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還是深陷在我的guity pleasure裏面。有點時候,每一天一早告訴自己,只要活下去,就是一個巨大的勝利。我們給自己的credit太少了。其實就是活著就是豐功偉績了。
這個月閨女給我買了trade joe裏的牡丹,在一日之内盛開,有一個花骨朵卻一直在其他幾株都快要凋謝的時候還沒有開放,所謂每個植物都有自己的時候,人也一樣。
在摘草莓的季節追了個尾巴。更加吸引我的還是那草莓田地上的Daisy。
參加聚會,做了我拿手的辮子麵包。
閨女大了,最近碰到了很多不大順心的事情,心中淤積這憤怒,對我倒出,并且做了一個決定,就是一個人跑去Acadia National Park。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很震驚,很久才緩和過來,説服自己不要太擔心。一個女孩子自己開車10個小時,自己爬山,讓我充滿了無比的焦慮。但是她的態度非常堅決,我能做的只能接受。這件事情給我帶來不小的衝擊。我在一個黃昏在小區的長板凳上跟媽媽哭着說了這件事,惹得電話那頭的媽媽也流淚,說,“我其實特別想和你一起生活。”聽到這裏,只能收緊自己的情緒,儘快穩定下來。
她到底還是一個人開去了最東北角的緬因國家公園,看海,爬山給她帶來了很大撫慰。她給我發來的照片。我也多麽希望能這樣坐在礁石上,聆聽大海的澎湃。
六月裏的一個周四晚上,吃過晚飯再去看看玫瑰園。他覺得我願意出門就是好事。剛到園子的時候,恰逢太陽西曬。但是隨著陽光不再强烈,跑去公園的那一段,試著在草地上推了一段輪椅,晚風輕撫臉龐,他說去取車。等待的間隔,跟媽媽視頻談話,讓她看看初夏公園裏的安詳,談笑風聲的,也算是整個六月裏的高光時刻了吧。
很多人圍著這兩個凳子拍照。對我來説,太多感嘆。物是人非。
更喜歡後面的spice & herb花園,總能找到一些讓我感到非常奇妙的植物。
回家的路上看到日落。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個日落。
夏日暴雨之後必有彩虹,其實還是雙彩虹,并且是完整的半圓,只可惜,當我猶豫再三決定出門的時候,彩虹已經悄悄地隱退了。不過拍到了火紅的夕陽。
終於又可以拄著拐杖出門走幾步,欣然發現小區裏開著正旺的Daisy。
還是冒著酷暑出門摘了一次櫻桃。雖然全程都在輪椅上,也算是一次戶外活動了。今年櫻桃是小年,只有一個周末供采摘。我們也沒有去年摘得多,幾乎發現不了一棵樹是完美的:有著陰影讓我們躲在樹下摘,還有着很多櫻桃,甘甜的果實。有一點掃興。雖然還是去了相同路綫去了南翔小籠包吃飯,但是已經沒有了去年的興致,可能多少我的不便多少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的吧。
播客
花在小宇宙的時間漸漸地比聼英文播客的時間要多了。還是覺得母語來得親切。雖然現在英文聼播客也不是需要高度集中的,但是覺得自己的手指還是滑倒小宇宙上。感覺聼中文播客還是有著比較强烈的陪伴感覺,而英文播客就覺得多少有點在學習的味道。
非常喜歡張春,因爲她非常坦誠,對自己,對播客的參與者,對播客的聽衆,對去找她咨詢的人們。很可惜,因爲時間不合適,找不到能夠找她做咨詢的時間段,否則真的很想找她好好聊聊。所以在小宇宙裏去搜索了有關所有的和她的對話,最著名的最近的那期隨機波動和她的談話(她和隨機波動的談話不止一次)。下面幾集播客也因爲有她的參與/串臺而喜歡。
張春也喜歡《再見愛人》,我也是正在焦急地等待第四季的到來。那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也會賠進去很多的眼淚。不自覺地進行自我代入,有著相似和完全不同的情緒體驗。當然,也還是有著一定的樂趣,成爲暑期最重要的一檔節目。
後知後覺地聼了這個系列,很喜歡梁永安的講述,所以順藤摸瓜地去找他的書,果然有好幾本都被我放到了“想讀”之中了。
這集播客應該是時長冠軍了吧。陸陸續續聽完,還是小有收穫。已經有熱心人整理好了豆瓣書單。
這個月裏追的熱劇是《玫瑰的故事》。遠在佛州的好姐妹也是追得如火如荼,在外旅游的時候晚上回到酒店也還要看上幾集才會去入睡。追完之後,迫不及待地打電話來跟我討論。我想她是想談戀愛了。我自己覺得很普通,雖然我知道這個劇想宣揚的主旨,但是為什麽總是要給女主一張完美的臉龐,一個靠臉龐吃飯的職業,一個幾乎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高知,還有一個為自己擋風遮雨的哥哥。一切條件都太優厚。所以想聽聽別人的意見,從觀衆的角度,從編劇的角度。
我一直很喜歡懸疑劇,對邏輯有著一定的要求,但是也不會太過吹毛求疵,因爲畢竟還是想享受一下解謎的樂趣,畢竟這樣的情緒體驗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不大常見的。
書籍
好像很難有閲讀帶來的深層的愉悅有一段時間了。少去了很多聽書的機會,因爲缺乏了行走。
虛構之愛:缺
非虛構之愛:
這個月只看了一本非虛構,還不錯,所以別無選擇。
書的副標題是: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作者是暢銷書作者The Power of Habit。但是閲讀那本書的時候,感覺受益匪淺。但是這類的工具書感覺還是需要拿出來經常溫習一下。
這本書講述的如何進行有效的對話。其實類似的書籍也讀過,比如,非暴力溝通。但是溝通有很多種,而這本書著重闡述的是對話。作者提出所有的對話分爲三種:What's this Really About(decision making mindset); Who Are We(social mindset); How Do we Fell (emotional mindset)。一定要聽話聽音。其實就是要找到人與人之間的鏈接,希望這樣就可以知道真正的談論點在哪裏。裏面的例子都很生動。
本月重讀:
跟自己說今年一定要把Bear三部曲在今年讀一下,一切按部就班。這個月完成第二本。
作者写尽了一切:友谊,婚姻,兄弟,姐妹,同性恋,义气,竞争,生存,生活。最终就是如何长大。如何成为我们以为我们自己可以成为的人。会一读再读。
其餘閲讀:
很喜歡史鐵生的文字,發掘當地小鎮圖書館居然有,就借來一閲。
感覺還是更喜歡他的散文。不過他的小説裏也深深地有著他自己的影子。
因爲是科幻,所以可以天馬行空地無所顧忌地在書中刻畫的世界裏暢游。很喜歡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能短暫地離開這個亂世。
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拼圖,信息一點一點進入讀者。我一邊讀一邊寫下人物們的名字,劃綫,才理清楚彼此之間的關係,糾葛。一切都是源於一個太過草率的決定,於是有了這個故事,到最後謎底揭開,才感受到作者的佈局巧妙。很需要有一本書能一頭扎下去,忘記當下。
Family Saga,看起來作者的處女作比她的Hello Beautiful還是要輕一些。在最後有聲書的最後,作者說要為自己寫作,而不是為出版而寫作,這樣的作品才能持久。我想她是對的。
就是Lucy Foley的風格,挖掘一個深埋十五年的案件。多綫敘述。
驚悚小説越來越難找到非常符合心意的閲讀了。
影視
上個月很多美劇收官,這個月有一點劇荒的感覺。雖然有兩部還是一周一集穩步播出,但是總覺得有點不夠爽,直到快到月末的時候,決定開始看《黑袍偵察隊》。這樣的電視連續劇是屬於“要麽不看,要看就一口氣看一季”的,也算是在六月的高溫裏解暑的好辦法。
電影之愛:
這次小女孩的情緒多了好几種:最突出的就是焦慮。還有羡慕,無所謂和尷尬。情緒們不應道決定孩子,而應當讓孩子接受所有的情緒。和女兒一起去看的。還算是一次室外活動吧,在這高溫天氣裏。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在大學裏,還記得看完后跟大學同學激烈地討論。時隔30年後,在這個月裏跟女兒一起又看了一遍這部影片。她看這部片子的年齡跟我第一次看這部影片幾乎是相似的。給她的衝擊也很大,當天晚上她做了4個噩夢。而我也是又在夢裏碰到了裏面的人物。回想當年,我覺得有一些細節我不是十分理解的。現在再回首去瞭解了那個時候的痛。
電視劇之愛:
這部美劇太重口味了。才知道去年10月先看了這部劇的衍生劇,青春少年版。而正劇要重口味太多了。暴力,性,性暴力,反諷等等充斥著本劇。女兒同時也在看,但是因爲裏面的很多鏡頭多少會帶來同時觀看的尷尬,於是我們就分別觀看,但是激烈討論。現在我們都在第四季的第一集上。感覺就是沒有最low,至於更low。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它拍不出來的。不知道哪個拐角又可以被狠狠地嚇一跳。
其餘影視:
怎麽感覺還沒有開始看就結束了呢,真希望能多几集。 很遺憾這是最終季了,而且還只有那麽幾集。總體來説我還是喜歡英劇,常常短小精悍,讓人回味無窮。
太可怕了。領養家庭的黑暗。
失蹤孩子的故事題材已經非常普遍了,男主演技不錯。但是尋找的過程有點太容易了。 因爲男主去看。
人的思維難得瘋狂,所以又要等上三年嗎?
謎團慢慢解開。張頌文演得好。最後開放的結尾雖然讓人有點可惜,當然希望小七就是豆豆,但是勉强不得。以爲有些細節為了這個做的鋪墊,比如吃麵條。
劇情實在是太過於精英主義。學藝術的哪裏剛畢業就能有這樣的工作,似乎又在宣傳一張美臉走天下的道理。 我的簡短的評論短短幾天到現在爲止已經有45個“有用”了,看來跟我想法差不多的人也還是有的。閨蜜看完之後想去談一場戀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