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星期五

2022年在家工作第十周(3/7/2022)

 周一(3/7/2022)

現在縂能在床上觀察一下日出。給人很安靜的感覺。
看到三聯美食的公衆號裏提到了蘇州的麵條,就想起那年我們四個去蘇州吃蘇軾麵條。聰一直念念不忘“細面面”。

跟謹雯說了周末因爲膝蓋磨壞了,所以沒有參加大家一起去看臘梅。結果她就把她同事去踏春的照片給我發過來了。


周二(3/8/2022)

今天是忙碌的一天。半天上班,兩個會議,而且還都需要好好地參與。

不想浪費葱,所以又做了一批葱油餅。

下午出門,先是把我的義肢進行了調整,折騰了將近一個小時,最後的結果是感覺好了很多。說膝蓋磨破是因爲腿沉下去很多了。

去rehab的時候,比爾進去看我究竟在做點是麽,看了十分鐘就離開了。

weighted walk可以到20磅了。

然後去了Hmart的那個plaza,雖然有衆多的餐館,為了乾净起見,還是選擇了豆腐煲這一家。沒有太特別的菜式。

然後去了hmart,自然賊不走空地光顧了bakery店。

到家摘下義肢,也差不多是平日吃過晚飯準備艾灸的時候了。

買的拼圖都來了,選了一個300片的試試看,想著Rixi要來的這一周估計沒有時間玩拼圖,所以萬一攤開了,收不起來。

發覺如果再不拍個照片,馬上就要結束拼圖了。
沒有想到一個晚上2個半小時就拼完了。喜歡大片的拼圖,讓人感覺非常的放心。

給聰發去照片。然後互道晚安。



周三(3/9/2022)

抓住大地的喧嚣中挥动的翅膀

“然而我个人最为感佩和推崇的却是这些小文章的文学性。从这些短短的文章你既可以认出西文散文写作的悠游、隽永的风格,又可以识别从古希腊罗马传承至今的修辞学的修养,汉语读者同样可以读出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些人物的简介和生平我们大多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然而,首先你得通过他们的视角获得这样一个名单,其次,通过这样的写法,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信息。这使我们今天还能相信内容选择和文学写作的力量。这同样也能说明为何你需要这本书。


随着编辑的过程,《讣告》中这201个人物对我来说都成了熟人,他们的样貌我已经熟记在心,他们的生平随着作者高妙的笔法,化为某种个性,即使那些具体的事迹已经淡忘,但他们留给我的感觉无法抹去,久而久之,你对某些人产生了一种情感。你牵挂他,在其他地方看到他的名字、作品或相关故事的时候,心里会一动;你想念他,你会兴奋地对朋友说起他,就像说起一个久未谋面的故人。


那么,最让我牵挂的都是谁呢?让我合上书本,只凭记忆:我牵挂那位“世界上最安静的小丑”,他之所以一语不发是因为他要背负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并用肢体语言将这一最大的伤痛、无法言说的不解表达出来。


我很喜欢作者写到的那位“花园里的跳蚤专家”,一位老派科学家,作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员,她除了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也从不需要进入任何体系,她的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原初的、出于好奇心的钻研。“当她发现跳蚤也有阴茎时,她倾向于相信上帝是存在的。”


我被那位“蜜蜂拯救者”、养蜂的修士所激励:他身体并不强健,“再也不能工作”早就是医生的老生常谈,有几次,他已经接受了临终告解,却因为担心他的蜜蜂,就又从床上爬了起来。最终他活了98岁。


还有一位活了98岁的“热情奔放的日本人”宇野千代,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就勇敢而激进地过独立自由的生活,并用大胆直率优美的写作惊讶世人。在日本文学界美化死亡的倾向之中,她却说那是男人的意淫,一百岁之前的死亡都是意外,是粗心或轻率造成的。她去世时离一百岁差十八个月,不过已经足以证明她的观点。


说到热情奔放的女性,我总是马上回想起海蒂·拉玛的那张完美无瑕又带着天真的脸,讣告作者说她是“a body as well as a mind”,中文尽最大努力翻译成“美貌与智慧兼具的女人”,似乎损失了英文语境中的一些意思。最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她的发明专利被更经常的提起,不过,是这样的发明家头脑和那样的奋不顾身竟综合在一具完美的身体上,更深刻地冲击着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认识。


我甚至见过其中的一位,雅克·德里达于2004年去世,他2001年到访中国时,在北京求学的我与朋友一起去北大旁听他的讲座,我依稀记得题目与“宽恕”有关,他的声音温和、平缓,杜小真老师担任翻译并没有让他的话变得易懂,我们在词语的迷雾中度过了一个膜拜法国思想的昏昏欲睡的下午。


而我的最爱当属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除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最显著特点是他的激情,他在俄罗斯历史的关键时刻准备战斗,也在东欧的一些历史时刻边演奏边流泪,他与众多音乐家发展出奇特的友谊,用战斗民族的熊抱跟他们打招呼,当他的好友、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去世后,他每次就去“拥抱他的坟墓”。


前言中提到,本书本可能使用“麻雀的飞行”做书名,其中暗含着英国宗教哲学家比德(Bede)的隐喻:“人生就像一只飞过宴会厅的麻雀,从黑暗中飞来,又没入黑暗,其间只有明亮的一刻。而“飞过的那一刻——在大地的喧嚣中挥动的翅膀——是我们必须抓住的。” 


这与我们喜爱的诗人苏东坡的诗句,何其相似又互为负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周四(3/10/2022)


Moving forward, not moving on

“Moving forward” or “moving on”. They sound like such similar phrases, don’t they? But in the context of grie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 or “forward” is huge.

When you’re grieving for a precious pet – or indeed a person who you love – people will often say things like, “Isn’t it time you moved on?” or “You’ll move on eventually” or even, “I’m glad to see you’ve moved on”.

But the idea of moving on from a loved one can be incredibly distressing.

Moving on implies leaving something behind. It suggests that the animal, for example, was a moment or place that you can put behind you when, in fact, he or she was a member of your family and you’ll never get over that loss – not in the way that moving on implies, anyway.

The connotations of “moving on”

While people who haven’t experienced grief might like to think it has an endpoint, those of us who have lost someone we love, including a pet, know that there is no cut off point for our feelings.

Grief doesn’t come with a timeline, whereas the phrase “moving on” suggests that it does.

Other vocabulary people use can suggest the same thing. You might have someone say to you, “I’m glad to see you’re feeling better now” or be party to a conversation in which someone says, “I don’t think they ever got over the loss of their <insert loved one>”. People often talk about “closure”, as though you can simply close the cover on the book of grief.

Such phrases imply that there will come a moment when the grief is done and dusted. When it isn’t, it can make us feel like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us.

But there truly isn’t. 

We don’t move on from grief

If you haven’t seen it, there’s a powerful TED talk from Nora McInerny filmed in 2018 in which she talks about how we can never truly move on from grief, only forward. 

Although her insights came from losing a child, her dad and her husband in a few short months, her insights apply to all grief. The talk is well worth a watch.

Why it’s better to talk about “moving forward”

As McInerny tells us, it is far more compassionate and realistic to talk about moving forward after a bereavement.

When a pet dies, our love for them is still very much present. We expect them to b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get home or listen for the sounds of them moving around like they always did. We slip into the present tense when we talk about them because we think about them all the time and they will never just be left in the past.

Our pets help to shape us and so they are forever a part of our identities. 

You would not be the person you are today without the animal you have lost. You made memories together, felt joy because of them, built your life around them. 

How can you move on from someone who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you?

Learning to live with grief

Inevitably though, we do have to find a way to move forward.

As much as we can feel frozen in our grief, life will keep moving and we are left with no choice but to find a way to live in the world without our loved one.

But it isn’t that our grief eventually shrinks, it’s that we learn how to grow around it.

This is the theory of Dr Tonkin’s model of grief, which is illustrated below. This model suggests that grief actually remains as big and present as it has always been but, with time, your life will begin to grow around it.

You will experience new things, meet new people, have new pets, learn new skills, visit new places, enabling the space around your grief to get bigger. This is the process of moving forward.

Grief isn’t an either/or emotion. It’s not that you feel grief and nothing else. 

In fact, grief can be present while you experience other emotions too. You can grieve for your pet and still feel happy and smile. You can be grieving and still experience joy. You can even love another pet while yearning for the one you lost.

People in The Ralph Site Facebook community often share the saying that “Grief is just love that has nowhere to go”.

How true.

If we believe this, then we can move forward knowing that grief is the locket that holds our love inside of us.

And maybe that’s a special thing, to have a love that we carry always. Why would we want to “move on” and leave love in the past when we can move forward and hold it with us forever?

If you need to talk to someone about how to move forward in your pet loss grief, you can find a list of pet bereavement counsellors on The Ralph Site. Our active Facebook community also provides a safe and accepting space to talk.

There is no right or wrong way to grieve. Only your way.

Just know that you are not alone.

周日(3/13/2022)

應該學習的方向:
  • 高效沟通交流(包括谈话、演讲、协作、开会,在这方面学习些入门知识能给你节省很多时间,带来很大帮助,小到同事沟通、夫妻相处,大到组织合作,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问题)

  • 阅读(虽然大家都受过教育,从小阅读,但实际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阅读。拿这个问题为例,这个列表中所有内容的入门知识都可以通过阅读学到)

  • 写作(这是门空手套白狼,能改变命运的技巧,特别是在自媒体和短视频的时代,更是放大了写作技术的价值,小则赚钱改变阶段,大则影响国家与世界。写作不是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练习来不断提升熟练度的技能,每个人都应该花时间学习)

  • 批判性思维(一种逻辑思考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处理方法,不轻信和轻易接受其它观点的影响,有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方式.掌握了这方法之后,不管是谁告诉你一个观点,最少不会轻易的相信或反对,能理智的判断和思考一下是否正确。)

  • 理财(如何对正确对待金钱,了解一些理财投资、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能起到很大帮助)

  • 时间管理(如何让自己享受生活,变得更幸福,找到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减少虚度和浪费时间)

  • 通识教育( 对整个世界和各行业做些了解,能避免无知带来的盲目和愚昧 )

  • 高效学习(如何学习是很大的话题同时也是非常实用的能力之一,但恰恰相反跟高效学习相关的知识学校并没有系统传授,大都是自己摸索或向他人偷学,这方面的知识是学校最应该教的,)

  • 性知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对性产生过疑问和好奇,但如何正确的了解这方面的生理常识、如何更好享受性的快乐和对待性的态度,以前一直是正统教育所缺少的,这些年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年轻人最主要的获取渠道往往是A片和色情小说)

  • 情绪管理(如何面对压力、恐惧、害怕、挫折、自我怀疑等各种负面情绪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但很少人知道如何去面对,大多数人面对这方面问题的方式都很简单粗暴,常常把事情变得更遭)

  • 注意力和意志力(再怎样强调这两项能力的重要性都不过, 这二项也是个人品格和成就的代表,大多数人的误区认为是这二项能力是天生的,实际这二项能力可以象肌肉和力量一样通过锻炼而增强,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在不断的强调这二项的重要性,但就是不去教如何去锻炼和增强这二项的能力)

  • 都市求生自救训练(虽然我很喜欢贝爷的荒野救生技能,但平时遇到危险最多的环境是都市里,而80%、90%的人都完全不了解或对这方面的知识少的可怜,对危险和灾难没有一点准备或了解的过少。这方面需要了解的知识包括提高警惕、住宅安全、自卫术、街道安全、旅行安全、恐怖主义威胁、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比如雨、雪、火、洪水、闪电、电线、地震、骚乱和动荡)、医学急救知识,要知道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会在某种情况下救你一命)

  • 爱情(如何求爱、被爱、相爱、婚姻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选择 一个合适的伴侣会直接影响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对待爱情的方法就是听天由命,靠运气,把爱情和婚姻看的过于简单、粗爆和功利,国外已经有很多专家和机构在这方面研究的很深入,从心理学和实践效果都很不错,如果在这方面进行一些了解和学习,能避免很多悲剧、改变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质量,更好的去享受幸福,很可惜就是别说学校就是国内这方面的培训课程也不多)

  • 运动知识(对于很少运动的人来说,只要掌握正常的运动知识2-3个月就能让普通人有非常明显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从生理到心理全面改变。)

  • 决策与判断(最值得学习的知识之一,特别是在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学会更好的进行判断,能改变你的人生)

  • 谈判(学习一些谈判常识,能非常明显的改变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能取得更好的条件,但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可以通过谈判来得到更多)


周六(3/12/2022)

天空非常不作美。一早就開始下雨,後來變成了下雪。知道今天Rixi來不了,就盡量把能做的事情全都做了。昨天送菜來了,結果是怎麽處理茼蒿。包了茼蒿豆腐乾餃子。準備做韭菜盒子。做點給麗娟。

中午跟聰一起吃了個午飯。我吃我的,給她做了牛肉韓國炒麵。省得我晚上忙活了。





下午雪停了,還是冒雪出門去送鷄湯。














周日(3/13/2022)


就是等待。

一早就醒了,知道她今天會去畫畫一天。在不吵醒別人的情況下,做了早飯。輔助卷是現成的。炒了捲心菜,


知道她上午有福音班,所以很識相地等到福音班結束後一個小時問她究竟是麽時候準備出發?結果說要等到下午2點了,而且她不來了。我想那麽如果不用等你的話,不能早點來嗎?當然話是吞了下去。

出門走路的時候跟海雲說了Rixi要來的事情。

狗狗的到來就是全部的陽光。雖然姚剛離開的時候,狗狗要跟著出去,但是讓她stay,她也就呆住了,上了沙發,看到姚剛的車離開,也就罷了。

摟著她,喜歡得緊。跟海芸視頻,讓她看看她的健身教練。

2022年3月16日星期三

郝景芳:这是我唯一的成长自述,也是我最想送给孩子的礼物

 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得一等奖,却读清华物理系本硕,博士转向经济学,工作后业余写小说,还拿下国际科幻大奖雨果奖——郝景芳是如何成为跨学科学霸的?她有哪些焦虑彷徨的时刻?今天,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还将那个助她一路走来的秘密武器,也做成了一个礼物,送给所有的孩子。


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被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笼罩。那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就考年级第一,平时参加各种活动,该玩的都玩,到了高三高考,依然是年级第一名,毕业之后,又拿到硕士、博士和国际奖项。如果有这样一个孩子,是不是很遭恨?


很不幸,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遭恨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点我平时都不敢讲。


但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心中的自我,和别人看到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绝对不一样。


我心中的成长岁月,失落多于骄傲。在我自己的眼中,成长并不是充满成功,而是一条永远朝向心中光亮奔跑却跑不到的路途,我不断靠近心中之光,可是一次次,总是达不到,而且离目标越来越远。我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鼓起勇气,慢慢长大。


我的自我感知,就是向遥远的光亮奔跑的孩子。那光芒太远,令我忧伤。




01

好作文、写小说

“文学上遥远的光”


遥远的光亮是什么呢?是一种“未来我的人生要像这样”的模糊的感觉。


我在学业上一直有遥远的光亮。但考试从不是我的主要目标。初中的时候,我平生最爱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火与冰》,我和几个朋友后来一直追随先锋文学。语文老师鼓励我们自由写作,我于是写了幽默点评三国,也写了讽刺现实,还写了几个羞怯的小说。那个时候的我,心里野心勃勃想要高中的时候出版一本畅销书。


但高一之后,一系列阅读让我开始无法提笔。先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当时就被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写得这么好!他不动声色的讽刺、突如其来的转折、惊人的想象,一切都是更高级的写作手法。


跟马尔克斯的现实讽刺相比,青年先锋文学作家就显得太浅白而抖机灵了,看我的写作,更是幼稚得不忍直视。然后我读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又被惊呆了:怎么还能有人如此轻灵又深刻!没有任何炫耀学识的大段落,没有厚重历史,但就是能在每个章节读出哲学的闪光,看出洞察。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写作就谦卑多了。还是试着写了点小说,但一直没有贸然发表。我心里有了光,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罗曼罗兰、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加缪。


后来我尝试在文章里加一点马尔克斯似的非现实元素,但一直不太成功。我写细腻灵动的故事,远没有塞林格的微妙。写短促尖锐的小说,也比博尔赫斯的睿智差太远。少年作家的妄念打消了,我的全部愿望变成能写一些和我心中的偶像相提并论的作品。




大学时期的郝景芳


这些是我文学上遥远的光。为了贴近心中的光近一点,我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尝试,一直笨拙而艰苦地尝试。不断去读文学作品,不断尝试新的笔法。


大四开始写小说之后,写下的最早的科幻就是《祖母家的夏天》和《看不见的星球》,向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致敬。


因为心中有光存在,因此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成功。即使高考作文还不错,即使出了书,即使得了雨果奖,在心里仍然和那遥远的光芒差得太远太远。至今我仍活在时常的气馁中,但在气馁中继续给自己鼓起勇气。


02

拿下新概念作文一等奖

却选择清华物理系


也有人问我,你这么喜欢文学,高三又得了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为什么不读中文系?


一方面原因是,我没觉得新概念作文获奖就能证明自己有文学才能,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心里当时还有另一个更远、更强烈的光芒照亮。


这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我爱上看《少年科学画报》,被里面趣味的机器人漫画迷住了。后来读《十万个为什么》,我在天文卷里读到,宇宙里有一种奇特的星星:“中子星上面每一立方厘米物质,都需要一万艘万吨巨轮才能推动”。我当时惊呆了。后来不止一次跟人讲过,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有一些晕眩时刻,这就是让我目瞪口呆的晕眩时刻。



从九岁开始,我就想学天文学。中间虽有反复摇摆,但是最终我第一志愿填了物理系。为什么不报中文系?因为我最大的梦想是住在群星之巅啊!


高三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被深深吸引住了。后来,顺着这条线,我读到了玻尔、海森堡和薛定谔。


在这个时候,我正式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偶像:薛定谔。读到他的一篇文章,有关宇宙与人的意识,让我一下子有开窍的感觉。有关意识的本质,有关感官与现实的关系。


在那之后,我热烈爱上科学哲学。又找了薛定谔和笛卡尔、莱布尼茨、牛顿的一些文章。我后来了解到,薛定谔三十几岁发表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他写的一本小册子《生命是什么》直接影响到克里克发现DNA。他对古典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有深入研究。他懂六国语言,曾经把《荷马史诗》从古希腊语翻译成德语,他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喜欢雕塑,喜欢和生物学家友人一起散步,讨论生命哲学。他低调、内敛、思辨,对经历的二战磨难讲得云淡风轻。

他就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人:洞悉世界,洗尽铅华。


大学时最大的失落就是发现,我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成果,恐怕永远也赶不上偶像的衣服一角了。我对物理实验现象的理解只能做到皮毛,没办法参透出更高层次的规律。我的数学能力也很局限,心里的图景,完全没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时才知道偶像轻描淡写的方程有多不容易。


有人问我,大学时的失落和焦虑是不是因为在班里排名不好。这只是很少一部分原因,我心里巨大的忧伤,是发现自己一辈子也达不到偶像的思维境界了。


03

把梦做大一点,

高考也是一小部分


我的成长就是这样,与不断的忧伤相伴。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心中的光很遥远,只能做到期望的一小部分。如果目标是100,那么我的人生成就,无论是清华、出书,还是雨果奖加起来,也到不了10。


我的努力是因为心中有光,忧伤也是因为心中的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心中也有“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真正值得追寻的光。


在这样反反复复失落和忧伤的过程中,我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所得。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00,最后哪怕只做到10,内心失落,但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很拿不出手的成绩已经比环境的要求高一些了。对周围来说,做到10已然不错。


我心中对高考的感觉就是这样。我知道自己需要通过高考,但从来没有把高考当作目标。高考只是我摘星之梦的一小步,距离洞悉宇宙的秘密,还有十万八千里。我渴望找到宇宙的宝藏,因此必须学一些基本技能。虽然最后的结果显示,我可能永远找不到宇宙的秘密了,但由此积累的技能,应付高考还是绰绰有余了。


这是我近期才想明白的事:把梦做大一点没坏处,梦做大了,现实中的挑战都是小事。即使充满失落和忧伤,在别人看来也已经挺成功了。


如果希望我给后来的孩子们一些建议,那可能只有这一点:把梦做大一点,看得远一点,即使做不到也没关系。即使到不了宇宙尽头,也强于只看到水塘尽头。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忧伤都是值得的。忧伤是因为有追求。





04

看似放养,

父母却做到了助推


那我是如何生成这种自我推动的梦想呢?


“我也没怎么特别培养,平时都不管她,她都是自己学的。”我母亲总是这样说。


我母亲说的话并不是藏着掖着,也不是假话,我父母确实从小不怎么管我,基本上任由我自己长大。


从小到大,父母没有检查过我写作业,也不会催我写作业。放学先在楼底下跟小朋友玩,写完作业看动画片和电视剧到十点多。不会做的题并不问父母,都在学校自己想办法解决。除了学校推荐的辅导班,父母不曾给我报培训班。高考报考专业父母也没有任何干预。


但我的父母是完全放养,毫不过问我的成长吗?或者说,放养就是父母的养育密码吗?


并不是的。父母不管我,但他们做到了助推。去年诺贝尔奖经济学获得者泰勒有一本书叫《助推》,就是讲用一些无形的方式引导,让人不知不觉中行为被改变。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做到的。


父母对我的最重要助推是什么呢?回想我的成长经历,文学、物理的追求都是因为阅读。父母最重要的助推就是带我阅读。




从我一两岁的时候,母亲就每天给我读故事。三岁开始,母亲开始一边读故事一边教我识字,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让我自己读一段。这样不知不觉间,到了小学一年级,我已经可以独立阅读纯文字的故事书了。


在阅读方面,母亲并没有强求教育意义。她知道,兴趣才最重要。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全部阅读都是童话,读完了《格林童话》,读《红色童话》,还有《一千零一夜》。


三年级之后,母亲在预算很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常给我买书,例如《少年科学画报》,还有一套常看不衰的连环画版《中国通史》和连环画版《红楼梦》。


到了四年级我们跟随父亲去英国访学,母亲带我去的第一个玩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在那里,母亲推荐给我《简·爱》。从这一本书开始,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宝库:是少年简装版世界名著,比原文好读。《双城记》、《蝴蝶梦》都是我那时候的最爱。我还看完了馆藏的所有克里斯蒂侦探小说。


后面的人生已经不用父母推动。我因为书而树立梦想,从书中学习,以读书来自我提升。这个世界上,只要一个孩子掉进了书的海洋,他/她的一辈子基本上并不用担心走不好。因为这个世界的智慧,都是用书来传承的。



05

转读经济学博士:

广泛阅读的知识碰撞


父母的助推,还体现在并不限制我的兴趣,让我广泛接触,自我选择。


我博士阶段为什么又转到经济学。追溯源头,要追到小学五年级。我从小喜欢画画,五年级发现了日本漫画,开始临摹。很快,一类历史浪漫主义漫画闯入眼帘,先是《凡尔赛玫瑰》,让我了解玛丽.安东瓦内特,联系到《双城记》,让我对法国大革命充满好奇。然后我读到最喜欢的《花冠安琪儿》,看到传奇动荡的文艺复兴,随着冒险的女孩,一路遇到博学风趣的达芬奇,年轻浪漫的拉斐尔,还有教皇和私生子、骑士和艺术家,所有这一切,在少年心里种下文艺复兴的种子。



《花冠安琪儿》


我感谢父母从来没有禁止我看漫画。通过漫画,我爱上历史。中学时最喜欢的就是追溯历史上真实的法国大革命和文艺复兴,常找相关的书,乐此不疲。因为这方面的阅读,遇到令我追索多年的李约瑟问题:为何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在大学之后,开始阅读阿克顿的《法国大革命讲稿》、波兰尼的《大转折》、以赛亚.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和《启蒙的时代》,开始思索人类历史上“现代化”的大转折,后来,越来越发觉经济历史研究中强烈的吸引力。再后来,我就选择了转读经济学博士。


正是父母的允许,让我得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在我的心目中,阅读类型并没有高下,只有类型中作品的优劣。只要会读书、读好书,能从一切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见识的给养。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各个类型之间往往产生奇妙的碰撞,产生跨学科思维。


跨学科思维,总在我意料之外给我帮助。高三去参加新概念作文竞赛的火车上,我痴迷于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结果现场看到三维屏幕保护程序,就写了有关人的自我身份、对存在的认知、宇宙不确定性的文章,后来获奖。


在读博士期间,我去参加IMF北京办公室的面试,以物理引力场的概念阐述我对国际贸易的想法,也当场获得了专家认可。我写作《北京折叠》的最初灵感,是在国家大剧院听《布兰诗歌》音乐会,眼前浮现北京上空辽阔的灰色画面。其实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只是吸收的信息在头脑中相遇的火花。


06

阅读,太重要了


回想这么多,我最想说的就是阅读的意义。


我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求知,都是因为阅读。我以阅读爱上知识,再进入学校学习,这是我学习主要的动力来源。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了解广博宇宙,知道知识的联系和范围。学校的考点是知识海洋的小岛,先见到海洋,再学习小岛,自然不觉得费力。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见到千奇百怪的人生,知道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人,内心追求的是什么价值。我读到什么是尴尬、什么是冲突、什么是怆痛,也读到外表下的思绪的水流。这让我明白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也让我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更容易建立心的沟通。


在阅读的世界里,我能见到这个世界上真正杰出的人、了不起的思想、伟大的作品都是什么样。因为有这些参照,自己永远有追求的目标。这些目标让我谦卑,不会因为现实中的一点点成绩自喜,会知道,那些真正杰出的灵魂,是绝不屑于为这点成绩而自得。这些目标也让我收获人生,即使失落而忧伤,追求也仍然高于现实。


07

我这样陪女儿读书


我现在有了女儿,也开始像母亲曾经给我读书那样,给她读书。


我给她看各种各样类型的书,有趣味图片书,有纯粹的童话,有情感哲思书,也有很多科学知识书。我挑选书的品质,但并不限定书的类型。最终她会在各种书中挑出她最爱的,反复阅读,反复探索。故事是所有孩子天性中的挚爱。这是最好的思维启蒙。


我女儿听故事的时候,会不知不觉记住其中的词汇和表达。她很喜欢《木偶奇遇记》,有时候突然蹦出来一句“我是在自欺欺人”,让我吓一跳,但仔细回想,其实是书中的词汇。她也会记得很多故事里的知识,例如地球表面下是粘稠的地幔。


这样的积累,是无形的学习。我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和女儿对话:


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做啊?

你觉得他现在心里怎么想?

如果你是他会怎么做?


也喜欢在讲故事的时候闲聊知识:


你知道他们在海上航行喝的水从哪儿来吗?

你知道后来的恐龙都去哪儿了吗?


孩子喜欢听,甚至主动要求讲。


这是文学和科学的双重启蒙。



再回想我阅读的三个阶段,或者说,母亲对我启蒙的三个阶段:


带我读书:通过每天温馨的夜读,让故事从耳朵进入我心里,让我爱上故事;


让我寻找阅读的乐趣:在我的童年,让我自主阅读喜欢的书,从兴趣爱上阅读;


带我接触更好的书籍:到我已经把读书当成习惯的时候,帮我找到文学经典。


后面的所有人生追求,都是由此顺理成章的事情。我的所有梦想与失落、忧伤与坚强,都源于阅读。阅读让我有骄傲的梦想,也让我有谦卑的自知,让我知道,自己没有做到的,永远比做到的多得多的多。


想到这些,我想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和孩子。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抱有对未来的期望和人生理想,那么最好的办法绝不是拿孩子去比较“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带他走入一片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只会带来眼光狭窄、目标局限、自信心缺失,若有成绩也容易眼高于顶。


而进入更广阔的宇宙,会知道这个世界真正的智慧在哪里,世界的深邃和美在哪里。


能感受到世界的大、智慧的高,才有无限自我提升的勇气。



我很希望能让更多孩子进入书的世界,爱上阅读,感受到书里的文学、科学、历史文明。


我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读故事,就像我小时候爱上故事那样,以故事为起点,通过故事,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我希望成为一座桥梁,搭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间,让他们不知不觉熟悉书的世界,爱上书的世界。


我想把我读书的心得、我带女儿一起读书的心得,都转化为点滴分享,送给更多有共同心愿的父母和孩子。


我录制了一套音频内容——《郝景芳给孩子的通识故事》,带孩子在50个经典故事里、认识自我,探究世界,培养阅读兴趣,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我希望孩子能以故事为窗口,打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认知。


时至今日,我仍然在人生的路上奔跑,忧伤与失落并存。但我知道我未来最想做的是什么,那就是尽力把我所知的美好,分享给更多需要的孩子。这是我心中属于未来的光。

走路

  不知道是我喜欢散步时候能听书呢,还是听书的时候能去走路。两个我都喜欢,所以在这个周末,我走了两次。 难得这个周末逃离了降雪和低温,气温居然还在这个三九的日子里有了意外的回升。 周六,针灸回来,就忙着做午饭。午饭后,我就独自出门了。早晨出门的时候,因为有了温暖的气流,雾弥漫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