候感覺有點供氧不足,所以看得有點發暈。
2024年就要來臨,對書的期待是爲數不多繼續懷有期待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