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星期四

《小说药丸》(转载)(2017/02/01)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对我们来说,凡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文学中的人物都已经历过一遍了,小说能够提供给人们心理励志类书籍所不能给出的,那就是在文学中去让他人处于你的境地、体会你的感受,从而找出一种解决的办法,或者学会与之相处。阅读小说给予我们安慰、舒适感和支持感,也能激励我们、转换视角思考自己的状况,但是不像励志书籍通常会在封面上写清楚针对什么问题,很难判断哪本小说可能对人们有帮助,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在正确的时间点找到正确的书籍。当然,我们治疗的大部分疾病都是情感类的,比如心碎啊感觉局促啊中年危机啊,但是我们也会尝试治疗一些生理疾病,虽然有些是逗趣的……但有些还是认真的,我们有对阑尾炎的治疗,推荐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 Ludwig Bemelmens)的《玛德琳》(Madeline)这种让人们从住院治疗中看到一些积极光明因素的书,也会推荐关于照顾别人、关爱癌症病人的书。

文学之所以有用是因为能折射出你自身的经历,所以你才能读懂一本书说了什么。小说能够反映人类基本的状况,比如说孤独、悲伤、背叛、找寻意义——这种日常中并不能容易谈论的问题。小说作为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读者可以在其中与有新奇有趣、富有生气的作者相伴,玩味人生诸种状况。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可以作为止痛药或者麻醉剂,让你一笑了之,并从对人生的担忧中转移一会儿视线。

我们刚刚出版了英国版本的《故事药丸》(The Story Cure: A-Z of Books to Keep Kids Happy, Healthy and Wise),这是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的,比如丢失了最喜欢的玩具,怕黑,怕被欺负,初吻还有严格的父母等等问题,我们希望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尽快出版。

界面文化:你们在剑桥的学学背景如何影响到了你们的书?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我们学的是英国文学的“正典”一脉,从乔叟研究到当代文学。在写《小说药丸》时,我们也从当年的学习中汲取了很多养分,不过我们最喜欢的还是从阿普列乌斯的《金驴记》开始的西方小说课程,当时有一位特别能激发我们灵感的导师,叫做大卫·霍布鲁克(David Holbrook),他帮助我们在不丢失文学意义的同时,以一种更情感化、更个人化的方式接近文学,这启发了我俩用治愈书单的方式来思考人生。还有,剑桥的学习教会了我们如何速读,这是一个特别有帮助的习惯!

界面文化:那时你们是私下为彼此开书单,现在你们是为大众开单子,你们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私人趣味和公众的区别吗?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我们通常会有对彼此的坚定的爱,所以开书单时会传达一种,“快振作起来”、“看看这人多糟糕!”的信息,在“人生学校”一对一地面对“病友”时,我们会更温柔一点,就像所有的治疗师一样,我们试图不去影响一个人的决定,而只是为他们打开可能性的大门,促使他们思考。

界面文化:你们期待人们能从你们的书中得到什么?也就是说这盒“药丸”最终有什么样的疗效?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这本书是给所有人的,既是给看了一些小说,在寻找新作家的人,也是给曾经喜欢读书但是现在没有这个习惯的人,还有想要读书但是不知从何读起的。阅读一本小说本来就是有治疗性质的,我们的生活太忙碌,脑子经常要分神,很少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待着,阅读会让你放松、降低血压(根据最新研究结果,甚至比遛狗、喝茶还要更放松呢), 让大脑从忙碌的独语中解放,进入冥想般的境地。有研究显示,阅读更多的人更有同情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开的书单会放大你的精神、提升你的灵魂!

界面文化:那么你们的治疗跟德波顿的人生学校什么关系?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2008年,人生学校在伦敦的布鲁姆伯利(伦敦中北部的一个街区,以20世纪初闻名世界的知识界人物著称,比如维吉尼亚·伍尔夫、E.M.福斯特等)开张时,我们找到“校长”阿兰·德波顿,我们为人们的疾病开书单治疗的方法跟他潜在的想法——“人们应该转向艺术和哲学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就在人生学校的福荫下很开心地经营“书单治疗业务”。

界面文化:在开书单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样的科学或者美学标准?你们有特别的偏好吗?有没有一种小说完全不能治愈人类?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妙极了!我们只会开我们认为非常好的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说都是文学性质的,我们也会推荐类型小说,像是惊悚小说,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惊悚小说和《BJ单身日记》这样的流行小说,还有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的任何一本书,以及偶尔推荐乔安娜·特罗洛普 (Joanna Trollope). 我们也喜欢图画小说,艾拉特别喜欢《丁丁历险记》,我们也会给大人开孩子的书,但是我们避免“亚标准”的东西,小说如果不能打动你,是不会有什么改变作用的,尤其让你半途而废看不下去的那种。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

界面文化:你们在人生学校以小说治疗病人,可以简单描述下这个治疗过程吗?这个科学上行的通?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刚开始并没有什么科学证明,但是最近几年,有几项研究都认为阅读小说,尤其是文学小说可以帮助人们发展同情心并且提升理论思维,也就是说让人们可以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这样的一些研究是英国的一家叫做“阅读代理”的机构做的——这是一家“为人们开阅读处方”的慈善机构,2013年开始,这个计划会给参与者轻度的抑郁患者推荐一些安神静想的书籍,包括虚构和非虚构作品。

当我们一对一治疗客户时,我们先会看看他们对于书的品味,以及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说近来有什么巨大的挑战,家庭状况如何,工作情况怎样,以及还有没有未能完成的梦想和壮志雄心。通常人们来都是有具体原因的,比如说陷入情感的泥沼,或者工作出现了问题,要不然就是孩子离家出走,自己要寻找新的人生目标,也有人只是因为阅读就来的,想要了解接下来读什么,有时候人们是因为得了“阅读疾病”来的——他们太忙了,没时间或者很难集中精力阅读,或者不再像原来那样享受小说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界面文化:《小说药丸》是一种“文学书单”的隐喻呢?还是说一个实际的治疗方式?还是说你们特别享受这种含混多义的感觉?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都是,真的。有时候有人觉得一本书是实用的,比如可以在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的《A Far Cry from Kensington》中学习减肥,而有时候故事本身就会让你转换思考方式,就像安东尼奥·塔布吉(Antonio Tabbuchi)的 《Perreira Maintains》的主人公,他反应过度只是因为他很沮丧、受挫,当他找到了新的生存的目的时,他就开始点海鲜沙拉,喝矿泉水。但有时,一本书能有治愈作用,是因为它文体本身的节奏,比如说在《达乐卫夫人》和《堂吉诃德》开头振奋人心的笔调,就能拯救你的“害怕周一病”或者“疲倦病”,或者是佩索阿的《不安之书》可爱的催眠的韵律就能治好你的“失眠”。

界面文化:这本书被引入中国,你们认为有可能为“中国病人”开出量身定制的药单吗?

埃拉·伯绍德&苏珊·埃尔德金:我们在很多国家出版这本书时,都会为当地市场根据当地“疾病”和小说定制“药方”。在德国,“药方”加上了25%的德国小说,在法国则加上了25%的法国小说。一些国家还因地制宜地加上了自己特有的“疾病”,并把不太相关的疾病都去掉了,这真的太逗了。在法国,加上了很多跟爱有关的疾病,比如“有一段复杂的恋爱关系”,“有一双四处留情的眼睛”,“很难忘记前任”,在德国,加上了“每个人都讨厌我”还有“派对”——明显巴西人肯定不讨厌这个!在印度,出版商还加上了“包办婚姻”还有“公开场所大小便”。中国出版方没有加上不一样的“疾病”或者治疗方式,但我们很想知道中国“病友们”被什么特别的疾病折磨,这样下一版我们就能加上啦! 界面文化:人们都觉得你们所做的有用、有趣、有新意,这是你们的想法吗?让书单变得更具有娱乐性质,更关乎日常生活而不是更严肃、更像正统文学?

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也并不是如此,人们有很多理由去阅读,而“治愈”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毕竟是英国文学的毕业生,也都喜欢绝妙的故事、以一种抒情的、美好的方式讲述。我们也会读到那种值得钦佩但是完全无法作为药剂的小说,比如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或者布雷特·伊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美国精神病人》。我们不需要一个特别实际的理由来阅读一本书,生活也不是“感觉变好了”就可以。文学本身就是值得阅读的。只是,文学也可以是一种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资源,这一点可能被人们遗忘了。人们几百年来都在阅读,是因为阅读可以让他们感觉舒适,所以我们来分析为什么人们会感觉舒适,以及如何利用这笔已经历时两千年的文学珍贵资源,这是很有意思的。

书摘

病症:中年危机

药方:《遇见野兔的那一年》(The Year of the Hare )阿尔托·巴西林纳(Arto Paasilinna)

你曾幻想驾着一辆引擎轰鸣的跑车奔向落日余晖,自豪地坐在皮革座椅上,手握硬邦邦、闪亮亮的变速杆吗?你曾色眯眯看着你的秘书,幻想她坐在副驾驶座上吗?别丢脸了,下次出差前,把这本薄薄的小说放进你的旅行袋,一旦中年危机来袭时就拿出来参考吧。

这部小说的主人翁是个名叫瓦特宁的记者,正面临典型的中年危机。故事一开始有两个“诸事不满、愤世嫉俗的男人”,一个是瓦特宁,另一个是他“将届中年”的摄影师同事。故事并未解释瓦特宁为何想离开他在赫尔辛基的家,带着一只野兔踏上冒险之旅,总之他就是这么做了。一切始于一次采访,瓦特宁和摄影师开车撞上一只野兔,瓦特宁下车查看,发现兔子断了腿,他忙着照顾兔子,车上摄影师问话他也不应,摄影师一个不耐烦便丢下他开车走了。瓦特宁毫不在意,反正他也不怎么想回赫尔辛基和妻子身边。

就这样他展开了一连串冒险,一路往芬兰北部走去,沿途打零工,奇遇不断。他曾卷入一场森林火灾;他曾和一个住在乡间小屋里的警长比邻而居,警长在一瓶伏特加下肚后,道出形象正面的芬兰总理曾经做过不为人知的丑事;他还曾因形迹可疑而遭逮捕,因为他拿个篮子装着野兔,然后在森林深处敲一户人家的门要求借宿;此外他历经数次严重酒醉(其中一次整整醉了八天),坐过直升机,追杀过熊,过程极为戏剧化。这趟欢腾的探险充满朝气、振奋人心,《遇见野兔的那一年》能让你感受梦寐以求的刺激,又不必亲身体验随之而来的毁灭。不过如果你深受鼓舞,决定不请你的秘书,而是带一只美丽的野生动物上路冒险,也不失为破解中年危机的好方法。

也可参见 害怕衰老、老少恋、入错行、幽闭恐惧症、不满足、离婚、挥霍、年过五旬、年过四旬、追求幸福、打退堂鼓、不幸已婚



病症:分手

药方:《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

就像无数情歌所说,分手很难。无论你是甩人还是被甩的一方,都不该独自面对,最好有个曾历经创伤、深晓失恋滋味(欲知详情请参见:心碎)的朋友在一旁紧握你的手。而我们想为你介绍的这位朋友名叫洛,他是尼克·霍恩比《失恋排行榜》中的音乐狂主角,这是一部向流行乐致敬的作品。在我们的“十大失恋小说”书单中(见后文),这部小说高居冠军宝座,尽管书中提到的黑胶唱片或许已经过时,但里头的经验、情感、教诲和真知灼见却历久弥新。

小说主角洛与同居女友劳拉分手后,为了把这次失恋想通,便回顾个人史上前五大难忘分手经历。例如十二岁的艾莉森·阿什沃斯给了他“第一次被甩”的痛苦,用莫名其妙的理由甩了他,下课拥吻的对象就从他变成凯文·班尼斯特;或是查理·尼科尔森带给他的屈辱,她跟一个叫马可的男人跑了。这部小说的每一页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谁不曾像洛一样涌起一时的乐观呢?分手后,我们总会被半是解放、半是刺激的感受冲击着,但当意识到对方再也不会回到身边时,那股兴奋便流淌殆尽。此外,谁不曾揪心,听着《爱会伤人》《当你走过》 情歌,一边纳闷情歌和情伤之间的鸡生蛋或蛋生鸡问题呢?洛从失恋学到血淋淋的一课是,分手不会因为经历多了就变得好过。这个三十五岁的男人哀叹:“不要想什么随着年纪大了,时间会改变一切,什么交往会越来越成熟,遇到的女人不会那么冷酷,什么人会变坚强,反应会更精确,本能会更敏锐什么的。”尽管如此,有了霍恩比的帮忙,我们仍然可以让这次失恋比上次好过一点。洛必须面对的课题是承诺(参见:害怕投入),而你看着他从逝去恋情中挑捡出尖锐碎片时,也能很快看出自己必须面对的课题是什么。比如你会像二十几岁的洛吗?当年他分手后的反应是辍学到唱片行工作。或者,你像年纪大一点的洛,因为老被拒绝而惩罚自己?然而其实你也在过程中伤了许多人的心。

这部小说传达的智慧无疑是男性观点,但所呈现的模式其实适用绝大多数的分手经历,借这些经历你也能更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比如女性读了能提醒自己,原来男性也会因分手难过得流下男儿泪;而被甩的一方读到小说里一个四十几岁女人的故事也会乐开怀,她因为丈夫跟女儿二十三岁的朋友私奔到西班牙而决定复仇,以 50 英镑的贱价抛售丈夫收藏的大批珍贵唱片。(但在效仿之前,请注意洛的反应高尚得不可思议,并请参见:一心寻仇。)

读读这本小说,从洛以及你自己犯过的错误中学习分手这一课:你是不是找了不适合的对象?是不是不够可靠、无法让伴侣依赖?或者,你的感情生活遵循了错误的轨迹?找到对的轨道,这将是你最后一次分手。

 病症:失眠

药方:a.《睡眠之屋》(The House of Sleep )乔纳森·科(Jonathan Coe)

b.《不安之书》(The Book of Disquiet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

我们偶尔都会失眠,但如果你夜夜难眠,可能会危及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同时也会让你日常表现失常。当失眠到这种程度,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因为随着越来越疲惫,你会越来越火大,接着情况就火上加油。因为害怕睡不着的焦虑最让人辗转反侧。

许多失眠患者都靠阅读打发寂寞的夜半时光,我们大力支持,这种时候不看书确实很浪费(只要翻书时别吵到别人就好),但你必须挑对小说。比如乔纳森·科的《睡眠之屋》就是一部珍贵的工具书,有助于探索失眠,但请勿在晚间服用,除非你已经做好彻夜不眠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本小说的内容与书名不符,一点也不宁静祥和。请在白天清醒时服用此药,彻底分析天杀的失眠找上你的原因。

小说分成六部分,每一部分各代表睡眠周期的一个阶段,而故事描述的四个角色都有各自的睡眠问题,角色之间也略有关联。其中莎拉患有发作性睡病,她的梦境往往历历如绘,导致她分不清梦与现实。特里是个刚崭露头角的影评人,因为沉迷“美好得近乎天堂”的梦境,每天至少要睡 14 个小时。莎拉的男友格雷戈里成为一家睡眠专科诊所的精神医生,他把失眠视为一种必须征服的疾病,开始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失眠的科学研究。而罗伯特看似是四人之中最正常的人,却因为迷恋莎拉决心接受一种剧烈1  当然,倘若你跟别人同床共枕,对方可能正是你失眠的罪魁祸首—无论是因为对方呼吸道共鸣声过大(参见:打呼噜)还是睡前对你说了某些话(参见:外遇、罪恶感、易怒、暴躁)。的改变,只为了进入莎拉的生活以及上她的床。

这部小说充满引人入胜的技术性细节,能使失眠患者深深着迷。书里列出许多实际可行的治疗方法,也许你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此外故事还引导你分析自己入睡前的幻觉,或一探自己发作性睡病的核心。在此重申:请勿在晚间服用,否则精彩的故事只会让你舍不得把书放下,硬撑着不睡。

辗转难眠的夜里,你该读的小说是《不安之书》。这是一部没有剧情的小说,虽然不太可能直接让你入睡(但还是有可能,我们稍后再谈),却可以帮助你进入睡前的沉静状态,催眠效果一流。《不安之书》是主人公索阿雷斯的日记,他在道拉多雷斯大街上的巴斯克斯公司担任助理会计,这份工作的“难度和午睡差不多”。关于单调乏味的生活,索阿雷斯在绝望之余却也甘之如饴,因为他明白自己所有的思想和感受都出自对这份工作的“否定和抗拒”,而他的思想和感受多么深刻!索阿雷斯的外表平庸至极,甚至他见到公司照片中的自己都惊惶沮丧,但他也是个梦想家,总是在现实与美好幻想之间奔忙。

索阿雷斯对自己的失望、他的耽于空想,以及他一再破碎的心,让读者很难不爱上这样一个角色。他沉静、低调、忧伤,无时无刻不昏昏欲睡,尽管他内心荒芜,却没有对喜悦免疫。索阿雷斯是无可挑剔的夜间良伴,他可以陪你一起熬过漫漫长夜,比如一同思考日常生活是否只是我们“梦境国度中的清醒失眠”,睡眠才是我们真正的存在。索阿雷斯经常思考睡眠这件事,事实上,他不太区分睡和醒这两种状态,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做着梦,睡时也生活着。此外他指出,睡眠状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文字节奏最适合失眠时迟缓的步伐,如果你阅读时眼皮越来越重,不要紧,索阿雷斯不会在意,无论你在哪儿停下,都可以等明晚继续跟他对话,他会准备好下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等着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张春:从接待的500名女性,看中国女性最隐秘的痛

 2023/7/22 11:22:24  张春去年开了自己的播客电台,每期都会邀请来5-8位的女性聊天,主题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讨论相亲,有女孩说,自己有一个相亲对象,双方家长已经在四五个月内互相约见了多次,但是那个男孩始终没有出现过。这桩相亲自然是进行不下去了,她却还...